一、“十一五”總量控制現狀評估
1. 總量控制目標完成情況
根據銅陵市政府與安徽省政府簽訂的“十一五”環保目標責任書要求,到2010年底,銅陵市二氧化硫排放總量目標控制在41300噸以內,在2005年基礎上,削減11709噸以上;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目標控制在9200噸(不含農業源)水平。
2010年,經安徽省環保廳核定,銅陵市全年化學需氧量排放量9194噸,削減6噸,比2005年下降0.07%;二氧化硫排放量40300噸,削減12730噸,比2005年下降24%。“十一五”期間,銅陵市完成了二氧化硫、化學需氧量減排雙目標。
1.1 主要污染物排放情況
根據環境統計數據,“十一五”期間,生活源化學需氧量排放量總體呈上升趨勢,化學需氧量排放量呈規律排序,生活源化學需氧量排放量大于工業源化學需氧量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居前行業為電力、冶煉、水泥等行業。較2007年污染源普查數據,二氧化硫排放量總體呈上升趨勢,主要是新增國電銅陵發電有限公司1#、2#燃煤機組運行及銅陵有色銅冠冶化滿負荷生產所致,整體上,工業源二氧化硫排放量遠大于生活源排放量。
(1)生產總值(GDP)與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相關性
采用銅陵市GDP作為自變量,污染物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為應變量,分析GDP與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的線性關系。
隨著城市化進程快速發展,城市人口逐年增加,“十一五”期間,生活源化學需氧量排放量呈小幅上升趨勢,2010年化學需氧量排放量維持在2005年水平;瘜W需氧量排放量與GDP增長呈顯著相關性(計算線性相關系數R=0.73)。
“十一五”期間,銅陵市通過實施結構性減排和大力推進減排項目建設,煤煙型污染基本遏制,結構性污染逐步削弱,二氧化硫排放量呈遞減趨勢。二氧化硫排放量與GDP增長呈顯著負相關性(計算線性相關系數R=-0.97)。
(2)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與環境質量響應關系
“十一五”期間,銅陵市通過強力推進減排戰略,環境質量有了明顯改善,環境空氣質量整體上穩中趨好,2010年優于二級以上的天數由2006年的317天上升到2010年353天,空氣質量優良率由86.8%上升到96.7%,2010年達到二級標準,空氣質量優良天數占全年的比例范圍為87.1~96.7%,呈逐年上升趨勢。降水PH年均值全部低于酸雨臨界值,表現為硫酸型污染特征,5年間,降水酸雨污染程度呈加重趨勢。
長江銅陵段2006年、2007年Ⅰ—Ⅲ水質類別比例均為80%,水質狀況良好,2008年-2010年Ⅰ—Ⅲ水質類別比例均為100%,長江銅陵段水質呈好轉趨勢。天井湖2006年-2009年水質類別均符合Ⅳ類,2010年天井湖水質類別符合Ⅲ類。桂家湖水質類別2008年符合Ⅳ類,水質輕度污染,其他年份桂家湖水質類別均符合Ⅴ類。市自來水廠和市第三自來水兩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均為100%,水質級別均為良好以上。
1.2 重點行業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情況
根據對銅陵市2005—2010年各年的電力、冶煉、水泥等10個重點行業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進行統計,整體上,紡織印染業的化學需氧量排放呈現不同程度的遞減趨勢,有色金屬冶煉行業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較為明顯。
2. 主要減排措施落實情況
“十一五”期間,銅陵市堅持結構減排、工程減排和管理減排并舉,淘汰落后產能、實施重點工程、強化環境監管。緊緊圍繞“十一五”及各年度減排目標任務,強力推進污染減排工作,努力削減存量、控制增量,完成省政府下達的各項任務,實現了化學需氧量與二氧化硫排放量雙下降。
通過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提高資源利用效率,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加大水環境綜合整治力度,著力防治重點區域水污染,嚴格建設項目環境準入,控制排污增量。全面貫徹落實銅陵市委、市政府“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減排實施意見,扎實推進污染減排工作,嚴控增量、削減存量,不欠新賬、多還舊賬,嚴格執行主要污染物總量控制制度,將指標分解落實到縣區政府和重點企業。“十一五”期間,銅陵市完成化學需氧量減排項目19個、二氧化硫減排項目21個,共減排化學需氧量2378.01噸、二氧化硫56578.21噸。
2.1 加大城鎮集中污水處理設施建設
“十一五”期間,規劃建設3座城市污水處理廠。分別是西湖污水處理廠、城北污水處理廠和鐘順污水處理廠工程(將于2012年建設)。
(1)西湖污水處理廠
西湖污水處理廠于2006年1月開工建設,位于環城北路,規模為日處理污水24萬噸,一期建設規模為8萬立方米/天,一期一階段建設4萬噸/日,工程由銅陵經濟技術開發區負責建設,2009年8月一階段工程已全部完成,進入試運行階段,同期建設完成楊村及天山路污水提升泵站,但配套污水收集管網工程尚未完成。西湖污水處理廠納污范圍為義安路以北的老城區(北城區)、新城區及部分東郊區和西郊區,總面積為28.5平方公里。
(2)城北污水處理廠
城北污水處理廠工程于2009年7月開工建設,廠址位于濱江大道與經四路交叉口西南側,用地面積0.12平方公里,設計污水處理能力為3×8萬立方米/天,一期工程形成日處理4萬噸污水的能力,配套建成提升泵站1座,工程建設總投資為1.6億元,預計2012年建成運行。城北污水處理廠以接納園區工業廢水為主,服務范圍為城北濱江大道以東、鐘倉河以南、泰山大道以西、金昌冶煉廠以北,規劃面積27.8平方公里。污水處理采用“厭氧水解+A/O生物處理”工藝,尾水排入小夾江,出水執行GB 18918-2002標準中一級A標準。
2.2 加強燃煤電廠二氧化硫減排
燃煤火電企業為皖能發電銅陵公司和國電銅陵發電公司2家企業。
(1)皖能銅陵發電公司
2010年,皖能銅陵發電公司實現“以大代小”改擴建1×1000MW(級)機組工程建設。“十一五”期間減排措施為:一是1#和2#機組關閉。1#和2#機組于1987年建設,裝機容量2×125MW,2008年8月1#125MW現役機組關閉,2009年9月2#125MW脫硫機組關閉。二是3#機組脫硫設施建設。2010年完成了3#30萬千瓦機組脫硫工程建設。三是4#機組脫硫設施建設。皖能銅陵發電公司五期(4#機組)擴建,系老廠擴建,規模為1×300MW燃煤機組, 2010年6月4#機組脫硫設施穩定運行,達到設計脫硫效率。
(2)國電銅陵發電公司
國電銅陵發電公司一期工程兩臺60萬千瓦級機組年內實現雙投產,是安徽省“十一五”重點項目。減排措施為,一是機組脫硫設施建設。2008年,1#和2#600MW火電機組按照環!叭瑫r”的要求,配套建設了先進高效的石灰石——石膏濕法脫硫系統。二是機組旁路擋板鉛封。2010年,兩臺機組脫硫設施全部實現旁路擋板鉛封。
2.3 強力推進工程減排項目建設
“十一五”期間,市縣區政府及有關部門立足實際、著眼長遠,將重點減排工程項目納入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及專項規劃中,落實資金、明確責任、加快推進。嚴格執行污染物總量控制制度,將指標分解落實到縣區政府和重點企業,確保了污染減排重點工程基本按期完成。強化工程運營監管,全面整改在線監控系統,燃煤電廠和污水處理廠分別安裝了DCS系統和中控系統,切實發揮了工程減排效益。
(1)二氧化硫減排工程
有色公司金昌冶煉廠,2006年實施主工藝改造工程,二氧化硫削減量為16700噸,2008年對4臺銅冶煉陽極爐實施改用天然氣,利用天然氣代替燃煤(重油)還原。銅化集團華興化工公司,2008年實施了制酸老系統尾氣脫硫工程, 2009年,對1#和2#硫酸生產線制酸尾氣進行脫硫改造。
2008年,市環保局加大了主城區大氣環境質量綜合整治力度,順利實施了6噸以下蒸汽鍋爐“煤改氣”工程,中心城區56家單位75臺燃煤鍋爐或被拆除,或被置換使用天然氣,為銅陵市騰出300噸二氧化硫環境容量。
(2)化學需氧量減排工程
2006年,清華科技公司實施了污水站改造工程建設。2007年,銅陵華源麻業公司完成了日處理3600噸規模的污水處理站整改完善工程,實現廢水穩定達標排放。2009年,銅化集團新橋礦業公司實施了污水站擴建工程,采用HDS廢水處理工藝。2010年,安徽六國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完成了污水站擴建工程建設。先后實施了安徽亞邦化工公司、新環球科技公司污水處理站改擴建等減排工程。
2.4 嚴格淘汰關停落后產能
根據國家產業政策和銅陵市產業發展規劃,“十一五”期間,銅陵市大力淘汰落后生產工藝設備與產能,從污染物排放大戶入手,突出重點,相繼關閉了相關重點工業企業,推進結構減排。
(1)關閉亞星焦化有限公司
2007年7月,關閉銅陵亞星焦化有限公司年產10萬噸焦炭的66-4型焦爐;2008年10月市委、市政府決定提前全線關停銅陵亞星焦化公司JN-91型焦爐。
(2)關停銅鋼公司煉鐵廠
2008年,關閉銅陵鋼鐵股份有限公司3座小高爐和1臺小燒結機!笆晃濉逼陂g,徹底關停了一批不符合產業和城市總體規劃的小球團(小燒結)生產企業。
(3)實現有色第一冶煉廠關閉轉產
強力推進重點污染減排項目,2007年12月正式關閉了銅陵有色第一冶煉廠,實現轉產工程(鼓風爐關閉)建設,取而代之是貴金屬和渣選礦兩個循環經濟項目,年度減少二氧化硫排放5240.25噸、化學需氧量排放33.19噸。
(4)關閉安徽長江明膠廠
安徽長江明膠有限責任公司前身為1987年建成的銅陵明膠廠,于2002年改制成立,系生產工業明膠的中型專業廠家,年生產能力600噸,2009年被正式關閉。
(5)關停銅陵市順華合成氨公司
銅陵市順華合成氨公司,現有年產4萬噸合成氨和設計年產1萬噸碳酸鹽生產裝置各一套。主要產品有3萬噸/年商品液氨、3萬噸/年農用碳酸氫氨、1萬噸/年工業氨水等。2010年正式實施關閉。
(6)大力調整水泥產業結構
2008年,水泥產業結構調整工作全面完成,淘汰所有立窯水泥生產線,鼓勵新型干法旋窯水泥生產,積極引導水泥粉磨站“上大關小”。2008年5月,銅陵市桂家湖水泥有限公司10萬噸干法旋窯生產線被實施淘汰關閉。“十一五”期間,全市共關停12家水泥企業,拆除了15條立窯生產線、2條旋窯生產錢,共淘汰小水泥落后產能166.6萬噸。
3. 減排配套政策制定和落實情況
(1)加強領導,為污染減排提供組織保障
銅陵市先后出臺了《中共銅陵市委、銅陵市人民政府關于“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減排工作的實施意見》、《銅陵市人民政府貫徹落實科學發展現加強環境保護決定的實施意見》等,進一步明確減排目標、主要任務、重點工程和保障措施,從戰略上推進污染減排。
實行考核結果“三掛鉤”,一是與建設項目審批掛鉤。對沒有按期完成污染減排工程企業及尚未完成年度總量控制目標任務的縣(區)政府,市環保局暫停審批新增二氧化硫和化學需氧量排放的新擴改建項目。二是與限期治理掛鉤。對沒有按期完成治理任務的企業,實施限產限排、停產整治。三是與責任追究掛鉤。對因工作不力沒有按期完成治理減排任務的,追究有關責任人責任。
(2)分解任務,確保污染減排工作責任落實
從2006年起,市政府與縣(區)政府及有色公司等重點排污企業簽訂“十一五”環境保護目標責任書,分解落實污染減排任務,對縣(區)政府污染減排目標完成情況逐年考核,對不能穩定達標排放或排污總量超過控制目標的排污企業,推行“評先創優”一票否決。
2008年,銅陵市政府批轉了《銅陵市2008年主要污染物減排項目計劃》,召開了污染減排領導小組(擴大)會議,與17家減排項目責任單位簽訂了目標管理責任書。每年對17家減排項目責任單位的任務完成情況進行了檢查考核,考核結果報經市政府審定后向社會公布,實行重獎重罰。
(3)落實措施,確保污染減排任務完成
銅陵市采取“兩手硬”政策,認真制定落實污染減排實施方案,確保了污染減排工作的順利進行。一是嚴控增量。強化建設項目的環境管理,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和“三同時”制度,把污染物排放總量指標作為環評審批的前置條件,從源頭上管住排污增量。二是削減存量。大力開發和推廣先進適用的污染減排工藝技術和裝備,積極開展替代能源資源梯級利用等關鍵和重大減排技術的研究與開發,在有色和化工等高污染行業廣泛開展污染減排技術改造,降低污染物排放強度。
從排污大戶入手,突出重點,相繼關閉了銅陵有色一冶、銅陵鋼鐵公司等重點工業企業。全面落實“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減排實施意見,實施“煤改氣”工程,2008年底完成了城區6噸以下蒸汽鍋爐煤改氣工作,全面完成淘汰水泥落后產能。
(4)加強監管,確保污染減排工程運行
加強減排設施運營監管,建立健全以排污申報登記為基礎、排污許可證為核心、環保日常監管與社會監督相結合的污染源監管體制。規范污染源排污口設置和管理,全面推行排污許可證制度。2008年完成所有國控、省控重點污染源在線監控系統建設,自2009年起,重點排污單位實行持證排污。結合工業企業環境行為信息公開化評定工作,重點在有色、鋼鐵、化工、水泥等行業推進清潔生產。
“十一五”以來,市環保部門持續開展整治違法排污企業環保專項行動,采取日常巡查、夜間及節假日突擊檢查等措施,加大對違法排污企業監督檢查和處罰力度,促進減排工程正常運行。市政府投資近2000萬元建成的環境監控中心投入使用,并與企業聯網,全市共安裝22套廢水、26套廢氣在線監控設備及13個遠程監控視頻裝置,國控和省控重點污染源得到全天候實時監控。
(5)建立“三大體系”,確保污染減排效果
根據國家環保部對總量減排統計、監測和考核體系(以下簡稱“三大體系”)建設與運行情況進行考核,并作為“一票否決”和行政問責的三大內容之一,“三大體系”建設,是落實污染減排的關鍵。銅陵市適時加強“三大體系”建設,采取一系列措施:一是加強了對環境統計人員的業務培訓。建立了環境統計和排污申報登記核查機制,對重點污染單位排污狀況進行現場核查,確保數據的真實、準確、可靠。二是強化重點污染源的監測。嚴格按照監測頻次、監測項目和監測要求,建立了污染源動態管理檔案,建成使用了空氣自動監測站。三是建立了污染減排考核、獎勵和問責制。
4. 實施中存在的問題
“十一五”期間,銅陵市雖然在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化學需氧量的減排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城市化進程加快、污染物排放基數較大,城市環;A設施建設滯后,與目標要求仍有較大的差距。
(1)減排任務重
隨著全市社會經濟的發展,銅陵市主要污染物新增排放量也隨之大幅增加,污染減排既要削減存量,還要消化增量,污染減排任務十分艱巨。根據安徽省政府下達的減排目標,“十一五”期間,銅陵市二氧化硫削減11709噸、凈削減率達到22.08%;化學需氧量基本維持2005年的9200噸排放水平,凈削減率0%。
到2010年底,二氧化硫累計削減12730噸,比2005年下降24%。但化學需氧量排放量累計削減6噸,比2005年下降0.07%,主要受2005年核定化學需氧量排放量基數嚴重偏小影響,導致下降幅度較小。城鎮化率提高帶來生活源化學需氧量排放呈上升趨勢,城市污水配套管網等基礎設施的滯后性,要完成“十一五”目標任務,須凈削減化學需氧量存量762噸,導致完成減排目標任務壓力大。
(2)污染增量大
銅陵是一個工業結構性污染較重的城市,環保歷史欠帳較多,重污染行業仍在產業結構中占主導地位,統計數據顯示,2009年銅陵有色、化工、建材、火力發電等行業產值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絕大部分。資本、勞動力密集型和高新技術產業相對薄弱,農林經濟比重逐年萎縮,現代農業和產業化進程緩慢。第三產業發展滯后,產值遠低于全國第三產業39.1%的發展水平。由于冶煉、化工、火電、水泥等重污染行業高度集中,污染排放總量大、強度高,結構性污染仍然突出。隨著這些產業生產規模的擴大,污染物新增量也急劇增加。
根據環境統計數據,2006~2010年,電力行業二氧化硫累計新增量達到4207.8噸、化工行業二氧化硫累計新增量達到1813.35噸。2009年污染源普查動態更新數據顯示,全市年廢水排放量8036.29萬噸,化學需氧量排放量24467.40噸,其中:工業源排放6361.48噸、生活源排放12310.62噸;氨氮排放量1672.47噸,其中:工業源排放411.68噸、生活源排放1176.49噸。
(3)環境基礎設施滯后
一是政府對環;A設施資金投入有限。2006~2009年,銅陵市環境污染治理完成投資額分別為5397.5、5015、14400和19000萬元,分別占GDP的2.22%、1.75%、4.3%和5.53%。由于投入不足和運行機制問題,銅陵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跟不上城市發展的需要,環境污染綜合防治能力較差。污水處理廠及管網配套資金難以及時到位,建設進度緩慢。已建成的新民污水處理廠雨污不分、管網不配套、收水率低、運行不正常,西湖污水處理廠管網配套嚴重滯后,鐘順污水處理廠尚未建設。
二是企業污染治理投入能力不足。一些重點污染企業,由于負擔重、效益差、環保投入嚴重不足,達標排放治理進展遲緩。部分企業現有的污染治理設施因技術落后或年久失修,做不到達標排放。治理污染的投入不足,升級和提標改造工程項目潛力尚未完全挖掘,難以達到總量減排目標任務要求。
(4)基礎工作薄弱
一是基礎數據不一致。由于統計口徑不同,2009年,污普動態更新數據中:二氧化硫排放總量為43373.54噸、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20321.44噸;環境統計數據中:二氧化硫排放總量40759.99噸、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9961.93噸,污普動態更新數據分別是環境統計數據的1.064倍、2.04倍。2008~2009年,銅陵市GDP和工業增加值僅分別為安徽省總量的3.67%和9.36%,而二氧化硫排放量居全省前列。
二是減排政策落實有待強化。國家已經出臺的支持減排的財稅、金融、價格等政策措施還未具體化,有的補償政策沒有落實到位。淘汰落后產能退出機制尚未建立起來,有的列入關停淘汰范圍的企業還在等待觀望。相關法律法規、標準和管理制度不完善。鼓勵扶持政策不多,企業得到的實惠有限,影響了企業減排的積極性。
三是能力建設不足。環境監察機構編制、人員素質、監測監察裝備等方面有待加強?h(區)環境監察機構能力建設薄弱,難以適應新時期總量減排工作要求。
二、主要污染物新增量預測
1. 社會經濟發展預測
1.1 “十一五”社會經濟發展現狀分析
“十一五”期間,銅陵市強力實施“五大戰略”,妥善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顯著成就,工業化和城鎮化快速發展,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污染減排強力推進,城市綜合實力躍上新臺階。2010年實現生產總值(GDP)466.63億元,人均GDP達63054元(折合9318美元),經濟社會發展邁上新臺階。2006—2010年,GDP年平均增長率17.7%,單位GDP能耗同比分別下降4.37%、4.79%、4.41%、4.98%和6.52%。2010年全市單位GDP能耗為1.4333噸標煤/萬元,比2009年下降6.33%,比2005年下降22.54%,超額完成“十一五”下降20%的總體目標和2010年當年下降5%的目標任務,降幅雙列全省17個地市第1位。
通過實施“退二進三”戰略、優化產業布局、調整產業結構,銅陵市產業格局發生了轉變,2010年,第一、第二和第三產業增加值分別為9.6億元、399.5億元和117.5億元!笆晃濉逼陂g,銅陵市第一、第二和第三產業增加值在地區生產總值中構成比:由2006年2.9:67.0:30.1,工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61.5%,變化為2010年2.0:72.8:25.2,工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67.6%。2010年城鎮常住人口達43.6萬人,比2005年增加1.13萬人,城市化率58.8%。
1.2 “十二五”社會經濟發展預測
(1)社會經濟增長預測
“十二五”時期,是推進科學發展、建設幸福銅陵、創建國家環保模范城市的關鍵時期,也是銅陵進入轉型提升的新階段,立足爭先進位,實現“千億銅陵”目標。
① 生產總值(GDP)
根據《銅陵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到2015年,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000億元,投資規模五年累計超過2500億元,三次產業比例達到2:63:35。
②工業增加值
2010年基準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工業增加值300.9億元,“十二五”期間年均增長率采用“十一五”期間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率(γGDP =15.07%)。
(2)城鎮人口增長預測
城鎮人口采用城鎮常住人口數進行統計,2010年末,銅陵市總人口74.15萬人,城鎮常住人口43.6萬人,比上年增加0.05萬人,增加比例0.12%。根據銅陵市人口發展規劃,“十二五”期末,規劃全市總人口80萬人,城鎮常住人口60萬人,城鎮化率75%,城鎮常住人口年均增長率按0.88%進行預測。
(3)能耗指標及煤炭消費量預測
①“十二五”能源消費總量預測
“十一五”期間,銅陵市單位GDP能耗同比2005年降低20%,超出預期目標。“十二五”期間,銅陵市社會經濟仍處高速增長階段,能源消費將穩定增長,但節能潛力余地較小,節能突破口主要依賴于提高經濟增長質量,減少周期性浪費,根據《銅陵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綱要》中的約束性指標,節能目標為5年單位GDP能耗下降20%。經測算,銅陵市2015年能源消費總量1146.64萬噸標煤,同比2010年增加477.82萬噸標準煤。
②“十二五”煤炭消費總量預測
根據“十二五”期間能源消費總量變化趨勢,測算2015年煤炭消費量和“十二五”期間煤炭消費增量。經測算,2015年煤炭消費量1204.48萬噸,比2010年增加501.94萬噸。
③火電行業及非火電行業煤炭消費增加量預測
2010年全市燃煤機組裝機容量180萬千瓦、2015年燃煤機組裝機容量280萬千瓦,“十二五”期間,新增銅陵市循環經濟工業試驗園2×25MW熱電聯產項目,煤炭消費新增50萬噸,預計2015年,發電煤炭消費總量788.65萬噸,同比2010年增加378.23萬噸。2010年非電力行業煤炭消費總量402.38萬噸,同比2010年增加46.04萬噸。
2. 化學需氧量新增量預測
2.1工業化學需氧量新增量預測
采用單位GDP排放強度法預測。根據《編制指南》,10個低化學需氧量(COD)排放行業包括:①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②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③非金屬礦物制品業,④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⑤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⑥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制造業,⑦通訊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⑧煙草制造業,⑨家具制造業,⑩工藝品及其他制造業等。
“十一五”期間10個低化學需氧量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率根據2005—2010年實際數據,采用環比發展速度=報告期水平除以前一期水平;平均發展率=環比發展速度乘積開5次方;平均增長率=平均發展率-1方法計算。GDP增長率ri,GDP=13.27%,根據公式預測,“十二五”期間,銅陵市工業化學需氧量新增量為3251.73噸。
2.2城鎮生活化學需氧量新增量預測
城鎮生活化學需氧量新增量測算,采用綜合產污系數法,2015年度城鎮人口數60萬人,人均COD綜合產污系數e綜合=72克/人•日,根據模式預測,“十二五”期間,城鎮生活化學需氧量新增量為4309.92噸。
2.3農業源化學需氧量新增量預測
農業源水污染物產生量僅預測畜禽養殖業部分(污染源普查口徑范圍),采用豬、奶牛、肉牛、蛋雞、肉雞等5種畜禽的產污系數分別預測,其中肉畜禽(豬、肉牛、肉雞)以出欄量為統計基量,奶、蛋等畜禽(奶牛、蛋雞)以存欄量為統計基量。其他畜禽不在污染源普查統計范圍內,不做產生量預測;因統計口徑不全,已納入污染源普查的農村生活污染源不做預測;種植業和水產養殖業污染物排放量較小且不易監控,不做預測。
以2010年養殖數為基準,采用“十二五”時期增長率,預測“十二五”期間各類畜禽養殖數,計算規模化養殖量,再預測化學需氧量新增量!笆濉逼陂g,農業源化學需氧量新增量預測結果為4818.34噸。
3. 氨氮新增量預測
3.1工業氨氮新增量預測
工業氨氮新增量為2011~2015年9個排放氨氮重點行業分年度氨氮新增量之和。采用9個行業單位工業增加值平均排放強度法測算,以分行業單位工業增加值排放強度法予以校核,按取大數原則確定新增量。
根據《編制指南》, 9個排放氨氮的重點行業包括:①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②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③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④農副食品加工業,⑤紡織業,⑥皮革、毛皮、羽毛(絨)及其制品業,⑦飲料制造業,⑧食品制造業,⑨造紙及紙制品業等。
“十二五”期間,采用9個行業單位工業增加值平均排放強度法測算,以分行業單位工業增加值排放強度法予以校核,按取大數原則,確定銅陵市“十二五”期間工業氨氮新增量為210.84噸。
3.2城鎮生活氨氮新增量預測
采用綜合產污系數法測算城鎮生活氨氮新增量,2015年度城鎮人口數60萬人,人均氨氮綜合產污系數e綜合=7.7克/人•日,“十二五”期間城鎮生活氨氮新增量為460.92噸。
3.3農業源氨氮新增量預測
農業源氨氮新增量預測以2010年養殖數為基準,預測各類畜禽養殖數,計算出規;B殖量。經預測,2015年農業源氨氮新增量為166噸。
4. 二氧化硫新增量預測
二氧化硫新增量原則上采用宏觀測算方法,以分行業測算方法予以校核。宏觀測算方法與分行業測算方法結果差異大于20%時,以分行業測算結果為準,差異小于20%時,按照取大數的原則確定新增量。
4.1宏觀測算法
宏觀測算方法分為電力和非電力兩部分進行測算,電力行業二氧化硫增量根據電力煤炭消費增量、燃煤硫分和脫硫效率進行測算,煤炭消費增量為378.23萬噸,經測算,“十二五”電力行業二氧化硫新增量為3922.25噸。非電力行業二氧化硫新增量根據非電力行業煤炭消費增量、非電力行業單位煤炭消費的二氧化硫排放強度測算。
根據宏觀測算法計算:“十二五”期間,銅陵市二氧化硫新增量為15547.91噸。
4.2分行業測算法
分為電力、冶金、建材、有色金屬、石化以及其他行業分別測算二氧化硫新增量,其中建材、有色、其他行業“十二五”期間淘汰落后產能等量替代部分單獨計算新增量!笆濉逼陂g,銅陵市產生二氧化硫重點行業主要有冶金行業、建材行業(水泥)、有色金屬行業。其中:電力行業新增量測算方法同宏觀測算方法。根據分行業測算方法計算:“十二五”期間,銅陵市全市二氧化硫新增量為10436.6噸。
4.3二氧化硫新增量預測結果
宏觀測算方法與分行業測算方法結果差異大于20%時,按取小數原則。確定“十二五”期間銅陵市二氧化硫新增量10436.6噸。
5. 氮氧化物新增量預測
氮氧化物新增量預測按照電力行業、交通運輸行業、水泥行業、其他行業分別進行測算。“十二五”期間,銅陵市氮氧化物新增量預測結果為15423.21噸。
6. 主要污染物新增量預測匯總
“十二五”期間,銅陵市主要污染物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新增量預測匯總見表3-1。
表 3-1 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新增量預測匯總表
類型 |
主要污染物名稱 |
“ 十二五 ” 期間新增量 ( 噸 ) |
備注 |
水 污 染 物 |
化學需氧量 ( COD ) |
8182.21 |
其中: ① 工業源 3251.73 ( 噸) ② 生活源 4309.92 ( 噸) ③ 農業源 620.56 ( 噸) ④ 工業 + 生活 =7561.65 ( 噸) |
氨氮 |
699.65 |
其中: ① 工業源 210.84 ( 噸) ② 生活源 460.92 ( 噸) ③ 農業源 27.89 ( 噸) ④ 工業 + 生活 =671.76 ( 噸) | |
大 氣 污 染 物 |
二氧化硫 (SO 2 ) |
10436.6 |
其中: ① 電力行業 3922.25 ( 噸) ② 非電力行業 6514.36 ( 噸) |
氮氧化物 ( NOx ) |
15423.21 |
其中: ① 電力行業 6505.56 ( 噸) ② 水泥行業 5750 . 0 ( 噸) ③交通運輸行業 1864.73 ( 噸) ④其他行業 1302.92 ( 噸) |
三、“十二五”總量減排重點領域和主要任務
銅陵市“十二五”總量減排重點為水和大氣4項污染物減排,涉及工業污染治理、城鎮生活污水治理、農業污染源治理、電力行業污染治理、非電力污染治理和機動車污染治理等6大重點領域。
(一)水污染物減排
“十二五”期間,工業水污染物減排主要依賴工程減排和結構減排,城鎮生活污水削減潛力主要依靠城鎮污水處理設施的建設和運行管理,國家將農業源納入減排范疇,農業源主要污染排放量所占份額較大,農業污染源減排形勢壓力較大。
1. 工業污染治理
(1)工業污染治理重點領域
① 化學原料及化學品制造業
化學原料及化學品制造業包括肥料制造、農藥制造、染料制造等行業。銅陵市化學礦采選、氮肥、農藥和染料行業的氨氮排放占全行業的80.1%,化學需氧量排放量占全行業33.8%。其中農藥、染料行業是銅陵市“十二五”期間水污染物減排重點。
氮肥行業:根據國家將進一步調整氮肥行業產業結構,淘汰年產量6萬噸以下的落后產能,“十二五”期間將淘汰順華合成氨有限公司年產4萬噸合成氨生產線,并列入工業結構調整水污染物減排項目。
農藥行業:銅陵市現有農藥生產企業品種繁多,污染物成分復雜,根據銅陵市產業發展及城市總體規劃要求,“十二五”期間將關停廣信集團銅陵化工有限公司,并推進該公司整體搬遷。
染料行業:根據銅陵市城市總體規劃和工業結構調整要求,“十二五”期間關閉陽光合成材料公司,推進安徽亞邦化工有限公司整體搬遷。根據石油和化工產業結構調整和指導意見,“十二五”期間染料嚴格控制新增產能,2015年前不再新建、擴建染料生產裝置,加快企業清潔生產工藝的研發。重點加大對銅陵清華科技有限公司染料工業廢水治理,并將其列入“十二五”期間水污染物減排項目。
有機化學原料制造:“十二五”期間,加大銅陵化工集團有機化工有限責任公司工業廢水治理力度,實行限期治理,推進工業治理水污染物減排項目建設;關閉銅陵開星合成材料有限公司、銅陵澳隆化工有限責任公司化學合成生產線。
② 造紙及紙制品業
根據國家造紙行業重點推進產業結構調整,淘汰年產3.4萬噸以下草漿生產裝置、年產1.7萬噸以下化學制漿生產線。“十二五”期間,淘汰銅陵市恒業造紙有限責任公司落后產能。
③ 紡織印染業
銅陵市現有紡織印染業主要分布于主城區,隨“退二進三”戰略和工業企業入園規劃的實施,“十二五”期間,根據國家產業結構調整要求,加大對銅陵華源麻業有限公司南部廠區管理。
④ 飲料制造業
根據《啤酒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GB19821-2005)規定,自2008年5月1日起,現有企業的廢水排放執行《啤酒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GB19821-2005)表1的排放限值,化學需氧量濃度標準值80mg/L!笆濉逼陂g對安徽紫晶啤酒有限公司廢水污染治理設施實行提標改造,提高廢水循環利用率。
(2)工業污染治理主要任務
一是嚴格控制新增污染物排放量。把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作為環評審評的前置條件,提高環保門檻,嚴格行業準入,強化源頭管理,嚴格控制新建造紙、印染、農藥、氮肥等項目建設。
二是持續優化經濟結構。把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突出結構減排,加大對小鍋爐、小化工、小造紙等的淘汰力度,核準審批新建項目要求關停的產能必須按期淘汰,加大廣信化工、亞邦化工等企業的搬遷力度。
三是強化工業污染治理。強化工程減排,加大印染、化工等重點行業工藝技術改造和廢水治理力度,對農藥、啤酒等行業未達到規定污染物排放標準的企業,一律實行限期治理和提標改造,到2015年,單位工業增加值排放強度下降50%。
四是推進工業園區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工業園區要配套建設污水處理設施,實行污水集中處理,提高污水循環利用率。
2. 城鎮生活污水治理
(1)城鎮生活污水治理重點領域
① 新(擴)建城鎮生活污水處理設施
“十二五”期間,新建處理規模4萬噸/日的鐘順污水處理廠,對順安和鐘鳴重點建制鎮生活污水實行集中式處理。推進西湖污水處理廠一期續建處理規模4萬噸/日工程建設。新建處理規模4萬噸/日城北污水處理廠并投入運行。到2015年,城市污水處理率達85%以上。
② 完善污水管網系統
完成新民污水處理廠一期工程配套管網建設,新建狼尾湖提升泵站,服務主城區和銅陵縣城區鎮,面積24.0平方公里,提高污水進水濃度和處理量,發揮減排效益。完善西湖污水處理廠配套管網建設,納污范圍為義安路以北的老城區(北城區)、新城區及部分東郊區和西郊區,面積為28.5平方公里。
③ 實施污水處理設施的升級改造
對新民污水處理廠實施提標提量工程建設,由現有實際處理水量1萬噸/日提高到7.5萬噸/日,確保實際水量達到設計能力的75%以上。西湖污水處理廠一期工程進行提標升級改造,出水水質提高到《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GB18918-2002)一級A標準。
④ 妥善處置污水處理廠污泥
為推進城市污水處理設施的持續減排,根據國家規定10萬噸/日規模以上的污水處理廠應對產生的污泥進行無害化處理處置。“十二五”期間,新(擴)建城鎮生活污水處理廠污泥經脫水、濃縮處理后,全部送往銅陵海螺水泥公司,利用水泥窯處理污水處理廠污泥,基本實現城鎮生活污水處理廠污泥無害化處理。
(2)城鎮生活污水治理主要任務
一是積極實施銅陵市城鎮污水處理及再生利用設施建設“十二五”規劃。落實目標責任、強化監督管理,推廣網格化的城市精細管理模式。
二是推進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重點推進現有污水處理設施擴建、有條件的重點建制鎮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大力推進環境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三是提高現有污水處理廠的負荷率。擴大城鎮污水管網覆蓋率,重點加快配套污水管網、污水泵站建設,確保污水處理廠建成后三年內實際處理水量達到設計能力75%以上,提高進水濃度和進水量,強化治污設施環境績效。
四是對城市污水處理設施實施提標改造。“十二五”期間,重點對新民污水處理廠實施升級提標改造,提升氮、磷去除效果,實現污染物排放標準中規定的基本控制項目全面達標。
3. 農業污染源治理
根據銅陵市污染源普查動態更新調查結果(2009年),農業源污染主要來自于畜禽養殖業、水產養殖和種植業等,其中,畜禽養殖業化學需氧量產生量6982.86噸,占農業源化學需氧量產生總量91.2%!笆濉逼陂g,畜禽養殖業是銅陵市農業源污染減排的主攻方向,把農業污染源納入總量控制管理體系,著力推進畜禽養殖污染防治工作,以規;笄蒺B殖場為主要切入點,將農業污染源納入污染物總量減排體系。
(1)農業源污染治理重點領域
① 畜禽養殖業
規;笄蒺B殖場污染物排放量大且相對集中,是農業源水污染物削減潛力的主要來源。規;笄蒺B殖場和養殖小區配套建設固體廢物和廢水貯存處理設施,對進入貯存設施的糞便,應按規定建立進、出量原始記錄檔案。
“十二五”期間,大力推行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重點推進利用畜禽養殖廢棄物生產有機肥。積極引導畜禽養殖方式轉變,努力提高標準化規模養殖水平,促進污染物無害化處理、資源化利用。新建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和養殖小區必須配套建設完備的污染處理和資源綜合利用設施。到2015年,規;笄蒺B殖場和養殖小區污染得到有效治理,廢棄物得到充分利用。
② 水產養殖業
水產養殖業是銅陵市部分湖泊、河流、區域和局部水體污染及富營養化的主要來源之一。根據水生生態系統的承載能力,逐步減少圍網養殖,發展生態養殖,少投餌料。推廣池塘循環水養殖技術,構建養殖池塘——濕地系統,實現養殖水的循環利用!笆濉逼陂g,對銅陵市確定的重點保護水體,要按照水體功能規劃要求,逐步縮減圍網養殖面積,減少污染排放。
③ 種植業
種植業污染物的削減潛力主要來自于科學合理使用農藥、化肥!笆濉逼陂g,測土配方施肥面積力爭達3.74萬公頃,占農作物種植面積比例80%,農藥和化肥的施用量控制在10.8千克/公頃、300千克/公頃。調整優化肥料結構,推廣使用有機復合肥、作物專用肥、緩釋肥、生物肥等高效肥料等。鼓勵農民使用生物農藥或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推廣作物病蟲草害綜合防治、生物防治和精準施藥等技術。
(2)農業源污染治理主要任務
一是積極推進畜禽養殖污染防治。優化養殖模式,適度控制養殖規模,大力推廣清潔養殖、無害養殖技術,實施干清糞、墊草墊料、生物發酵等措施,建設和完善糞便、沼渣、墊料等收集處理設施,強化污染全過程治理,以規;笄蒺B殖場為主要切入點,全面推進農業污染減排工作。
二是加強水產養殖業污染防治。“十二五”期間,科學合理規劃湖泊、河流的水產養殖規模和數量,加強水產養殖污染的監管,禁止在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內從事網箱、圍欄養殖;對嚴重污染水體的水產養殖場進行全面清理、整頓,限制網箱養殖,取締肥水養殖。
三是大力推廣節約型農業技術。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提倡增施有機肥,科學合理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要通過測土配方施肥和改變施肥方式等措施,提高化肥的利用率,大力開展以稻田保護性耕作和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為主的農業節水、節肥、節藥、節種等清潔生產。調整種植結構,發展節水農業和生態農業,促進農業資源節約,發展農業循環經濟,使污染物在農業系統內得到循環利用,以減少污染物排放。
(二)大氣污染物減排
“十二五”期間,二氧化硫減排將步入精細化管理階段,重點加大冶金、建材、有色、化工等非電力行業以及燃煤鍋爐的二氧化硫減排力度。氮氧化物排放控制以電力行業、水泥行業和機動車為重點,強化重點區域減排。對高耗能、高污染和資源性(“兩高一資”)行業,重點推行清潔生產并依法實施審核,進一步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
1. 電力行業污染治理
到2010年底,銅陵市電力行業二氧化硫排放量為9302.24噸、氮氧化物排放量為9855.8噸 ,分別占全市總排量23.1%和26.5%。電力行業污染治理是實現大氣污染物二氧化硫削減計劃的重要突破口,“十二五”期間,全面實施電力行業煙氣脫硫脫硝治理工程。
“十二五”期間,電力行業大氣污染物減排任務如下:
① 二氧化硫治理工程
現役燃煤機組必須安裝脫硫設施,已投運脫硫設施不能穩定達標排放的或實際燃煤硫分超過設計硫分的,必須進行更新改造或淘汰,提高火電機組脫硫效率,確保綜合脫硫效率達到90%以上。新建燃煤機組要配套建設高效脫硫設施。2012年底以前,全部取消燃煤電廠脫硫設施煙氣旁路,完成國電銅陵發電公司1#、2#機組脫硫設施改造,皖能銅陵發電公司3#、4#機組脫硫設施改造。
② 氮氧化物治理工程
30萬千瓦以上燃煤機組全部完成脫銷改造,新建燃煤機組要配套建設高效脫硝設施。2014年底前,國電銅陵發電公司現役1#燃煤機組安裝脫硝設施、2#機組脫硝設施投入運行,皖能銅陵發電公司的現役3#、4#燃煤機組全部完成脫硝設施改造,確保綜合脫硝效率達到70%。采用低氮燃燒方式是控制電力行業氮氧化物排放的主要手段,推進國電銅陵發電公司1#、2#機組低氮燃燒改造。
③ 管理減排
對“十一五”末,已安裝脫硫設施但脫硫效率達不到設計要求的(如循環流化床鍋爐),或已安裝脫硝設施但運行不正常的燃煤機組,通過加強脫硫脫硝設施的運行管理等措施,提高減排能力。
2. 非電力污染治理
(1)冶金行業
2010年,銅陵市冶金行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主要有富鑫鋼鐵公司、陵陽礦業公司、安銅團礦公司、潤豐實業公司、潤東實業公司等,排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分別占全市總排放量16.5%和0.46%。冶金行業排放二氧化硫的主要來源于燒結機、燃煤鍋爐等,其中燒結工序二氧化硫排放量占行業排放總量的75%以上。
“十二五”期間,冶金行業大氣污染物減排任務如下:
① 管理減排
將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作為環評審批的前置條評,嚴格控制新建鋼鐵項目建設,新建項目按照嚴格的環保要求建設治污設施、鋼鐵燒結裝置要配套建設高效脫硫脫硝設施,核準、審批新建項目要求關停的產能必須按期淘汰。“十一五”末已安裝燒結煙氣脫硫設施但脫硫效率達不到設計要求,或綜合脫硫效率達不到70%,通過加強管理等措施,提高減排能力。
② 結構減排
根據《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1年本)》,淘汰能耗高、污染重的球團豎爐和燒結機落后工藝技術裝備。淘汰8平方米以下球團豎爐、400立方米及以下煉鐵高爐、200立方米及以下鐵合金和鑄鐵管生產用高爐。2013年底前淘汰90平方米以下燒結機。
“十二五”期間,重點關停銅陵縣潤豐實業公司、銅陵潤東實業公司、銅陵市銀昊礦業有限責任公司、銅陵縣鐵湖球團公司、銅陵市金洋礦業公司燒結廠、銅陵市駿馬球團礦業公司、銅陵順安金達礦業有限公司、銅陵中祥礦業有限責任公司、銅陵縣深聯礦業游俠責任公司和銅陵市大宏順礦業有限責任公司10家球團生產企業。關閉銅陵有色集團股份公司安慶銅礦8平方米豎爐生產線。
③ 二氧化硫治理工程
現役鋼鐵燒結機、球團生產設備全面設施煙氣脫硫改造,綜合脫硫效率達到70%。已安裝脫硫設施但不能穩定達標排放的、實際使用原料硫分超過設計硫分的、部分煙氣脫硫的,應進行脫硫設施改造!笆濉逼陂g,重點對銅陵市富鑫鋼鐵公司1#和2#燒結機進行脫硫設施建設,并安裝煙氣在線監測系統。對銅陵陵陽礦業公司1#、2#和3#豎爐已投運脫硫設施進行改造。
(2)建材行業
銅陵市建材行業主要為水泥制造業,2010年,全市水泥制造行業共5家,新型干法水泥產量超過4.25萬噸熟料/日,氮氧化物排放22182.52噸,占全市氮氧化物總排量53.8%。水泥行業是銅陵市氮氧化物排放大戶,也是實現銅陵市大氣污染物氮氧化物削減計劃的重點領域,將加強水泥行業氮氧化物減排適用技術的推廣和應用。
“十二五”期間,水泥行業大氣污染物減排任務如下:
① 結構減排
在嚴格執行國家產業政策基礎上,淘汰區域內所有直徑3.0米以下的水泥磨機(生產特種水泥的除外)等落后水泥產能。
② 氮氧化物治理工程
水泥行業全面推行低氮燃燒技術和脫硝設施改造,新建水泥生產線必須配套建成高效脫硝設施。2013年底前,現役新型干法水泥窯完成低氮燃燒技術改造;2014年底前,熟料生產規模在4000噸/日及以上的生產線必須實施脫硝改造。
2012年底前,完成銅陵海螺水泥公司三線10000噸熟料/日生產線、銅陵上峰水泥公司C線4500噸熟料/日生產線,全部實施低氮燃燒技術和脫硝設施改造。2013年底前,完成銅陵海螺水泥公司一線4000噸熟料/日生產線、二線5000噸熟料/日生產線低氮燃燒技術和脫硝設施改造;完成銅陵上峰水泥公司A線4500噸熟料/日生產線低氮燃燒技術和脫硝設施改造;完成銅陵海螺水泥公司四線10000噸熟料/日生產線、銅陵上峰水泥公司B線4500噸熟料/日生產線低氮燃燒技術改造。2014年底前,完成銅陵海螺水泥公司四線10000噸熟料/日生產線、銅陵上峰水泥公司B線4500噸熟料/日生產線脫硝設施改造。
(3)有色金屬行業
2010年,銅陵市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行業二氧化硫排放量共計11035.32噸,占全市二氧化硫排放總量25.4%,僅次于電力行業二氧化硫排放。其中銅、鉛鋅、鋁冶煉行業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別為10688.3噸、325.5噸和19.65噸,占有色金屬行業二氧化硫排放量的99%。有色金屬冶煉企業的二氧化硫排放水平主要取決于冶煉工藝和煙氣中硫的利用率,為提高硫的利用率、降低二氧化硫排放量,根本途徑是改進生產工藝、淘汰落后產能,對不能達標排放的生產設備安裝治污設施。
“十二五”期間,有色金屬行業大氣污染物減排任務如下:
① 管理減排
有色金屬冶煉生產企業嚴格依照新的排放標準實施脫硫設施改造,嚴格執行《銅、鎳、鈷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GB 25467-2010)、《鉛、鋅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GB 25466 -2010)和《鋁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GB 25465-2010)。自2012年1月1日起現有企業執行表2規定的水污染物排放限值、表5規定的大氣污染物排放限值,進一步降低二氧化硫排放量。加大銅冶煉無組織廢氣排放治理,對煙氣制酸系統實施脫硫設施改造。
② 結構減排
按照《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1年本)》,2011年底前,淘汰鼓風爐、電爐、反射爐煉銅工藝及設備!笆濉逼陂g,推進關閉銅陵有色集團金昌冶煉廠3臺規模20噸轉爐生產設備。關閉安徽省順達精鉍有限責任公司1#1.5平方米鼓風爐生產線。
③ 二氧化硫治理工程
加快有色金屬行業生產工藝設備更新改造、加大冶煉煙氣中硫的回收利用,二氧化硫含量大于3.5%的煙氣應采取煙氣制酸或其他方式回收煙氣中的硫,低濃度煙氣和制酸尾氣排放超標的必須進行脫硫處理。推行清潔生產并依法實施審核。對金隆銅業有限公司實施環境集煙系統工程建設,對煙氣制酸系統尾氣進行深度治理。
(4)化工行業
銅陵市化學工業,尤其是硫酸化工在全國同行業中位居前列,其主導產品硫酸生產能力達180萬噸。橫港循環經濟工業試驗區集聚全市70%的化工企業,其中90%屬于銅化集團,規模企業有六國化工、華興化工、銅官山化工等9家化工企業。2010年,化工企業二氧化硫排放量僅次于有色冶煉行業。
“十二五”期間,化工行業大氣污染物減排任務如下:
① 管理減排
“十二五”期間,化工行業生產企業嚴格依照新的排放標準實施脫硫設施改造,嚴格執行《硫酸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GB 26132-2010)。自2013年10月1日起現有企業執行表2規定的水污染物排放限值、表5規定的大氣污染物排放限值,進一步降低二氧化硫排放量。
將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作為化工行業建設項目環評審評的前置條件,核準、審批新建的化工項目要求關停的產能必須按期淘汰,不斷加大化工行業的淘汰力度,推進化工行業工藝技術改造和污染治理力度。推行清潔生產并依法實施審核,重點加大硫酸工業減排力度,改進尾氣硫回收工藝、提高硫磺回收率。
② 結構減排
2012年底前,關停銅官山化工總廠一條15萬噸硫酸生產線,2014年底前,關停銅官山化工總廠另一條15萬噸硫酸生產線。
③ 二氧化硫治理工程
“十二五”期間,對華興化工有限公司一期20 萬噸/年硫酸裝置、二期20 萬噸/年硫酸裝置和三期20 萬噸/年硫酸裝置尾氣,實施氨法吸收尾氣脫硫裝置升級改造工程。完成銅陵有色控股公司銅冠冶化分公司80萬噸/年硫酸生產裝置尾氣深度治理工程。
(5)焦化行業
“十二五”期間,焦化行業主要通過二氧化硫治理工程,實施大氣污染物減排,F有及新建煉焦爐必須安裝煙氣脫硫設施,H2S脫除效率達到95%以上。重點對銅陵新亞星焦化有限公司1#、2#均為4.3米煉焦爐荒煤氣已投運脫硫設施進行改造,確保H2S脫除效率。
(6)燃煤鍋爐
銅陵市現有燃煤工業鍋爐6臺,總容量160蒸噸/小時,2010年排放二氧化硫625.93噸。“十一五”期間,銅陵市中心城區等清潔能源區全面實施燃煤鍋爐“煤改氣”,對6蒸噸/小時以下的燃用煤或其它高污染燃料的蒸汽鍋爐,全部實施了天然氣置換改造。燃煤鍋爐不再是銅陵市主要的大氣污染源。
“十二五”期間,燃煤鍋爐大氣污染物減排任務如下:
① 管理減排
主城區等清潔能源區禁止審批新建燃煤鍋爐,以余熱利用為紐帶,推進工業園區內企業之間的耦合,逐步加大小鍋爐的淘汰力度,規模在35噸以上、二氧化硫排放超標的燃煤鍋爐全部實施煙氣脫硫,并安裝煙氣在線監測系統,到2015年綜合脫硫效率達到70%。
② 結構減排
燃煤鍋爐走結構升級技術路線,根據《銅陵市循環經濟建設規劃》,在工業園區內,實現以集中供熱和熱電聯產替代小型鍋爐。
“十二五”期間,關閉銅陵華源麻業26.6兆瓦燃煤鍋爐、安徽銅陵陽光合成材料有限公司4蒸噸/小時鍋爐、陸昌化工(銅陵)有限公司4蒸噸/小時鍋爐、銅陵市恒業造紙有限責任公司小鍋爐。
③ 二氧化硫治理工程
對銅陵豪威富纖維板有限責任公司規模10t燃煤鍋爐新安裝水膜洗滌脫硫設施,脫硫效率達到65%。加大六國化工股份有限公司2×30、20、和35蒸噸循環流化床鍋爐監管,實施煙氣脫硫。
3. 機動車污染治理
2010年,銅陵市機動車的氮氧化物排放量2677.89噸,其中老舊機動車尤其是黃標車 的氮氧化物排放量居高,黃標柴油車的氮氧化物排放量占機動車總排放量的52.0%,單車排放強度是輕型車的10~100倍,主要包括公交、郵政和環衛車輛,以及城市間的長途客、貨運車輛,應為銅陵市“十二五”期間淘汰重點。另外,車用燃油質量差、含硫量高是制約機動車氮氧化物排放控制的最主要因素,尤其是當前的柴油品質極不利于柴油機尾氣后處理技術的應用,影響氮氧化物減排效果。
“十二五”期間,機動車污染治理大氣污染物減排要求如下:
① 嚴格按期淘汰黃標車
嚴格執行老舊機動車淘汰制度,積極實施黃標車淘汰工作。到2015年底前,全面淘汰2005年以前注冊的大型載客、重型載貨營運黃標車,基本淘汰2005年以前注冊的其它營運黃標車。
② 加強機動車報廢與注銷管理
自2012年起,禁止外地黃標車轉入上牌,2014年底前,實行黃標車限行制度。逐步開展黃標車區域限行和尾號限行。達到使用年限的機動車全部及時依法報廢注銷,規范機動車拆解管理。加快提升車用燃油品質,積極推進車用燃油低硫化,全面推廣使用清潔汽柴油。
③推進機動車排氣環保管理
加強在用機動車環保檢驗和環保標準管理,2013年底前,實現機動車環保標志管理全覆蓋,新注冊和轉入車輛一律須取得環保合格標志,汽車環保定期檢驗率達到80%以上,機動車環保檢驗合格標志發放率達到90%。 四、重點工程和投資
“十二五”期間,重點減排工程領域為:工業污染治理、城鎮生活污水處理、農業污染源治理、電力行業污染治理、非電力污染治理、機動車污染治理等6大領域工程建設。實施52項重點減排工程,經過初步測算,需投資為64615.5萬元,減排化學需氧量10730噸、氨氮927噸、二氧化硫19663噸、氮氧化物26694噸。
1. 水污染物重點減排工程
根據銅陵市工業、城鎮生活、農業三類污染源的不同減排手段,結合實際情況,確定不同行業的水污染物重點減排工程。推進重點行業結構優化調整,嚴格控制新增量,將工業重點行業的污染物削減作為“十二五”總量控制的重點任務,挖潛改造企業污染治理水平,優化產業結構,從源頭減少污染物新增量。實施3個領域17項重點減排工程,初步測算,共需投入資金32942.5萬元,各項減排措施所需成本主要包括治理設施建設投資、運行維護費用及其他費用(不含淘汰落后產能等難以測算的減排工程投資)!笆濉逼陂g,共減排化學需氧量10730噸、氨氮927噸。
“十二五”期間水污染物重點減排工程主要為:一是工業污染治理。主要為化學原料及化學品制造業、造紙及紙制品業和飲料制造業等3個行業。二是城鎮生活污水治理。著重加大城鎮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特別是鄉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三是農業污染源治理。強化農業污染源中的規;笄蒺B殖業污染治理。
(1)工業污染治理
①結構減排:關閉廣信集團銅陵化工公司、順華合成氨有限公司、亞邦化工有限公司、銅陵陽光合成材料公司、銅陵開星合成材料有限公司、澳隆化工公司、華源麻業有限公司南部廠區等9家企業。
②工程減排:對銅陵化工集團有機化工公司、銅陵清華科技公司、安徽紫晶啤酒公司3家企業超標治理及提標改造。
(2)城鎮生活污水治理
①新建污水處理廠:續建規模4萬噸/日西湖污水處理廠一期工程,新建處理規模4萬噸/日城北污水處理廠并投入運行。新建規模4萬噸/日鐘順污水處理廠,集中處理鐘鳴鎮和順安鎮生活污水。
②提標提量:通過增加管網覆蓋率、實施雨污分流,提高進水濃度和進水量,對新民污水處理廠進行提標提量。
(3)農業污染源治理
“十二五”期間,大力推行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重點推進利用畜禽養殖廢棄物生產有機肥。積極引導畜禽養殖方式轉變,努力提高標準化規模養殖水平,促進污染物無害化處理、資源化利用。新建規;笄蒺B殖場和養殖小區必須配套建設完備的污染處理和資源綜合利用設施。大力推廣清潔養殖、無害養殖技術,實施干清糞、墊草墊料、生物發酵等措施,建設和完善糞便、沼渣、墊料等收集處理設施,強化污染全過程治理,以規;笄蒺B殖場為主要切入點,全面推進農業污染減排工作。
2. 大氣污染物重點減排工程
根據國家產業政策和污染減排總體要求,進一步加大銅陵市重點行業落后產能淘汰力度。重點加大電力、非電力(冶金、水泥、有色、焦化及燃煤鍋爐等)二氧化硫減排力度。氮氧化物排放控制以電力行業、水泥行業和機動車為重點,強化重點區域減排。重點推進結構減排、工程減排和管理減排齊頭并進,強化大氣污染物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重點減排工程環境績效。
“十二五”期間,大氣污染物重點減排工程,主要包括電力、非電力和交通運輸業3個領域,34項重點減排工程,初步測算,共需投入資金31673萬元,各項減排措施所需成本主要包括治理設施建設投資、運行維護費用及其他費用(不包含淘汰落后產能等難以測算的減排工程投資)。
(1)電力行業污染治理
對國電銅陵發電公司1#和2#機組,實施脫硫設施改造,全部取消煙氣旁路,1#機組低氮燃燒改造、新建脫硝設施,2#機組低氮燃燒改造、脫硝設施投入運行。皖能銅陵發電公司3#和4#機組,完成脫硫脫硝設施改造,全部取消煙氣旁路。
(2)非電力污染治理
①結構減排:關停安徽廣信集團銅陵化工公司、安徽亞邦化工公司、順華合成氨有限公司、銅陵陽光合成材料公司、陸昌化工(銅陵)有限公司、恒業造紙公司、銅陵華源麻業公司。涉及染料行業、化工行業、造紙行業和紡織印染業中7家企業。
關閉銅陵縣潤豐實業公司、銅陵潤東實業公司、銅陵市銀昊礦業有限責任公司、銅陵縣鐵湖球團公司、銅陵市金洋礦業公司燒結廠、銅陵市駿馬球團礦業公司、銅陵順安金達礦業有限公司、銅陵中祥礦業有限責任公司、銅陵縣深聯礦業有限責任公司、銅陵市大宏順礦業有限責任公司、銅陵有色集團股份公司安慶銅礦11家球團生產企業中不符合產業政策的豎爐設備。
有色行業中關閉順達精鉍公司、銅陵有色集團金昌冶煉廠3臺20噸轉爐生產設備。
②工程減排:主要對銅陵富鑫鋼鐵公司、銅陵陵陽礦業公司、銅陵新亞星焦化有限公司、銅陵海螺水泥公司、銅陵上峰水泥公司、安納達鈦業公司、安徽六國化工公司、銅陵豪威富纖維板公司等,涉及冶金、焦化、水泥和燃煤鍋爐8家企業。
③管理減排:根據有色冶煉、硫酸生產企業新的排放標準,推進管理減排。對華興化工有限公司硫酸尾氣氨法吸收脫硫裝置改造升級,提升脫硫效率;對銅陵有色控股公司銅冠冶化分公司制酸尾氣進行深度治理;完成金隆銅業公司、金昌冶煉廠冶煉煙氣治理工程。
(3)機動車污染治理
嚴格執行老舊機動車淘汰制度,積極實施黃標車淘汰工作。到2015年底前,全面淘汰2005年以前注冊的大型載客、重型載貨營運黃標車,基本淘汰2005年以前注冊的其它營運黃標車。
五、可達性分析1. 從經濟社會發展態勢角度分析規劃目標可達性
“十二五”期間,銅陵市城市化率由 “十一五”末的72.69%提高到80%,但這種低水平下的高城市化率,城市功能發展相對滯后。根據銅陵市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今后5年將是銅陵市以大建設帶動經濟社會大發展的突破時期,經濟轉型升級也面臨諸多挑戰,產業發展與環境容量的矛盾加劇。資源型產業長期形成的資本、技術、人才結構,難以適應產業升級和城市轉型的要求。
隨著城鄉一體化建設加快,銅陵市“十二五”期間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增幅較大,污染減排既要削減存量,還要消化增量,污染減排效益存在諸多不確定因素,壓力加大。從經濟社會發展態勢角度分析,各級政府部門應加大對污染減排工作的指導和督促作用,全面負責起區域內污染減排工作的組織、協調和考核,給予制度、政策和組織保障,積極應對污染減排過程中出現的不確定因素,可確保規劃目標順利實現。
2. 從產業結構變化趨勢角度分析規劃目標可達性
銅陵市是典型的資源型城市,冶金、重化工業是主導和支柱產業,由于市場、資源和環境等因素的制約,經濟運行的結構性矛盾仍較突出。銅陵市政府近年來持續推進產業結構的調整工作,在傳統產業中推行新工藝、新技術和新裝備,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和清潔生產技術。
“十二五”期間,銅陵市率先建成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市,全力打造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集中區,重點承接發展銅材加工、電子信息、冶金化工、裝備制造、紡織服裝等五大特色產業和現代物流業,三次產業比例達到2:63:35。從銅陵市產業結構變化趨勢分析,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升級,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遏制高耗能、高污染和資源性行業發展,強化結構減排,“十二五”期間,可嚴控主要污染物染物排放總量基數。
3. 從環境管理角度分析規劃目標可達性
隨著銅陵市全面推行主要污染物總量控制、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污染物排放許可證、限期治理、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三同時"等制度和措施的持續實施和落實,使得主要污染物減排管理走上科學化、制度化的軌道。隨著農業源中的規;笄蒺B殖場污染治理工作逐漸開展,并得到各級政府的足夠重視,開始由定性轉向定量、由養殖專業戶的示范帶動轉向區域綜合治理的新階段。
將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作為建設項目環評審評的前置條件,不斷加大化工行業的淘汰力度,推進重點行業工藝技術改造和污染治理力度,推行清潔生產并依法實施審核。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不斷強化環境保護行政審批,從產業政策、城市規劃、行業發展規劃、環境容量、清潔生產水平等角度制定“十類”禁批項目,嚴格建設項目環境準入,做到“濾網”不拆、“門檻不降低”,環境管理日益加強和完善,從制度上保障了嚴控主要污染物新增量規劃目標實現。
4. 從減排工程實施角度分析規劃目標可達性
“十二五”期間,通過政府積極引導和鼓勵企業加強技術改造和創新,及時淘汰高耗能設備和落后生產能力。通過財稅、金融、價格等優惠政策,引導企業積極開展技術升級和轉型發展,調整產業和產品結構,改進生產工藝,淘汰落后產能,促進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的優化和升級。
通過在電力、水泥等重點行業中開展革新挖潛,提高噸煤熱效率,降低煤耗,實現結構減排,將為銅陵市“十二五”主要污染物總量控制規劃方案目標的實現提供技術保證。依法強化減排工程建設,破解技術瓶頸,在電力行業全面推進脫硝設施改造,水泥行業全面推行低氮燃燒技術和脫硝設施改造。對不能達標的企業要實行限期治理,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務的,責令其停產整治,對不能實現穩定達標排放、污染嚴重的企業堅決予以關閉,突出工程減排效益。
5. 從減排資金投入需求角度分析規劃目標可達性
根據《銅陵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綱要》,到2015年,地區生產總值將達到1000億元,投資規模五年累計超過3000億元。財政收入力爭達到200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比重提高到45%左右。到2015年,城市化率達到80%,三次產業比例達到2:63:35。“十二五”期間,GDP年均遞增率規劃目標15%、財政收入年均遞增率規劃目標18%。預計五年累計利用外資22億美元、年均遞增17%,五年累計利用內資2500億元、年均遞增24%。
經過初步估算,實施52項重點減排工程,總投資64615.5萬元,投入重點減排工程項目總費用占地區生產總值(GDP)0.63%,所需投資費用占地區GDP總量份額較小。通過進一步落實國家已出臺的支持減排的財稅、金融、價格等政策措施,銅陵市重點減排工程所需資金可得到有效保障,從投資角度分析,規劃的重點減排工程建設資金目標是有保障的。
6. 從規劃指標體系角度分析目標的可達性
(1)“十二五”期間主要污染物排放情況
2015年,銅陵市主要污染物化學需氧量(COD)、氨氮、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排放與總量控制指標對照見表6-1:
表6-1 2015年主要污染物排放與總量控制指標對照表
類別 污染物 |
2010 年 |
2015 年主要污染物新增排放削減情況 |
十二五規劃指標 | ||||
排放量 ( 噸 ) |
新增量 ( 噸 ) |
削減量 ( 噸 ) |
實際排 放量 ( 噸 ) |
比 2010 年 削減比例 |
規劃目 標量 ( 噸 ) |
比 2010 年 削減比例 | |
COD |
17240 |
8182 |
10730 |
14692 |
14.8% |
15677 |
9.1% |
其中 : 工業和生活 |
15090 |
7562 |
10661 |
11991 |
20.5% |
13656 |
9.5% |
氨氮 |
1717 |
699 |
927 |
1489 |
13.3% |
1568 |
8.7% |
其中 : 工業和生活 |
1512 |
672 |
924 |
1260 |
16.7% |
1383 |
8.5% |
SO 2 |
39394 |
10437 |
19663 |
30168 |
23.4% |
33406 |
15.2% |
NO X |
48483 |
15423 |
26694 |
37212 |
23.2% |
43053 |
11.2% |
(2)主要污染物總量控制目標可達性分析
根據銅陵市主要污染物2015年預期存量、新增量和減排量三者關系,對比分析安徽省人民政府與銅陵市人民政府簽訂的“十二五”主要污染物總量削減目標責任書確定的銅陵市總量控制目標,通過突出結構減排、加強工程減排、強化管理減排,“十二五”期間,減排空間和潛力分析如下:
① 水主要污染物
2015年,預測化學需氧量排放量為14692噸,削減率14.8%,高于省控減排目標值(9.1%)5.7個百分點;預測氨氮排放量為1489噸,削減率為13.3%,高于省控減目排標值(8.7%)4.6個百分點。
工業和生活源中化學需氧量和氨氮的削減率分別為20.5%、16.7%,分別高于省控削減率(9.5%)11個百分點、(8.5%)8.2個百分點。水主要污染物減排空間和潛力主要依賴于結構性減排、城鎮污水處理廠新(擴)建及提標提能。
②大氣主要污染物
2015年,預測二氧化硫排放量為30168噸,削減率23.4%,優于省控減排目標值(15.2%)8.2個百分點;預測氮氧化物排放量為37212噸,削減率23.2%,優于省控減排目標值(削減率為11.2%)8個百分點。
二氧化硫減排空間和潛力主要來自球團燒結企業結構性減排和有色冶煉行業工程減排。 “十二五”期間,銅陵市氮氧化物減排潛力大,主要與電力行業脫硝設施改造、水泥行業全面實施低氮燃燒和脫硝設施改造密切相關,通過大大提高脫硝效率,增大了氮氧化物減排量。
7.“十二五”污染物減排存在的問題與建議
(1)“十二五”污染物減排存在的問題
“十二五”期間,雖然銅陵市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4項主要污染物預測排放量均能滿足省控目標,但在規劃實施過程中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
① 新增量預測不確定性
由于“十二五”主要污染物增量預測客觀上存在一定變數,雖然減排削減比例均高于省控目標,但部分減排項目在實施過中存在一定風險,如水污染物結構減排中的安徽亞邦化工有限公司、安徽廣信集團銅陵化工有限公司,能否如期搬離銅陵市,尚存諸多不確定因素,導致減排空間縮小。
大氣污染物減排中,鑒于重點減排項目銅陵市富鑫鋼鐵有限公司脫硫設施改造施工進度和技改項目建設影響,2012年底前能否發揮減排效益,得到環保部減排量的認定,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銅陵有色集團金昌冶煉廠3臺20噸轉爐生產設備能否如期關閉,均直接影響銅陵市二氧化硫減排目標的實現。
其次,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減排主要依賴于結構減排和工程減排,減排資金投入缺口較大,減排形勢不容樂觀。
② 農業源減排的不確定性
“十二五”期間,國家將農業源納入減排范疇,農業源主要污染化學需氧量、氨氮排放量所占份額較大,且統計口徑不一致,排放基數不統一,存在一定虛量。根據統計局公布的近十年畜禽養殖規模變化趨勢和上報的“十二五”畜禽養殖增長規模進行校核分析,按照規劃指南規定的五類畜禽產排污系數,測算2015年畜禽養殖污染物產生量較大,在消化增量和虛量上存在一定的壓力。
農業源減排涉及農委、環保等部門,需要相互協調和配合,由于農業源減排工程基礎薄弱,在推動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重點推進利用畜禽養殖廢棄物生產有機肥方面,存在一定的難度。
③ 產業發展不確定性
產業發展規劃與環境保護規劃的有機銜接程度,直接影響銅陵市的減排目標的實現!笆濉睍r期,是銅陵市資源型城市轉型的關鍵時期,根據銅陵市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到2015年,基本建成以銅冶煉為基礎、銅加工為主體、銅貿易體系完善的世界級現代化銅加工制造業基地。在產業結構中,銅產業所占份額較大,同時排放的二氧化硫增幅居其他行業之首。
“十一五”期間,銅陵市嚴格落實國家相關減排政策,關閉了有色一冶等二氧化硫排放量較大的企業,為全省二氧化硫減排目標的實現做出了巨大貢獻,但在“十二五”期間,二氧化硫排減更多依賴結構減排,隨著銅陵有色“雙閃”及其配套工程、旋力特鋼等項目建設,新增量急劇加大,導致二氧化硫排減空間和潛力小。
(2)“十二五”污染物減排建議
① 發揮政府對減排工作的指導作用
各級政府部門要加大對減排工作的指導和督促作用,全面負責起減排工作的組織、協調和管理工作。積極引導、政策扶持,推進企業技術升級和轉型發展,以控制煤耗為重點,以節能技改為途徑,加快發展低碳經濟,推動全市經濟發展進入創新驅動、內生增長的軌道。破解技術瓶頸,在電力、水泥等重點行業中開展革新挖潛,提高噸煤熱效率。
② 嚴格控制新增污染物排放量
將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作為環評審批的前置條評,嚴格環境準入條件,新增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的建設項目,必須實行“等量置換”或“減量置換”。嚴格控制新建造紙、印染、農藥、氮肥、煤電、鋼鐵、水泥等項目?刂泼禾肯男略隽,降低煤炭消費比重,調整能源結構。抑制機動車過快增長,優先發展城市公共交通,推進建設綠色慢行交通,完善公共自行車租賃系統,積極倡導綠色出行。
③ 推進高污染企業和落后產能退出機制
嚴格落實《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1年本)》和銅陵市產業發展規劃,緊緊抓住“十二五”經濟社會發展轉型期和解決重大環境問題的戰略機遇期,繼續強化污染結構減排力度,加大落后裝備和工藝的淘汰力度,堅決關停污染嚴重的小化工、小采選、小冶煉、小水泥、小球團、小磚瓦廠等,嚴格限制“兩高一資”企業發展。強制關停不符合城市總體規劃,污染物排放量大的污染企業,促進經濟發展模式轉變。
④ 用環境約束機制倒逼重點行業提標改造
根據最新發布的相關行業污染物排放標準和清潔生產標準,圍繞主要污染物減排和重金屬污染排放的企業,制定清潔生產審核方案,公布清潔生產強制審核企業名單,并依法實施審核,倒逼現有的磷肥工業、硫酸工業、啤酒工業和電鍍等行業進行提標升級改造。
⑤ 進一步提高污水處理能力
加快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和配套管網建設,強化污水處理設施運行監督管理,保障污水處理廠正常有效運行,加強污泥的安全處置工作。全力推進新民污水處理廠全面整改,提標、提濃、提量,提高減排效益。加快西湖污水處理廠一期續建工程建設,完善配套管網建設,提高進水濃度,增強污水可生化性,加快鐘順污水處理廠建設。
⑥ 推進機動車污染治理
加快提升車用燃油品質,降低機動車輛排放強度。全面推行機動車環保標志管理,新注冊和轉入車輛一律須取得環保合格標志,實現機動車環保標志管理全覆蓋。積極實施黃標車淘汰工作,達到使用年限的機動車全部及時依法報廢注銷。
⑦ 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延伸產業鏈,實現污染物排放減量化,如發展銅拆解加工園區建設,減少銅精砂使用量等。推進橫港循環經濟工業試驗區建設,改善掃把溝老工業區環境質量,加強工業園區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建設進度,督促治污設施的有效穩定運行。對飲料及化學原料等行業進行污水處理設施的提標改造,確保廢水排放與國家頒布的新標準同步。
⑧ 加強農業畜禽養殖污染減排
將以規;笄蒺B殖場為主要切入點,推動規模化畜禽養殖場開展有機肥生產利用工程建設,配套建設各種實用型沼氣及大中型凈化沼氣工程。以國家對農業政策傾斜和資金扶持為契機,加大對農業源污染治理力度,落實“以獎促治”、“以獎代補”政策措施,深入挖潛農業源減排工程建設。大力推廣清潔養殖、無害養殖技術,實施干清糞、墊草墊料、生物發酵等措施,建設和完善糞便、沼渣、墊料等收集處理設施,強化污染全過程治理。
六、保障措施
1. 加強組織領導,建立減排工作領導協調機制
各級政府應當依法履行環境質量負責制,對轄區內的減排工作負總責,建立健全責任制和問責制,把污染減排目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和年度計劃,將減排目標任務分解落實到各個項目主體,環保部門做好牽頭抓總工作。市(縣、區)政府要建立減排工作領導和協調機制,全面部署、上下聯動、部門配合、各司其職、各負其責、齊抓共管。建立以政府主導、企業主責、市場驅動、全社會參與,共同推進的減排工作機制。各牽頭責任部門要按照任務分工,承擔各自領域的污染減排職責,督促重點減排工程建設和重點減排措施落實,銅陵有色公司要切實發揮省屬企業在污染減排中的骨干作用。各牽頭責任部門分工如下:
① 發展和改革部門:負責污水處理等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納入各級政府基本建設年度計劃,協調爭取國家和省級資金支持。
② 經濟和信息化部門:負責推動工業結構調整,淘汰落后生產能力、設備、技術、工藝和產品,壓縮部分行業過剩和污染嚴重的落后生產能力,積極推行清潔生產。
③ 水務主管部門:負責組織實施城鎮生活污水廠、城市截流管網的建設,負責已建成城市環保設施監督管理。
④ 農業主管部門:負責農藥、化肥監管,指導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發展生態農業,降低農業污染強度,負責農業生態環境改善、畜禽養殖污染源整治,重點加強對規模化畜禽養殖污染源治理。
⑤ 環保主管部門:負責日常監管,組織對污染源監測,負責環境統計和減排考核,協調和督促政府及有關部門按規劃實施減排工作。
⑥ 財政部門:負責將減排治理項目納入年度財政預算,及時安排治理專項資金,負責治理資金使用的監督管理,并將減排工作費用納入本級財政預算,確保減排工作開展。
⑦ 公安部門:負責實施黃標車淘汰工作,實行黃標車限行,開展黃標車區域限行和尾號限行,負責對達到使用年限的機動車全部及時依法報廢注銷。
⑧ 市商務部門:負責報廢注銷機動車拆解管理,規范機動車拆解市場,負責機動車拆解市場日常監管。
⑨ 監察部門:負責定期和不定期對各地政府和部門減排工作的履職情況進行督查。
2. 嚴控新增量,強化主要污染物總量管理
認真實施建設項目總量前置制度,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和環!叭瑫r”制度,堅決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業過快增長。按照“嚴控污染增量、管住排污總量、用好資源存量”的原則,項目審批實行“總量一票否決制”,嚴格控制建設項目污染物新增排放量,改、擴建項目的污染物增量應在原有項目中消化。提高冶金、建材、印染、電鍍、化工等高耗能、高污染行業投資準入門檻,依法把好行業準入關。
所有新(擴、改)建項目在履行環境影響評價審批手續前,必須取得污染物總量控制指標?h(區)環保部門應根據核定的污染減排指標,在確保完成區域總量減排任務前提下,對轄區內新(擴、改)建項目核定總量排放指標,實現“增產減污”。國家、省環保部門審批的項目,須由建設單位申請總量指標,經市環保部門審查同意后,報省環保廳總量管理部門核定。其他環保部門審批的項目,總量指標由市環保局總量管理部門核定。
對未依法開展環境影響評價且未經環保部門審批同意的規劃和建設項目,或不符合產業政策、沒有可靠污染治理設施和造成生態環境不可逆破壞以及布局不合理的項目,一律不予審批。加強全市工業園區環境整治力度,對工業園區實施環境等級評定,未按計劃完成主要污染物減排任務、環境管理薄弱的工業園區,暫停新、改、擴建項目的審批;對未完成減排任務的企業,除減排項目外,新、改、擴建項目一律不予審批,并壓縮生產規模,限制發展,實施區域限批和項目限批。
3. 強化環境監管,確保減排措施落實到位
市(縣、區)環保部門要加大執法力度,對沒有按期完成重點減排工程或重點減排設施運行不正常的企業,依法予以處罰,暫停審批除污染治理設施項目外的其他項目的環評,屬于上市公司的一律不通過環保核查。對未按期淘汰落后產能任務的縣(區),暫停對該區域重點行業建設項目辦理核準、審批和備案手續。建立建設項目“三同時”督察制度,定期將轄區內在建項目環保設施和“以新帶老”等總量減排措施落實情況進行匯總,分析區域減排形勢,科學制定和調整項目審批、總量替代等減排保障政策措施,確保完成減排目標。
組織開展對高耗能、高污染和資源性項目減排工作的專項檢查,特別要加大對國控、省控重點污染源污染治理設施、在線設備運行監管,保證其正常、穩定、高效運行。嚴格老污染源監管力度,重點抓好電力、冶金、化工、水泥、有色等重污染行業污染控制,依法取締關閉能耗高、污染重的企業。對未按規定建設和運行污染減排設施的企業和單位,限期整改,對惡意排污行為要依法嚴處,追究法律責任。嚴格實施環保責任目標考核、區域限批、限期整改、掛牌督辦、后督查、定期分片督導、責任追究等長效機制,嚴肅查處環境違法。
4. 拓寬投資渠道,加大減排資金投入
完善污水處理廠建設投融資機制,積極爭取中央財政補助資金和國內外金融機構貸款,拓寬項目建設融資渠道,促進污水處理廠建設運營管理市場化。市、縣(區)各級政府要將城鎮污水設施建設資金納入本級財政預算,加大環保基礎設施建設、減排重點項目和減排工作經費的投入,確保減排工作順利開展。各級政府增加地方配套資金投入,多渠道籌集減排資金,鼓勵外資、民間資本、社會資本投資減排項目建設。
建立有效的資金保障機制,確保污染防治專項資金和環保專項資金真正落實到污染減排、污染防治等方面。加大公共財政投入,支持減排重點工程,完善污染減排統計、監測和管理“三大體系”建設,加快城市污水和工業廢水處理工程建設,大幅削減主要污染物存量。
5. 實施動態管理,建立總量減排管理臺帳
對轄區內所有納入2010年污染源動態更新范圍和已經批準試生產的排污企業,逐一核定“十二五”末期和分年度主要污染物總量控制指標,對重點行業下達總量削減任務,明確減排任務完成時限,建立總量減排管理臺帳,實行區域動態管理。核定新(擴改)建項目總量指標,不得擠占區域減排指標。
市環保部門組織對建設項目總量指標管理、污染減排措施落實情況等進行重點抽查。對試生產期間污染物排放不能達標或達不到總量控制要求,不能按期通過驗收的,堅決予以停產治理。對未按要求將“十二五”總量指標和削減任務分解落實到具體排污單位和項目、不落實國家和省有關總量減排管理規定,存在總量指標管理混亂、嚴重超期試生產現象的企業,將嚴格控制新建項目審批,并予以通報。對未按計劃完成年度主要污染物總量削減任務、未按期實施政府“總量減排責任書”和省重點污染治理計劃項目的企業,將暫停建設項目審批。
6. 推進結構調整,轉變經濟增長方式
按照《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1年本)》、《銅陵市循環經濟建設規劃》及《銅陵市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規劃》等相關規劃要求,鞏固發展優勢產業,鼓勵和支持環保產業和低能耗產業發展,推進經濟結構調整,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促進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優化升級,提高經濟質量。按“控制增量、調整存量、上大壓小、扶優劣汰”要求,進一步嚴格建設項目環境準入標準,控制高能耗、高污染和資源性行業過快增長。同時把減排指標落實到重點行業的結構調整中,把項目核準與減排指標完成進度掛鉤、與淘汰落后產能結合,控制新增量。提高冶金、建材、造紙、印染、電鍍、化工等行業投資準入門檻,依法把好行業準入關。
嚴格按照《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淘汰落后產能工作的通知》(國發〔2010〕7號)的要求,參照執行國家清潔生產評價標準,嚴格準入制度,堅決關閉取締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國家明令禁止、淘汰及嚴重污染環境的建設項目,各級政府應當依法落實淘汰制度,加快制訂淘汰落后產能的具體工作方案,明確責任,限期淘汰。
7. 強化政策引導,建立有效激勵機制
出臺有利于污染減排的政策措施,充分發揮政府引導資金的作用。環保專項資金、污染防治資金向減排傾斜,調動企業減排積極性。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利用市場和資源約束增強的“倒逼”機制,綜合運用經濟、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堅持區別對待,分類指導,有保有壓,扶優汰劣,實現區域總量平衡。加強信貸、土地、環保、供電等政策與產業政策協調配合,嚴格控制投資。加快完善有關政策措施,將國家有關減排的政策具體化,建立減排的激勵機制、約束機制和淘汰落后產能退出補償及保障機制等。完善有利于減排的財稅政策。
加大減排技術改造力度,對重點項目給予資金和政策支持。對于低能耗、低污染、具有先進生產能力的單位給予一定的優惠政策,對清潔生產、節能節水、資源綜合循環利用等項目建設和改造給予支持或補助。對已安裝并正常運行脫硫設施的燃煤電廠執行上網電量脫硫加價政策及優先安排上網發電,實施有利于減排的發電調度制。吸收外地經驗,實施區域補償政策,推行環境資源區域補償機制。推行排污指標初始分配有償使用,加快開展排污指標初始分配收費,逐步建立排污指標交易平臺,通過排污指標價格化、市場化,提高企業實施減排的積極性。
加強產業政策及準入條件貫徹落實情況的監督檢查,對產業政策中屬限制類的新建項目,禁止投資。對不符合行業準入條件的投資項目,投資管理部門不予審批、核準或備案,金融機構不得提供信貸支持,土地管理部門不予提供土地,電力企業不予供電,環保部門不予辦理環保審批手續。對淘汰類項目各金融機構應停止各種形式的授信支持,并采取措施收回已發放的貸款;對不按期淘汰企業,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要依法予以關停,有關部門依法吊銷生產許可證和排污許可證并予以公布。
8. 依靠科技進步,推進企業實施清潔生產
依靠科技進步、應用科技成果是企業實行減排的有效途徑,為企業減排提供技術支撐,清潔生產工藝著重源頭降耗控制,企業可以實現減排與經濟雙贏。推進清潔生產、發展循環經濟,提高資源能源利用效率。
按照清潔生產促進法的規定,對高耗能、高污染和資源性的企業實行清潔生產,并依法實施審核。改造和提升生產技術水平,從源頭減少污染物排放,實現由末端治理向污染預防和生產全過程控制的轉變。對紅色以下環境行為等級的企業,一律強制實行清潔生產審核。進一步發展循環經濟,切實抓好工業園區和有色公司示范企業的循環經濟試點,按照“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法定要求,不斷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水平。
9. 加強監管能力建設,實化管理減排
推進環境監管機構標準化建設,提高污染源監測、機動車污染監控、農業源污染監測能力,建立健全污染減排監控和統計體系,完善污染減排預警辦法,強化污染減排目標監測預警。電力、鋼鐵、造紙、印染、水泥、污水處理廠等行業的重點環境監控企業,要安裝、完善運行管理監控系統和污染物排放自動監控系統。加強城鎮污水處理廠和燃煤電廠監控平臺建設,做好運行考核和污染物削減評估,考核評估結果作為核撥污水處理費和核準脫硫脫硝電價的重要依據。加強機構隊伍建設和人員培訓,提高市、縣(區)兩級減排管理能力。
10. 營造減排氛圍,強化宣傳和輿論監督
減排是全社會共同責任,要進一步加大減排宣傳教育力度,開展減排全民行動,增強全社會減排意識。揚先進、曝違法,實施違法單位在媒體公開道歉和到環保公益林植樹贖罪的制度,推進減排。發揮社會中介機構和環保民間機構參與減排的作用,推進全社會參與減排工作。充分調動全社會參與減排的積極性,使減排成為每個企業、每個單位、每個社區、每個家庭、每個社會成員的自覺行動,形成以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全社會共同推進的減排工作格局,共同承擔減排責任和義務。
七、規劃實施和考核
1. 明確減排責任主體
市政府與縣(區)政府及減排企業簽訂減排目標責任書,層層分解,把任務落到實處。各級政府應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正確處理經濟增長速度與減排的關系,統籌兼顧,協調發展,實行減排問責制和“一票否決”制。各級各部門主要負責人是污染減排的第一負責人,分管領導是直接責任人,強化減排的責任落實,明確減排責任主體。
2. 實施減排保證金制度
根據市政府下達的大氣、水主要污染物總量年度削減任務,向縣(區)政府收取削減保證金,年終,市政府組織相關部門對縣(區)政府總量削減完成情況進行嚴格考核,兌現獎懲。對未完成減排任務的企業一律按紅色以下環境行為等級評定,定期向社會公開,并納入銀行征信系統,通過社會輿論影響和金融制裁,促進企業實施減排。將減排完成情況與企業和企業法人代表評優、評獎直接掛鉤。
3. 強化督查檢查
建立減排目標責任制度、污染物排放公報制度和督察考核制度,加強對減排工作的督促檢查。將日常檢查與專項檢查、督查、后督查相結合,重點檢查縣(區)、各有關單位落實污染減排政策情況、減排計劃執行情況和年度目標完成情況,對檢查中發現的違反污染減排法律、法規、政策的行為公開曝光,依法嚴肅查處,嚴格追究責任。對污染減排達不到進度要求的縣(區)和重點污染減排單位,實施預警和掛牌督辦,約談政府主要責任人和重點污染減排單位主要責任人。全年污染減排任務未完成的縣(區),當地政府向市政府作出書面檢查。
4. 嚴格責任考核
把落實“十二五”目標與完成年度目標相結合,把年度目標考核與進度跟蹤相結合?h(區)政府和市有關牽頭責任部門每年要向市政府報告污染減排措施落實情況,市政府每年對縣(區)政府進行污染減排目標責任評價考核,考核結果向社會公布。強化考核結果運用,將減排工作落實和目標完成情況作為縣(區)政府、各有關部門及其領導干部綜合考核評價的重要內容,納入政府績效和國有企業業績管理?己私Y果作為干部政績評定、選拔任用和獎懲的主要依據之一、和企業負責人業績考核的重要內容。
5. 實行問責和責任追究
各級政府、有關部門負責人或直接責任人、由國家機關任命的企事業單位負責人或直接責任人減排工作不力,未完成上級下達的減排目標任務,影響區域減排工作的,給予誡免談話、警告、記過或記大過處分;情節嚴重的,給予降級、撤職等處分。
對非國家機關任命的有主要污染物減排任務的企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在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工作中出現違法違規情況的,依據有關法律、法規處理。
對未完成主要污染物減排目標任務的縣(區)和市級有關部門、企業,領導干部不得參加年度評獎、授予榮譽稱號;縣(區)和市級有關部門、企業,一律不得評選為先進、優秀單位或個人。(銅陵市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