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加強我縣節能減排工作,確保完成“十二五”節能減排目標任務,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根據省政府《印發廣東省“十二五”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粵府辦〔2012〕14號)精神,結合我縣實際,制定本方案。 一、總體要求和目標任務
(一)總體要求。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牢牢把握科學發展的主題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線,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著力調整產業結構,培育綠色產業體系,促進經濟增長方式和消費模式轉變,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與生態文明建設統籌互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持續發展。綜合運用經濟、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控制增量、削減存量,依靠科技、加大投入,健全法制、完善政策,落實責任、強化監管,加強宣傳、提高意識,突出重點、強力推進,動員全社會力量,扎實做好節能降耗和污染減排工作,確保實現節能減排約束性指標,推動我縣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二)主要目標。到“十二五”末,全縣萬元GDP能耗下降到0.364噸標準煤/萬元,比2010年下降14%,年均下降2.97%。全縣主要污染物化學需氧量年排放總量控制在1.85萬噸以內;氨氮排放總量控制在0.22萬噸以內;二氧化硫排放總量控制在0.19萬噸以內;氮氧化物排放總量控制在0.04萬噸以內。工業達標排放率達到90%以上,工業廢水達標排放率達到90%;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大于80%;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達90以上。城鎮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65%以上,現有污水處理廠進行填埋處置的脫水污泥之含水率降至60%以下。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大于80%。
二、責任制度
(一)機構設置。縣政府成立由縣長任組長,分管副縣長任副組長的縣應對氣候變化與節能減排工作領導小組,縣發改局、縣經濟和信息化局、縣環保局、縣財政局、縣統計局、縣氣象局、縣交通運輸局、縣住建局、縣城市規劃管理局、縣公安局、縣畜牧局、縣教育局、縣科技局、縣國土資源局、縣水務局、縣衛生局、縣農業局、縣機關事務局、縣金融工作局、縣國資辦、縣質監局、縣旅游局、縣總工會、縣文廣新局、縣黨政督查室等部門主職領導為領導小組成員。領導小組下設縣節能減排辦公室(設在縣發展改革局),負責領導小組的日常工作。領導小組的主要任務是:貫徹落實國家關于節能減排工作的部署,監督檢查全縣節能減排工作進展情況,審議全縣節能減排工作年度工作計劃安排,協調解決全縣節能減排工作中的重大問題。縣節能減排辦公室的主要任務:加強對節能減排工作的協調指導和監督檢查,重大情況及時向縣政府報告。其中,縣發改局負責審核上報爭取國家、省、市資金的節能減排重大項目;縣環保局負責有關污染減排方面的工作;縣經濟和信息化局、縣節能監察中心負責有關工業節能和重點用能企業節能監察方面的工作;縣統計局負責有關節能減排的統計工作和數據監測發布;縣公安局負責提供機動車氮氧化物減排資料等工作;縣畜牧局負責提供畜禽養殖減排資料等工作;縣住建局、縣交通運輸局、縣教育局、縣科技局、縣國土資源局、縣水務局、縣衛生局、縣農業局、縣金融工作局、縣國資辦、縣質監局、縣旅游局、縣黨政督查室等相關部門負責本行業的節能減排工作。其他各有關部門要切實履行職責,密切協調配合,建立分工負責、齊抓共管的節能減排工作機制。各鎮政府、工業園區辦要切實加強對園區節能減排工作的組織領導,進一步明確責任分工和目標進度要求,建立節能減排責任體系。
(二)健全節能減排統計、監測和考核體系。縣統計局要加強能源生產、流通、消費統計,建立和完善建筑、交通運輸、公共機構能耗統計制度以及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指標季度統計制度,按照國家、省、市有關要求,建立健全科學的能源統計指標體系、快捷靈活的能源統計調查體系和及時準確的能耗監測體系,繼續做好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標公報工作;縣發改局、縣經濟和信息化局、縣環保局和縣統計局等部門,制定客觀公正的節能減排考核體系。縣環保局要加強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碳排放統計監測,健全農業污染源和機動車排放統計監測指標體系,完善污染減排考核體系。
(三)嚴格實行問責制和“一票否決”制。加大執法和處罰力度,對嚴重違反國家節能管理和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案件,要依法追究有關人員和領導者的責任。注重運用價格、稅收、利率等經濟調控手段,確保各項約束性指標如期實現。各鎮政府、工業園區辦每年12月初向縣節能減排辦公室報告節能減排任務完成情況。
(四)切實強化企業主體責任。企業必須嚴格執行節能環保法律法規和相關標準,落實目標責任和節能第一責任人制度。堅持開發節約并重、節約優先,大力發展節約型產品和技術,加快發展循環經濟,推進高耗能、高耗水行業和企業的技術改造,堅決淘汰落后生產能力。加強對重點耗能企業和污染源的日常監督檢查,對違反節能環保法律法規的單位公開曝光,依法依紀嚴肅查處。
(五)加強節能減排目標責任評價考核。將萬元GDP能耗、萬元GDP電耗、規模以上工業萬元增加值能耗、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新上項目開展節能評估和審核情況、氨氮排放量、化學需氧量排放、碳排放等指標納入“十二五”政務目標年度考核內容。全縣節能減排目標責任制考核的對象是各鎮政府、工業園區辦;各重點耗能企業、重點排污企業的考核由行業主管部門負責。具體考核獎勵辦法由縣府辦會同有關部門制定。
三、工作措施
(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和優化結構。
1. 嚴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業過快增長。縣發改局和縣經濟和信息化局要提高節能環保市場準入門檻,嚴格控制新建和引進高耗能、高污染項目,把主要污染物總量控制指標作為新改建擴建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審批的前置條件。建立新開工項目管理的部門聯動機制和項目審批問責制,嚴格執行項目開工建設“六項必要條件”(必須符合產業政策和市場準入標準、項目審批核準或備案程序、依法取得土地使用權、環境影響評價審批、節能評估審查以及信貸、安全和城市規劃等規定和要求)和“三同時”制度。實行新開工項目報告和公開制度。建立高耗能、高污染行業新上項目與節能減排指標完成進度掛鉤和與淘汰落后產能相結合的機制。
2. 推進能源結構優化。大力發展太陽能、沼氣、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加強可再生能源與建筑一體化的科研、開發和建設,實施示范工程。大力發展農業沼氣,提供農村清潔、可再生能源比重,“十二五”期間,全縣發展戶用沼氣池1500口;積極推廣太陽能熱水器和CNG汽車替代能源。
3. 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大力培植發展現代服務業,堅持把發展現代服務業作為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構建綠色可持續服務業體系的突破口,健全服務業體系,拓寬服務業領域,擴大服務業規模,優化服務業結構,全面推進第三產業發展。加快培育和發展電子信息、節能環保、生物醫療、綠色能源和精密制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促進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推動傳統工業向新型工業轉變,逐步建立起技術先進、清潔安全、資源消耗低、附加值高的現代綠色循環工業體系。
4. 繼續淘汰落后產能。縣經濟和信息化局要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抓緊制定重點行業“十二五”淘汰落后產能實施方案,將任務按年度分解落實到各鎮、工業園區。財政部門要安排專項資金支持淘汰落后產能工作,縣發改局、縣經濟和信息化局要努力爭取國、省、市對淘汰落后產能的專項資金扶持。對未按期淘汰落后產能的企業,有關部門要及時依法吊銷排污許可證、生產許可證和安全生產許可證;對以虛假淘汰行為套取國、省、市補助資金的,依法追究企業責任人和有關部門負責人的責任。
(二)加大投入,全面實施節能減排重點工程。
1. 實施節能重點工程。繼續推進十大節能降耗工程,以及節能技術產業化示范工程、節能產品惠民工程、合同能源管理推廣工程和節能能力建設工程。積極推廣合同能源管理,引導鼓勵行政辦公樓、醫院、學校、大型文化娛樂場所、大型商場、賓館和重點旅游景點等場所,加強與合同能源管理公司的合作,開展既有建筑的節能改造;城市路燈和景觀照明工程,要逐步全面完成高效照明產品的改造。
2. 實施污染物減排重點工程。推進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及配套管網建設,大力推進污泥處理處置,加強沙瑯江流域污染綜合治理和農村面源污染治理。重點做好沙瑯江小流域綜合治理、城鄉集中式飲用水源保護區建設管理及污染防治,建成并投入運行電白縣工業園污水處理廠;擴大功率改造現有縣城污水廠處理設施,提高脫氮除磷能力;開展垃圾(危險廢物)集中處理設施建設等,強化垃圾滲濾液處理,實現達標排放;工業企業重點做好保利協鑫電白垃圾焚燒發電項目、電白林場火蓮塘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項目等;2015年底關閉電白縣水泥廠;畜禽養殖業要配套建設固體廢物和廢水貯存處理設施,實施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重點做好相關企業的限期污染治理。
3. 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推進工業產業轉移園區、企業循環經濟示范作用,大力發展循環經濟項目建設。一是積極創建發展循環經濟的示范產業轉移園區,園區內進行生態化改造,構建園區內循環型的資源流、能量流、技術流耦合系統,探索創建循環型、生態型工業園區。二是推進企業內部的循環利用。重點選擇茂名恒大鋼鐵集團有限公司公司開展內部循環利用示范,充分利用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渣、廢水、余氣、余熱、余壓,進行再利用,作為二次能源或再資源化,并在全縣企業逐步推開。三是大力開拓可再生能源綜合利用。重點推進風力、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綜合利用。抓好大唐風電、粵電熱水風電等項目的建設投產工作。四是區域層面上要結合茂名濱海新區建設規劃和發展,抓好縣城的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改造。五是農業層面上要積極發展綠色生態農業。
4. 全面推行清潔生產。圍繞主要污染物減排和重金屬污染治理,重點推進農業、工業、建筑、商貿服務等領域清潔生產示范,從源頭和全過程控制污染物產生和排放,降低資源消耗。積極實施清潔生產示范工程,推廣應用清潔生產技術。縣農業局、縣畜牧局要積極做好農村集約化、規模化畜禽養殖技術的組織推廣工作,減少面源污染;縣環境保護局、縣經濟和信息化局要制定清潔生產推行規劃和清潔生產審核方案,定期公布清潔生產強制審核企業名單。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縣經濟和信息化局要積極做好建筑、商貿服務等行業清潔技術推動工作。
(三)強化責任,加強重點領域節能減排管理。
1. 實施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十二五”期間,要逐步建立起能源消費總量控制目標分解落實機制,把總量控制目標分解落實到各鎮政府、產業轉移園區及重點耗能單位。縣發改局和縣經濟和信息化局要將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評估審查作為控制地區能源消費增量和總量的重要措施;縣統計局和縣經濟和信息化局要建立能源消費總量預測預警機制,適時跟蹤監測能源消費總量和高耗能行業用電量等指標,對能源消費總量增長過快的鎮、園區和企業要及時預警調控;縣國土資源局、縣城市規劃管理局和縣環境保護局要及時對能源消費總量增長過快的鎮、園區采取限批措施。
2. 強化重點用能單位節能管理。縣經信局、縣發改局、縣統計局和縣節能監察中心和縣產業轉移園區要將年綜合耗能1000噸標準煤以上用能企業納入重點耗能單位節能管理,實行能源審計制度,督促指導其落實目標責任,開展能效水平對標活動,建立健全企業內部能源管理體系,實行能源利用狀況報告制度,加快實施節能改造,提高能源管理水平。縣經濟和信息化局每年要組織相關職能部門對全縣重點企業節能目標完成情況進行考核,公告考核結果。對未完成年度節能任務的企業,強制進行能源審計,限期整改,必要時采取能源供應或能源價格調整等措施。
3. 強化工業領域節能減排。重點抓好化工、建材、紡織等重點耗能行業和年耗能1000噸標準煤以上的企業節能工作。鼓勵企業調整產品結構,加快節能技術改造,降低能源消耗。推廣使用新型節能建材和再生建材,全面貫徹落實《廣東省促進散裝水泥發展和應用規定》(電府通〔2012〕22號)要求。建設單位在建設工程項目時,應當在施工之前與有資質的商品攪拌站簽訂購買商品混凝土合同,并報住建行政主管部門備案。對不按照規定使用商品混凝土的建設項目。工程竣工驗收和工程竣工驗收備案不予通過。加強城市照明和城市景觀工程管理,積極應用節水節電技術,杜絕過度裝飾盒亮化。
4. 普及推廣建筑節能。全面執行《夏熱冬冷地區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和《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施工圖審查機構應當將建筑節能設計內容納入審查內容,并在審查報告中單列節能審查篇章;對不符合建筑節能強制性標準的,施工圖審查不予通過,建設單位組織竣工驗收時應將建筑節能納入竣工驗收內容報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備案;房地產開發企業應當將所售商品房的節能措施、保溫隔熱性能指標等基本信息在銷售信息中公示,并對所明確的基本信息的真實性、準確性負責。推廣使用新型節能建材和再生建材,繼續推廣散裝水泥。加強城市照明和城市景觀工程管理,積極應用節水節電技術,杜絕過度裝飾和亮化。
5. 加強交通運輸節能減排。推進節能型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積極發展城區綠色交通,限制和淘汰超標高耗能交通工具,完善報廢汽車拆解財政補貼機制,鼓勵發展節能環保型交通工具,開發和推廣車用代用燃料和清潔燃料汽車,公交車和出租車要全面推廣CNG改造。實施第四階段機動車排放標準,全面推行機動車環保標志管理,探索城市調控機動車保有總量,積極做好節能和新能源汽車推廣工作。
6. 倡導綠色消費。賓館、商廈、寫字樓和車站等要嚴格執行夏季、冬季空調溫度設置標準。在居民中推廣使用高效節能家電、照明產品,鼓勵購買節能環保型汽車,支持乘用公共交通工具,提倡綠色健康出行。減少一次性用品使用,限制過度包裝,抑制不合理消費。
7. 抓好農村節能減排。淘汰和更新高耗能落后農業機械力度,加快農業提水排灌機電設施更新改造,大力發展農村戶用沼氣和大中型畜禽養殖場沼氣工程,推廣省柴節煤灶,因地制宜發展小水電、太陽能以及農作物秸桿氣化工程。加大力度治理畜禽養殖和農村面源污染,引導養殖專業戶向養殖規模化發展,加強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鼓勵污染物統一收集、集中處理。
8. 加強公共機構節能減排。縣機關事務局、縣經濟和信息化局和縣節能監察中心要加強對公共機構節能減排工作的組織領導和綜合協調工作。推進公共機構辦公區節能改造;新建辦公建筑采暖、空調、照明系統要采用節能設備,推動政府節能采購;各機關事業單位,要加強公務用車日常管理,不斷降低燃油消耗和浪費。
(四)積極推廣應用節能減排新技術。
按國家、省、市的統一布署,繼續在城鄉推廣國家財政補貼高效節能照明產品;繼續做好財政補貼高效節能家用電器、照明產品、節能汽車、高效機電產品的推廣工作,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加強節能環保領域的交流與合作,推進節能環保智能型城市建設。
(五)提高認識,貫徹落實節能減排政策。
認真貫徹落實限制高耗能、高污染產品生產銷售的各項政策。縣節能減排辦公室要會同有關部門,將高耗能、高污染行業節能減排工作納入專項檢查,清理和糾正在電價、地價、稅費等方面對高耗能、高污染行業的政策,督促其加大節能減排力度,降低能源消耗,減少污染負荷。稅務、國土、規劃、發改、金融等部門,要從減少和停止生產要素的供給入手,限制高耗能、高污染行業的發展。縣財政局要逐年加大對節能減排專項資金的投入力度,促進節能減排重點工程實施和能力建設。
(六)健全法制,加大節能減排監督檢查執法力度。
1. 建立節能減排工作問責制。將節能減排指標完成情況納入各鎮政府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體系,作為政府領導班子及領導干部綜合考核評價和企業負責人業績考核的重要內容,綜合考核評價結果作為政府領導班子調整和領導干部選拔任用、獎勵懲戒的重要依據,嚴格實行問責制和“一票否決”制。
2. 嚴格節能減排執法監督檢查。加大節能環保執法力度,對違反節能環保法律法規的違法行為,及時依法予以查處。組織開展節能減排專項檢查和監察行動,重點檢查高耗能、高污染企業執行節能環保法律法規和標準的情況。加強對重點耗能企業和污染源的日常監督檢查,對違反節能環保法律法規的單位公開曝光,依法依紀嚴肅查處,對重點案件掛牌督辦。開設節能環保違法行為和事件舉報電話和網站,充分發揮社會公眾監督作用。
(七)加強節能減排管理能力建設。
加強政府節能管理能力建設,完善機構,充實人員。縣發改局、縣經濟和信息化局、縣統計局和縣國資辦要加強節能機構能力建設,明確職能、配備隊伍,保障節能降耗管理、統計、監測工作的正常開展。
(八)加強宣傳,動員全社會參與節能減排。
各部門特別是教育部門,要把節能減排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體系以及基礎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體系;縣發改局、縣經濟和信息化局等部門和各鎮政府,要組織好全國節能宣傳周、世界環境日等主題宣傳活動,加強日常性節能減排宣傳教育;電白新聞、電臺和電視臺等新聞媒體,要積極宣傳節能減排的重要性、緊迫性以及國家采取的政策措施,向廣大市民宣傳普及節能減排知識和方法,通過典型示范、專題活動、展覽展示、合理化建議等多種形式,廣泛動員全社會參與節能減排,倡導綠色文明、節約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為建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創造良好氛圍。(電白縣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