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時期,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承上啟下的關鍵時期,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時期。根據黨的十八大精神和全縣環境保護工作所面臨的新形勢,天峨縣環境保護“十二五”規劃,要繼續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科學規劃編制,切實保障生態環境安全,為促進全縣經濟社會建設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作出新貢獻。
一、“十一五”環境保護工作
“十一五”期間,我縣以改善環境質量、保護人民群眾身體健康為目標,以創建生態文明示范縣為載體,以重點區域、流域污染治理為抓手,在改善水環境、大氣環境、聲環境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一)實施碧水工程,流域水環境污染治理良好
“十一五‘期間,重點抓好整治違法排污行為,以開展紅水河天峨段兩岸水質污染專項整治行動為重點,依法對沿岸3家排污企業廢水處理實施現場跟蹤監督,依法關停了3家違法洗選鐵礦點,有效改善了環境質量。同時開展整治違法排污企業保障群眾健康環保專項行動,遏制了污染反彈。共出動執法人員3500多人次,檢查排污單位713家,查處違法企業22家,責令停產整頓企業6家,取締“十五小”、“新六小”企業9家,2家企業被依法處罰。
(二)實施生態工程提質,生態環境保護取得良好進展
“十一五”期間,我縣實施生態工程提質,提高全縣森林覆蓋率,全面完成各項工作目標,保持生態環境良好發展勢頭,截至2010年底全縣森林覆蓋率為84.02%。為抓好生態縣建設,2009年7月開始編制了《廣西天峨生態縣建設規劃》,2010年4月30日完成規劃定稿,明確了生態縣建設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目的、意義,從而進一步合理利用有限資源,維護生態平衡,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主動探索出適合我縣經濟、社會與環境可持續發展之路,實現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發展目標。同時為了更好的保護生態環境,有效遏制礦產資源無序開采和非法盜采的違法行為發生,我縣開展了生態環境專項整治,先后關閉各類非法盜采選礦點6處,限期治理5家。
(三)加強監管,狠抓節能減排工作
我縣把節能減排,實施污染物總量控制作為環保重中之重工作來抓,強化源頭管理,從而減少污染源排放量,努力改善全縣環境質量。“十一五”期間我縣嚴格執行污染物總量控制,按市政府下達我縣主要污染物COD、SO2分別為0.1萬噸,每年度我縣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全部控制在指標內。同時為著力解決城區生活污水直接排放污染問題,全面完成“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減排目標任務,經過多方努力,2009年9月28日開工建設縣城污水處理廠,污水處理廠于2010年4月30日試運行,按時完成上級規定的建設施工任務,6月28日正式投入使用,污水處理后達標排放,2010年完成化學需氧量減排量為186噸。
(四)強化環境管理力度,維護群眾環境權益
為切實抓好環境管理工作,嚴格把好環境保護審批關,對不符合國家相關產業政策要求項目一律不予審批,5年來,我局審批轄區內建設項目48個,指導建設項目業主上報市、自治區環保局審批17個,建設項目環評率和環!叭瑫r”執行率均達到100%。在“十一五”期間城區周邊18家個體私人企業未經有關部門批準擅自建立土窯燒制石灰,影響城區空氣質量,全部依法予以關停。為維護群眾的合法環境權益,對城區開展了餐飲業油煙、噪聲集中整治工作,著力解決群眾反映環境突出問題,有效改善城區環境質量。
(五)做好了城區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技術劃分
2008年10月底完成了城鎮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分調查和資料收集, 2010年9月委托廣西大學生態與旅游科學研究院編制《天峨縣城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分技術報告》,2010年11月編制初稿完成并上報自治區環保廳初審,從而進一步為城區的飲用水水源保護工作提供科學依據,有效地保障人民群眾的飲用水安全,更好地促進當地環境保護和縣城經濟的協調發展。
(六)加強環保法律法規宣傳教育,提高公眾環保意識
幾年來,我局認真抓好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宣傳教育工作,特別是“六五”世界環境日和宣傳月活動期間,投入7萬元在城區街道旁懸掛橫幅標語85條、出黑板報20期,設立永久性標語牌30塊,在人民廣場設立環境咨詢宣傳臺,向群眾散發自制環保法律法規宣傳資料30000多份,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尚未找到適宜的結合點,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關系不夠協調,重經濟發展輕環境保護的問題依然存在。
(一)存在污染隱患等環境安全問題
我縣雖無涉重金屬企業,但以探代采、盜采亂洗的環境污染隱患仍然存在,歷史遺留的礦渣、丟棄的廢物給生態環境及人民群眾的健康生活帶來較大的安全隱患。更新邊里、巴巖礦山,坡結拉杰、達恒、玉索礦山,三堡頂換礦山等的以探代采、盜采選的違法行為仍然時有發生。
(二)環境監察執法能力不強
環境監察裝備落后,從建立環保局至今一直沒有環境監察監測執法辦公用房,由于對水、大氣的日常監測無設備和技術人員,日常的監測工作無法完成。對應環境突發事件無應急人員和儲備物資。
(三)全社會參與環保工作的力度還不夠
主要表現在公眾參與環保的力度不夠,公眾參與機制還沒有完善,未能建立完善的群眾參與長效機制及充分調動全社會齊抓共管環保工作的格局。
三、“十二五”環境形勢分析
(一)面臨的機遇
“十二五”時期,我縣面臨難得的發展機遇。經濟社會發展面臨新的任務、機遇和挑戰,必須以戰略眼光和創新思維,科學分析判斷發展所處的環境,為準確把握“十二五”發展目標、任務重點和規劃部署奠定基礎。
新一輪西部大開發戰略深入實施,有利于我縣爭取更多的政策、資金、項目支持,為我縣“十二五”加快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我們也應清醒認識到,當前環境保護工作形勢嚴峻,要求更高,不僅要解決環境污染歷史遺留、欠賬問題,維護生態環境的良好水平,還要面對經濟快速發展所帶來的巨大環境壓力。
(二)面臨的壓力
“十二五”期間,將是我縣經濟加快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是實現2020年全面小康社會建成目標的關鍵時期,同時,也將是環境保護要著力解決重大問題的關鍵時期,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矛盾將會越來越突出,資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將面臨更加嚴峻的形勢,生態環境將面臨更加巨大的壓力,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盡管近年來我縣在保護生態環境、推進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但仍然存在局部地區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破壞尚未消除等生態環境問題。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生態環境受到的壓力也必將加大。新的發展形勢對我縣生態環境保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解決歷史遺留的生態環境問題,而且在經濟快速發展過程中,更加注重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在經濟發展中,不僅要鼓勵有利于資源和生態環境保護的思想觀念和社會經濟活動,而且要摒棄破壞資源和生態環境的觀念和行為,避免新的污染和破壞。
2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仍將會使污染物排放量大幅度增加,若不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切實優化產業結構,大力發展耗能低、污染少的產業,不采取嚴格有效的控制措施,污染物排放量將會持續增加。
3環境監管能力跟不上形勢發展的需要。環境監察裝備不強,執法技術手段落后。監測設備空缺,技術力量不足以及執法人員編制少,制約了管理能力的提高。污染事故預警和應急反應能力還沒有真正建立,加強環境監管與裝備技術落后的矛盾日益突出,滿足不了現行環保工作的要求。
四、“十二五”環境保護規劃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黨的十八大精神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強化重要生態功能區環境保護力度,以削減總量、改善質量、防范風險、保障生態安全為著力點,以工業污染全防全控為抓手,調結構、促發展、保民生,奠定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環境基礎,積極探索環保新路子,努力實現環境保護歷史性轉變,全面推進生態文明示范縣建設,促進我縣科學發展、和諧發展、跨越發展,為全面實現經濟、社會和環境協調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環境保護“十二五”規劃的編制思路
全面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提高人民群眾生活質量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堅定不移地實施“生態富縣”戰略,加快新型工業化步伐,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大力發展生態經濟,以提高人民生活環境質量為目標,以創造良好的人居環境為中心,加強大氣、水體、固體廢棄物的污染防治。切實抓好以下工作:1.大力推進創建生態縣文明示范建設步伐;2.切實抓好主要污染物總量控制和削減工作,提高資源和能源利用率,促進企業清潔生產,發展低碳經濟、強化生態保護;3.促進全縣環境質量改善,開展環境風險防范工作,提高環境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理能力,著力構建我縣環境安全格局;4.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強化我縣工業企業污染全防全控建設,著力解決經濟發展過程中產生的各類環保歷史遺留問題;5.全面開展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統籌城鄉環保一體化發展;6.加快推進環保能力建設,打造符合我縣經濟發展所需要的環保服務體系;7.加強宣傳,提高公民環保意識,構建良好的社會氛圍。
(三)環境保護“十二五”目標
1.總體目標
“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八大”精神為指導,以保護環境和發展經濟為核心,根據天峨縣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五年規劃綱要,緊密結合我縣實際發展現狀,充分利用我縣的地理位置特殊、自然生態良好以及氣候資源獨特等優勢,以保護和建設良好的生態環境為基礎,強化環境保護管理,到“十二五”末,全縣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結構性污染問題基本解決;生態環境系統良性循環;環境監督管理機制更加健全;全縣污染預防控制體系和社會環境質量保障管理體系基本構建完成;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建設,全力推進生態縣文明示范建設,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經濟、社會、環境持續協調發展的總體目標。
2.規劃指標
(1)空氣環境:縣城空氣質量逐年改善,轄區空氣質量總體保持良好趨勢,并達到功能區標準。
(2)水環境質量:達到功能區標準。
(3)噪聲環境質量:達到功能區標準。
(4)化學需氧量(COD)年排放量:小于1000噸,不超過總量控制指標。
(5)二氧化硫(SO2)年排放量:小于1000噸,不超過總量控制指標。
(6)城鎮污水集中處理率:大于80%。
(7)工業用水重復率:大于80%。
(8)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大于60%,且無危險廢物排放。
(9)工業固體廢物處置利用率:達到100%,且無危險廢物排放。
(10)工業煙塵排放量控制在0.15萬噸。
(11)工業粉塵排放量控制在0.1萬噸。
(12)規模化畜禽養殖場糞便綜合利用率:達到90%。
(13)集中式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達到100%。
(14)村鎮飲用水衛生合格率:達到100%。
(15)環境保護投資占GDP比重:大于3.0%。
(16)公眾對環境的滿意率(%):大于90%。
五、“十二五”環境保護主要任務
“十二五”期間我縣將以改善環境質量為切入點,以削減污染物排放總量為重要抓手,在實現環境形勢趨好的同時,嚴格防范環境風險,保障環境安全,改善民生。其主要任務有:
(一)污染減排總量控制
全面實施工業污染全防全控戰略,加強污染物排放管理工作,落實污染減排總量控制要求。逐步建立企業保護環境的激勵和約束的長效機制,推行穩定達標排放。
發揮規劃環評作用,促進我縣產業布局優化調整,優化調整產業結構,采取綜合措施控制產業污染的無序發展。
采取有效措施,加強縣城污水處理廠日常運行環境監督管理,確保污水處理廠的穩定有效運行,有效形成減排量。啟動污水收集管網二、三期工程,實現雨污分流的目標,為污染減排打下堅實基礎。
(二)有效控制環境污染,改善環境質量
1.加強環境管理,提高污染防治力度
全面推行落實排污許可證制度,嚴禁企業無證排污。完善排污申報制度,對污染源排污情況實行動態管理。嚴格新建項目審批,提高環保準入門檻。嚴格執行“三同時”制度,加強建設項目中后期管理力度,強化驗收環節管理,做好建設項目施工過程中的環境監督管理。嚴格執法,加大對違法排污企業的打擊力度。建立和完善行政執法責任制,繼續清理整頓違法排污企業,從嚴處罰環境違法行為。加強對重點排污企業的監管,完善監管體制和機制,加大專項整治和限期治理工作力度。
2.加快城區環境綜合整治步伐
加快城區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對城區煙塵污染、飲食服務行業油煙污染、建筑、娛樂噪聲污染等群眾反映強烈的污染問題加大力度進行專項整治,進而改善城市環境質量。
3.進行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劃分,確保飲用水源地安全
嚴格劃定縣城和8個鄉鎮飲用水源保護區,科學合理地規劃和調整縣城飲用水水源保護區,進一步加強縣城的飲用水水源保護工作,有效地保障人民群眾的飲用水安全,更好地促進當地環境保護和縣城經濟的協調發展。
4、加強固體廢物污染防治,提高無害化水平
加快城鎮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建成城鎮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實施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置。積極開展粉煤灰、爐渣、尾礦、各種建筑廢棄物與秸稈、畜禽糞便等農業廢棄物的回收和綜合利用?刂妻r業面源污染,實現廢棄物無害化利用,最終達到農產品的無害化,建立起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生態系統。
(三)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發展循環經濟
以創建生態文明示范縣為載體,大力推進生態縣、環境優美鄉鎮、生態示范村、綠色社區、綠色學校、環境友好企業等生態系列創建,提高生態文明整體水平。通過開展生態縣創建工作,進一步落實科學發展觀,實施可持續發展,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文明發展道路。樹立循環經濟典型,通過示范作用,提升企業環保意識和可持續發展理念,節約能源,降低物耗,提高資源的循環利用率,減少污染物排放,實施清潔生產,取得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的“雙贏”。
(四)加強農村環境保護
統籌考慮、全面推進農村環境保護和城區環境保護,不斷加大農村污染防治和生態保護力度。花大力氣推進農村沼氣、改水改廁等項目建設,改善城鄉人居環境質量,重點開展對生活污水、村鎮垃圾、畜禽養殖和農業面源污染的治理,盡快改變農業生態環境污染加劇的狀況,努力改善農村環境質量。
(五)生態縣建設
“十二五”期間正是我縣生態縣建設的中期目標階段,“十二五”規劃指標要與生態縣建設考核指標緊密結合。各鄉鎮各部門根據《廣西天峨生態縣建設規劃》的目標、任務、要求和措施,結合實際,狠抓落實,大力推進生態縣建設,保證規劃指標優于生態建設指標。
(六)加強環境監管能力建設,提高環境管理水平
1.提高環保執法能力,加強環保隊伍建設
提高環境監督執法裝備水平,重點提高現場執法能力和應對突發性污染事件能力建設。嚴格執行環保法律法規,堅持依法行政,提高執法能力和管理水平,強化現場監督管理,加大專項整治力度。加強環保機構和隊伍建設,注重環保人員綜合素質的提高,不斷提升知識水平和管理能力。
2.加強環境監測、監察能力建設
加強環境監測能力建設,建成符合中西部三級標準的監測站用房及符合西部地區三級標準的監察業務用房。保障完善環;A設施建設,使環境監測、監察執法工作得以正常開展。配備必要的應急監測設備和防護裝備,確保能夠得到快速處置一般性的突發環境事件。
六、“十二五”環境保護主要措施
(一)加大環境執法力度
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實行“環保一票否決制”,達不到排放標準和總量控制目標的項目,不得批準建設。提高環保準入門檻,建立以環境容量為基礎的新建項目審批機制和工業類項目環境保護準入標準。嚴格執行建設項目“三同時”制度,控制新建項目排放總量,杜絕產生新的污染。嚴格執行污染物排放許可證制度,加強排污總量控制。實施新建工業項目污染物排放總量審批制度,新建和技改工業項目必須達到國家規定的排放標準,必須符合區域污染物總量控制的要求。全面落實排污許可證發放工作,嚴禁企業無證、非法排污。完善排污申報制度,對污染源排污情況實行動態管理。落實環境污染限期治理制度。對不能穩定達標或超總量的排污單位實行限期治理。
(二)加強環境監管能力建設,提高環境管理整體水平
建立高效的環境監督管理體制,強化執法檢查和監督管理。加強環境執法隊伍建設,加大培養環境管理人才的力度。按國家標準化建設要求,配好環境監測和環境監察機構人員和裝備設施,提升環境管理的現代化水平。
(三)加大環境保護投入
制定有利于籌集資金的各項政策措施,努力爭取上級專項建設資金,擴大資金投入渠道,縣政府逐步加大環保投入,實施飲用水源保護、環境綜合整治、工業污染治理、生態功能保護與自然保護區、環境監督管理能力等重點工程項目建設。
(四)加強職能部門聯動機制建設
建立完善長效的合作聯動機制,形成環保工作齊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加強溝通聯系,信息共享,協助配合,及時制止和有效查處環境違法行為,推動科學發展,有效保護和改善我縣生態環境,進一步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切實維護人民群眾根本利益。
(五)完善環境保護管理體系,探索環保新道路
提高環境保護管理力度,加強源頭控制和全程管控,體現全防全控理念;建立健全環境功能區劃及分區管控的目標;提高環保規劃權威性,堅持環保規劃先行,保持環保規劃與產業規劃、土地規劃、城市規劃相協調統一;按照《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條例》規定要求,建立環境影響評價綜合決策機制;深化綠色環保信貸政策;增加技術引進,減少生產型污染輸入,逐步解決資源環境逆差過大問題;加強環境宣傳教育,大力推動環境信息公開,動員社會各界力量,參與環境保護,建立環保統一戰線。
(六)加強環境保護宣傳教育,提高全民意識
利用龍灘報、有線電視、網絡等各種媒體進行多種形式、多層次的環保法律、法規及環保知識普及活動,增強各級領導及廣大人民群眾的環境意識,提高參與并支持環保工作的自覺性和主動性。組織協調新聞媒體進行環境保護報道,宣傳環保先進單位和個人,曝光環境違法行為,充分發展新聞媒體的導向作用和信息傳播威力,形成有利環境保護的輿論氛圍。
(七)貫徹環保法規精神,加大執法力度
在明確環保部門對環境實施統一監督管理職能的同時,與相關部門加大執法監察力度,加強現場執法,嚴肅查處環境違法行為,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樹立環境保護執法的權威性。
(八)加強組織領導,建立四項制度
落實黨政一把手“親自抓,負總責”的環境保護的領導責任,把環境保護納入領導政績考核內容,建立四項制度。
1.建立有效的環境與發展綜合決策制度,對重大經濟和技術政策的制定、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區域國土整治與資源開發等決策必須經過環境影響評價,實行一票否決。
2.建立適應市場經濟的環保投入制度,按照“污染者付費”、“開發者保護”、“破壞者賠償”的原則制定各種污染防治和生態保護投資主體,采取各種渠道多方籌措資金,擴大環保投資份額。
3.建立統一監管與其抓共管的執法制度。確定縣政府的經濟綜合部門、行業主管部門和其它主管部門在環境保護方面的具體職責,形成有效的環境管理機制。
4.建立多渠道公眾參與制度。實行地區環境質量、環境管理程序,拓寬公眾參與渠道,方便群眾行使監督權,充分體現公眾保護環境的主人翁地位。(天峨縣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