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乱人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_精品黄网站_性福利视频_嫩草91_黄色av中文

您現在的位置: 中國污水處理工程網 >> 行業資料 >> 正文

湖北省“十二五”農業資源與環境保護規劃

發布時間:2013-8-27 10:43:01  中國污水處理工程網

  “十二五”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建設現代農業的重要時期,也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要時期。為建立農村清潔生產生活方式,合理開發和利用資源,從根本上改變農村生產生活廢棄物造成的臟、亂、差局面,努力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實現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跨越,促進我省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特制定本規劃。

  一、“十一五”農業資源環境保護工作成效

  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國家各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全省各地按照《湖北省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發展“十一五”計劃》的要求,共同努力,扎實工作,在農業環保立法上、農產品產地環境監督監測和分類管理、農業野生植物保護、農業外來入侵生物防治、面源污染治理和農村清潔工程示范建設的等一系列工作上取得了顯著成效,為實現湖北省農業與農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新農村做出了應有貢獻。

  (一)農業資源環境管理逐漸步入法制化軌道

  隨著國家《農業法》、《草原法》、《漁業法》、《基本農田保護條例》、《野生植物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的貫徹、落實,尤其是2006年出臺了新修訂的《湖北省農業環境保護條例》,各級政府對農業環保的認識提高,廣大群眾的農業環保意識增強,依法保護農業資源與環境的氛圍逐步形成。全省有38個縣市出臺了農業環保規范性文件,部分縣市還制定了重點區域環境管理辦法。全省農業環境管理隊伍不斷壯大,目前已達601人。2005—2010年,共調處農業污染事故556起,為農民挽回經濟損失1300多萬元,有力地推動了農業資源環境保護法制化管理。

  (二)農產品及其產地環境管理得到強化

  幾年來,為貫徹落實《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和《農產品產地安全管理辦法》,我省組織開展了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與產品、綠色食品產地、優勢農產品區域、大中城市郊區、污灌區等農業環境質量調查和監測,獲得了大量數據。開展了農產品產地環境控制與安全技術標準研究,編制了《水稻產地環境技術條件》(NY/T847-2005)和《油菜產地環境技術條件》(NY/T846-2005)兩項國家農業行業技術標準。參與制定了《全國農產品產地安全質量等級劃分指南》等相關技術規程和標準。尤其是自2009年起,在大冶市開展農產品產地環境監測與分類管理試點工作,為全國農產品產地實行分級管理提供了經驗。同時,為保障農產品質量,保障“米袋子”、“菜籃子”安全,重點開展了省內中等城市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檢測,無公害農產品產地環境和無公害農產品檢測,全國主要大中城市蔬菜、水果、茶葉和食用菌中農藥殘留及重金屬例行檢測,全省大中城市郊區、工礦企業區、污水灌區產地安全普查和轉基因農產品成分檢測等五大類監測工作,幾年來年完成了近萬個農產品及產地樣品的監測,為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農村清潔工程示范建設進展順利

  2005年以來,在農業部的統一部署下,啟動了農村清潔工程建設試點。農村清潔工程列入2006、2007、2008年湖北省委1號文件。《湖北省農業生態環境保護條例》以立法形式明確要加強農村清潔工程建設。在一些地方農村清潔工程建設已經成為“一把手”工程,工作力度不斷加大。各地針對農村清潔工程建設的技術“瓶頸”,積極組織科研院所、大專院校進行聯合攻關,開發出了一系列較為成熟的生活垃圾、污水、人畜糞便處理工藝與配套設備,為農村清潔工程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圍繞農村清潔工程建設內容,結合當地自然條件和經濟水平,各地因地制宜地開展了各具特色的農村清潔工程建設,涌現了一批成熟的技術模式。農村清潔工程建設實現了家園清潔、田園清潔和水源清潔,推動了農業生產方式、農村生活方式和農村社會服務方式的轉變,帶動了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生產和鄉村旅游發展,改變了農村臟亂差面貌,受到了農民的普遍歡迎。經過5年建設,湖北省已建成了125個農村清潔工程示范村。

  (四)農業野生植物保護和外來入侵生物防治取得初步成效

  不斷建設完善全省農業野生植物保護體系,在三峽庫區、大別山區、神農架林區、武陵山區、幕阜山區等五大資源富集區,重點針對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中172個農業野生植物物種進行了全面普查,獲得了極有價值的資料。在全省已建成13個農業野生植物保護點,居全國第二。其中,原生境保護點12個,保護物種涉及莼菜、野大豆、野蓮、金蕎麥、野菱、粗梗水蕨、蘭花、中華獼猴桃等8種農業野生植物,保護面積約為5000多畝。并承擔了全國農業環保系統第一個農業野生植物異位保存圃建設工作,收錄了130多種各類農業野生植物入圃保護,初步形成了以原位保護和異地保護為核心的農業野生植物資源保護機制。

  以實施農業部“十省百縣”行動計劃為契機,組織全省構建管理體系,針對豚草、紫莖澤蘭、水花生、水葫蘆、福壽螺等10多種危險性農業入侵生物進行了普查,初步掌握了其分布區域、危害面積等情況,建立農業外來入侵物種信息數據庫建設,加強外來入侵物種監測預警。開展了外來入侵物種集中滅除,舉辦各類宣傳和培訓活動58次,培訓3000多人次,廣泛發動群眾,動員了100萬余人次,鏟除、治理面積達20多萬畝,在三峽庫區建立紫莖澤蘭監控點15個,在重點區域建立外來入侵生物綜合防治示范區30個。并配合大專院校,以水花生、豚草、紫莖澤蘭為重點防治物種,開展了外來入侵物種的綜合防治、資源化利用等研究工作。

  (五)圓滿完成農業污染源普查工作

  據統計,2007年以來,全省農業部門組織普查人員9300多人,開展技術培訓與宣傳1600多場次,填報表格38萬套,759名工作人員錄入數據近2個月。對19.5萬個農業源普查所得1200多萬條數據信息進行分析整理,編寫工作報告和技術報告31萬字,基本摸清了全省農業源污染物包括COD、總氮、總磷、農藥殘留等產生及排放情況,區域分布狀況,對指導我們今后做好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省農業污染源普查工作得到了上級主管部門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省農業廳等12個農業部門單位獲國務院授予的先進集體稱號,120多人獲國務院授予的先進工作者稱號。省環保站等21個農業部門單位獲省里授予的先進集體稱號,200多人獲省里授予的先進工作者稱號

  (六)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穩步推進

  依托農業環境管理監測網絡,針對危害較重、影響面較大的農業環境問題,開展了一系列調查、研究。先后開展了“南水北調”工程中線以及三峽庫區等重點區域農業面源污染調查與監測,初步掌握了重點區域農業面源污染狀況和變化趨勢。形成了《長江三峽工程農業生態與環境監測子系統》和《長江三峽工程農藥、化肥污染源監測子系統》兩個技術報告,建立了三峽工程蓄水前庫區農業生態環境、農業面源污染監測數據庫。2007年,在國務院的統一部署下,組織實施了湖北省第一次農業污染源普查,對種植業、畜禽養殖業、水產養殖業和重點區域農村生活源進行全面普查,建立了一批定位監測點,摸清了農業污染源底數。在三峽庫區、丹江口庫區等重點流域建立了綜合防治示范區,在政策支持和技術應用等方面探索出了切實可行的有效措施。另外,《全國新增1000億糧食生產能力規劃》已經把農業環保工程納入其中,重點建設農業面源污染監測體系,實施農田面源污染治理工程。

  二、湖北省農業資源與環境保護條件分析

  (一)基礎資源與環境現狀

  湖北省位于長江中下游,地跨東經108°21′42″-116°07′50″、北緯29°01′53″-33°16′47″,東鄰安徽,南界江西、湖南,西連重慶,西北與陜西接壤,北與河南毗鄰。東西長約740公里,南北寬約470公里,總面積18.59萬平方公里,占全國總面積的1.94%,居全國第十六位。耕地面積3926.64千公頃,居全國第十三位。全省地勢大致為東、西、北三面環山,中間低平,略呈向南敞開的不完整盆地。在全省總面積中,山地占56%,丘陵占24%,平原湖區占20%。境內除長江外,另有中小河流1193條,河流總長3.5萬公里,其中河長在100公里以上的河流41條。湖北素有“千湖之省”"之稱,現存面積3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約320個,面積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湖泊有洪湖、長湖、梁子湖、斧頭湖。湖北地處亞熱帶,全省除高山地區外,大部分為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光能充足,熱量豐富,無霜期長,降水充沛,雨熱同季。全省大部分地區太陽年輻射總量為85-114千卡/厘米2,多年平均實際日照時數為1100-2150小時,年平均氣溫15-17℃,無霜期在230-300天之間,平均降水量在800--1600毫米之間。雖然雨量充沛,但降雨時空分布不均,易出現南澇北旱,形成鄂北崗地的“旱包子”和江漢平原的“水袋子”。湖北動植物資源比較豐富,被國家列為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112種、野生植物131種。野生植物主要分布在三峽庫區、神農架林區、大別山脈、鄂西北山區等地。三峽庫區天然分布有珍稀瀕危植物40種。

  (二)農業資源與環境保護面臨的新挑戰

  ——農業環境保護形勢不容樂觀。“十一五”期間,我省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高,農業科技得到廣泛應用,農業穩步發展,農民收入大幅度增長,農戶經濟狀況普遍改善,農村社會事業明顯改觀。但是,農業在給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基礎支撐的同時,也存在著發展模式粗放、結構不盡合理、資源消耗大、浪費嚴重、污染加劇等突出問題,影響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成為制約農業和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首先,工業“三廢”排放造成的農業環境污染正在由局部向整體蔓延。污水灌溉面積逐年增加,達到500多萬畝。遭受不同程度大氣污染的農田面積達400萬畝,全省基本農田土壤環境質量不容樂觀。其次,農村生活垃圾和污水隨意堆棄和排放造成農村環境惡化。在農村地區,產生的生活垃圾基本沒有收集和處理,隨意堆棄,成為蚊蠅孳生的污染源。農村生活污水多數隨意排放,在一些地區成為面源污染的重要因素。第三,農業面源污染加劇。據全國第一次污染源普查數據,農業污染源指標從全省來看,COD排放量占全省排放總量的35.7%,總氮排放占全省排放總量的58.25%,總磷排放占到全省排放總量的67.7%;每年我省僅豬、牛、雞三大類畜禽糞便年總排放量2億噸左右,70%沒有進行資源化無害化處理;每年產生4000多萬噸左右的作物秸稈,資源化利用率不到40%,廢棄的秸稈堆放在田間地頭、房前屋后,有的甚至在田間付之一炬,既浪費了資源,又造成了環境污染;2010年化肥年用量已經達到327萬多噸,氮肥當季利用率僅35%左右。農藥年使用量5.05萬多噸,利用率僅30%左右。

  ——農業野生生物資源破壞和流失嚴重。近年來,隨著經濟快速發展和環境污染加劇,農業野生植物資源破壞相當嚴重,分布范圍和面積萎縮。我省野生植物有50多個物種處于瀕危狀態,與1980年相比,我省宜昌橙、野大豆、中華獼猴桃等物種破壞程度均已超過50%,尤其是宜昌橙,70%以上的分布點和分布面積遭到破壞。在最近一次長江豚類資源調查中,未能發現我省特有的水生哺乳白鰭豚,長江江豚數量也比1991年下降50%以上;其他許多我省特有水生生物,如黿、白鱘、鰣魚等魚種類生存狀況堪憂。世界各國都已認識到野生植物資源在國際農業貿易競爭中的戰略地位,發達國家及其跨國公司憑借雄厚的經濟和科技實力,采取各種手段大肆掠奪發展中國家的農業野生植物資源。一些發達國家通過對農業基因資源進行分子評價并對其中的優異基因實施專利保護,不僅可以使竊取別國生物資源合法化,而且使生物資源擁有國在利用本國的資源時變成非法,使資源擁有國喪失參與世界“基因大戰”的能力。加強農業野生生物資源保護是應對日趨激烈生物資源爭奪戰、保護國家戰略性資源的必然選擇。

  ——外來物種入侵問題十分突出。隨著國際貿易的不斷擴大和全球旅游業的迅速發展,外來有害生物導致的生物入侵問題日趨嚴重。據統計,入侵我省的外來物種有56種,其中動物16種,植物40種。近10年新入侵的外來入侵物種至少有5種。大部分外來物種入侵后,生長難以控制,排擠其他生物的生存,對生態系統造成不可逆轉的破壞,導致原有生物群落的衰退和生物多樣性的喪失。外來物種的入侵直接危害農田、園藝、畜牧和水產業,給農業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在國際貿易活動中,外來物種常常引起國與國之間的貿易磨擦,成為貿易制裁的重要借口或手段,影響農產品的出口。外來入侵物種還影響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如:豚草花粉造成的“枯草熱”對人類健康帶來了危害。

  ——農業濕地系統退化,生物多樣性破壞嚴重。由于人們對千萬年來自然形成濕地的重大生態與經濟、社會價值認識不足,隨意開墾、侵占,農業濕地不斷減少。全省稻田面積近40年減少40多萬公頃,50年來湖北省的湖泊銳減了2/3,目前100畝以上的湖泊只剩下574個。小型水庫、池塘等農田排灌系統嚴重淤積,農田生態系統質量下降,抗御旱澇災害和凈化水質的生態能力顯著降低。農業濕地生物資源因過度開發利用,造成生物多樣性破壞嚴重,水生生物資源的衰退現象十分嚴重,濕地生態系統失衡,處于瀕危狀態的珍稀水生野生動植物持續增加。白暨豚、白鱘、中華鱘已是瀕危物種,長江鱘魚、銀魚等經濟魚種種群數量十分稀少。大量的農業野生植物資源與1980年相比無論分布點數量還是分布面積都顯著減少,尤以粗梗水蕨、莼菜消失情況最為嚴重。利川市原有的26個莼菜原生分布點目前僅剩2個。

  (三)農業資源與環境保護的新機遇

  ——現代農業建設戰略為農業資源與環境保護帶來了發展新機遇。“十二五”期間,我省將進一步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為重點,大力推進現代農業建設。農業是人類與自然相互作用的社會基礎產業,農業的產業特性決定了,農業是一個對自然資源和環境依賴性很強的產業。一方面,農業生產活動對資源和環境的影響很大;另一方面,農業生產投入品生產需要消耗大量資源能源。加強農業資源環境保護,防治農業面源污染,保障農產品產地質量安全,就是在提高農業生產能力的前提下,注重數量與質量、速度與效益的有機結合,充分考慮資源環境承受能力,切實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是推進現代農業建設的必然要求。

  ——發展低碳經濟、應對氣候變化為農村資源與環境保護突破性發展帶來了機遇。農業是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領域,促進資源循環利用、保護生態環境是應對氣候變化、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增加碳匯和發展低碳經濟的重要途徑與手段之一。我省已被確定為編制發展低碳經濟試點實施方案的5個試點省市之一和溫室氣體排施清單編制的7個試點省份之一。在“十二五”碳減排的壓力下,以生態農業、循化農業和低碳農業技術為主的農業資源環境保護工作將會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新農村建設持續深入推進為農業資源與環境保護帶來了機遇。“十二五”將是實現我省新農村建設提出的“3年實現明顯變化、5年至7年實現大變化”目標的關鍵時期。新農村建設要求村容村貌整潔、衛生、文明等。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也明確提出:實施農村清潔工程,加快改水、改廚、改廁、改圈,開展垃圾集中處理,不斷改善農村衛生條件和人居環境。胡錦濤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使資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最大限度減少廢棄物排放,逐步使生態步入良性循環。溫家寶總理明確提出“嚴格控制農業面源污染”,“改變村容村貌,建設新農村”。中央連續下發的1號文件都把改善農村的生產生活條件、整治農村環境作為新農村建設的重要任務之一,明確提出“加快實施農村清潔工程,推進人畜糞便、農作物秸稈、生活垃圾和污水的綜合治理和轉化利用”。以農村清潔工程為重點項目的農業資源環境保護工作將迎來重要發展機遇。

  ——農業資源環境保護是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關鍵措施。“十二五”時期將是我省農村產業結構、農業內部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時期。屆時,種植業比重將會有所下降,但會向“無公害、有機農業、綠色經濟”等模式轉變。然而工業和城市“三廢”對農業的污染正在由局部向整體蔓延,嚴重威脅農產品產地環境安全,導致農產品質量下降,直接影響著廣大農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加強農產品產地環境安全管理,嚴格控制外源污染,強化監測預警,對農產品產地實行分類分級管理,開展農產品產地污染修復治理,從源頭控制農產品污染,是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關鍵措施。

  ——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與進步有利于農業資源與環境保護的快速發展。“十二五”時期是農村加快小康社會建設的關鍵時期,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民收入的提高,以及農民文明程度與意識的提高,農民迫切需要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對農業資源環境保護意識將快速提高,農業資源環境保護工作必將倍受重視,這將有力地促進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為核心的農業環保產業的發展

  三、指導思想、基本原則與建設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按照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總體要求,切實把農業資源環境保護作為建設現代農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高農業競爭力和改善農民生產生活環境的重要措施。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和循環農業,堅持技術創新和機制創新,大力實施農村清潔工程,推進農業面源污染監測和防治,強化農產品產地環境監督監測和分類管理。加強農業野生植物資源原位保護、異地保存和鑒定評價,對農業野生植物資源實行專利保護。加大外來入侵物種應急滅除力度,建立監測預警體系,防控外來入侵物種擴散和蔓延,切實保護好農業資源環境,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二)原則

  ——堅持因地制宜、統籌規劃的原則。按照農業資源環境保護的現狀和特點,遵循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統籌安排,因地制宜,分類指導。

  ——堅持突出重點、分步實施的原則。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優先安排在重點區域,選擇重點對象,實施重點工程,盡快見效。

  ——堅持科技先導,科研、生產、管理密切結合。依靠科技創新,強化技術支撐。實行生產、生態、生活相結合,寓生態建設于富民之中。

  ——堅持循序漸進、穩步發展的原則。根據我省省情,按照輕重緩急,有計劃、分步組織實施農業資源環境保護項目。

  (三)發展目標

  “十二五”期間,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和循環農業,推廣各類低碳農業技術,使重點區域農業面源污染得到有效遏制。創建生態農業示范縣10個,各類示范村、基地(園區)100個,推廣應用生態農業技術200萬畝;在全省建成農村清潔工程200處,實施農田面源污染治理工程,逐步建立農業面源污染和農產品產地安全定點監測網絡,建設生態攔截溝100萬米,建設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示范中心1個,農田定點監測小區110個;實施農業濕地保護工程,建設各級濕地監測中心8個,40個濕地野外觀測站,實施濕地保護、恢復與治理工程20個;搶救性收集農業野生植物資源1000份,建立農業野生植物原生境保護區20個;摸清外來入侵物種底數,對危害嚴重的外來入侵物種進行綜合治理,建設1個區域性外來物種風險評估監測中心,1個綜合防治技術試驗基地和46個綜合防治示范區,構建科學完善的預防與防治體系。

  四、重點任務與布局

  (一)發展生態農業

  結合省委、省政府的重點工作,開展全省生態農業“兩圈兩帶”的宏觀布局建設,組織生態農業示范縣、示范村、示范基地的創建工作,帶動縣域經濟快速健康發展,促進農業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促進生態農業產業化發展,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結合全省蔬菜標準園、水果標準園和茶葉標準園的建設工作,大力推廣各類高效生態農業模式。從量比關系、控配方式、品種銜接、技術整合等方面,促進生態農業規范化、標準化建設。

  布局:在武漢兩型社會城市圈,主抓都市生態農業模式建設。以武漢市東西湖區紅石榴村、鄂州市三山村為示范,在1+8城市圈,組織建設2個生態農業示范縣、10個生態農業示范村,促進城郊型休閑農業、觀光農業的發展。

  在鄂西生態旅游圈,主抓山區立體生態農業模式建設,以利川市、恩施市為重點,推廣節能減排型生態農業技術模式,促進生態旅游觀光型農業發展。

  在長江生態經濟帶,三峽庫區側重“豬沼果(菜)”高效生態農業模式推廣和創建;江漢平原側重立體種養生態農業模式推廣,主推以“稻-草-菇”為重點的秸稈綜合利用生態農業模式;工礦污染區主推污染土壤生態修復和治理的生態農業示范,重點抓好大冶市重金屬污染土壤治理和修復。

  在漢江生態經濟帶,配合南水北調工程,主抓庫區生態移民和流域農業面源污染防治。重點推廣“脫氮溝”、“果草雞”等生態農業技術模式,擴大規模,提高效益。

  (二)大力實施農村清潔工程

  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實施農村清潔工程,加快改水、改廚、改廁、改圈,開展垃圾集中處理,不斷改善農村衛生條件和人居環境”。大力推進農村清潔工程建設,以自然村為單元,轉變生產生活方式,建設田園清潔設施、家園清潔設施等,對農作物秸稈、人畜糞便、生活垃圾和污水等生產生活廢棄物進行資源化利用,配套推廣節肥、節藥、節水等環境友好型生產技術,建立農村物業服務站,構建農村自我服務、自我管理的長效運行機制。通過實施農村清潔工程,項目村實現生活垃圾和污水的處理利用率達到80%以上,農作物秸稈資源化利用率達到80%以上,人畜糞便處理利用率達到90%以上。村內實現垃圾定點存放、畜禽圈養,無柴草亂垛、垃圾亂倒、污水亂潑、畜禽亂跑,村容整潔、道路硬化、庭院美化;普及化肥、農藥合理使用技術,實現農業生產無害化,農產品產地環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布局:以武漢城市圈、省脫貧致富縣市、庫區及西部山區為建設重點,在200個自然村實施農村清潔工程示范建設。

  (三)強化農產品產地安全監督監測和分類管理

  加大農產品產地安全監測力度,采用大尺度網格布點方式進行產地安全狀況調查監測,摸清底數,建立農產品產地安全檔案,對農產品產地實行分級分類管理。同時,通過在全省不同地區常規定點監測點,逐步建立定位監測網絡,開展農產品產地安全動態監測,及時掌握產地安全變化動態,建立農產品產地安全動態監管機制。

  布局:集中力量對優勢農產品區域、大中城市郊區“菜籃子”基地等重要農產品產地,以及工礦企業區周邊、污水灌區、大中城市郊區等重點區域進行詳查,

  (四)著力抓好農業面源污染監督監測與防治

  在第一次農業污染源普查的基礎上,利用現有的農業面源污染定位監測點,開展農業面源污染定點監測,掌握農業面源污染變化趨勢。實施農田面源污染治理工程。根據《全國新增1000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2009-2020)》,圍繞全省水稻增產任務,加強縣級農業面源污染監測站建設,建設和完善農業污染防治基礎設施,以水稻田為突破口,對農田排水溝渠進行生態改造,改善凈化稻田退水水質,對農田損失的養分進行有效攔截,促其循環再利用,建設農田面源污染定位監測點,全面提升我省農業面源污染監測監控和治理能力,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研制農業生態補償政策。參照發達國家的做法,將補貼與農民采取環境友好型農業技術措施掛鉤,對采用配方施肥、化肥深施、施用有機肥等肥料合理使用技術,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和生物農藥的農戶,以及對畜禽糞便進行資源化處理利用的養殖場進行適當補貼,鼓勵農戶采用清潔生產方式,從源頭上控制農村面源污染的發生,實現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協調發展。

  布局:在糧食增產大縣、三峽庫區、丹江口庫區等重點區域開展農業面源污染綜合防治技術示范。

  (五)切實保護好農業野生植物資源

  在全省范圍內對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第一批中的49個和擬列入第二批的191個(共240個)農業野生植物物種開展系統調查,查清每個物種的分布范圍、地理位置、居群數量、生態環境和瀕危狀況,利用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對所有調查的居群進行定位,全面掌握我省農業野生植物資源狀況。優先支持建設對糧食安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有重要影響、處于瀕危狀態、亟需保護的重點野生植物原生境保護區,建立主要野生植物資源異位保存圃,開展農業野生植物資源搶救性收集,并對有重要經濟價值的功能基因進行標記和開發利用,對農業野生植物資源實行專利保護。

  布局:全省適宜區域。

  (六)積極防治外來物種入侵

  組織開展外來入侵物種現狀調查,摸清主要外來入侵物種種類、數量、分布和危害等情況,建立信息數據庫。建立外來入侵物種風險評估與監測預警網絡,強化監測預警,爭取做到早發現、早撲滅。對新傳入、危害嚴重的外來入侵物種,組織開展應急滅除。廣泛發動群眾,采取化學、物理、生物等措施,對外來入侵物種進行綜合治理,防止進一步擴散和蔓延。要積極研制、篩選防治外來入侵生物的化學和生物藥劑、施藥器械等技術與設備,為外來入侵物種防治提供技術支撐。同時,要加大外來入侵物種變廢為寶、化害為利等綜合利用技術研究力度,探索外來入侵物種防治新途徑。

  布局:在三峽庫區建立紫莖澤蘭監測點16個,在三峽庫區、丹江庫區及其它重點區域建立豚草、水花生等外來入侵生物的綜合治理示范區30個。

  (七)保護農業濕地生態系統

  農業濕地不但擁有豐富的野生生物、土地、水、旅游和文化資源,還具有重大的生態服務功能。要依靠政策、投入與科技,以搶救性保護和生態恢復為重點,全面開展可持續利用,加強省、市、縣監測、管理體系與能力建設,使農業濕地與生物資源得到有效保護,生態環境質量得到有效提高,實現農業濕地區生態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布局:重點農業濕地區、重要濕地的環湖區與淺水灘涂區域。

  五、重點工程

  (一)生態農業工程。

  ——高效生態農業技術示范。重點為秸稈養菌技術模式示范、畜禽生態養殖技術(生態發酵床)示范、地膜回收技術示范、菜地廢棄物循環利用技術示范。有效利用農業廢棄物資源,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

  ——循環農業示范工程。以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延伸農業產業鏈為重點,拓展農業產業化空間,打造產品加工循環模式、廢棄物質循環模式、區域產業循環模式、觀光農業休閑模式等農業產業化園區,在發展循環農業產業的同時,逐步恢復農業生態功能。

  (二)農田面源污染治理工程

  以水稻田為突破口,通過工程措施,對農田損失的養分進行有效攔截,促其循環再利用,改善凈化稻田退水水質,保障農產品質量和環境生態安全,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主要對農田排水溝渠改造為生態攔截溝,具體建設內容主要包括溝底建設、溝壁改造、植物種植和攔截壩建設。

  (三)農業生物資源保護工程

  ——農業野生植物保護工程。在農業野生植物豐富和生態脆弱區,實施野生植物資源保護與利用工程,建立原生境保護區(點),通過建設看護房、圍欄、標志牌、田間工程以及必要觀察記載儀器設備等設施,重點保護野生大豆、野生莼菜、野菱、野蓮等珍稀物種,促進野生植物資源的保護與利用。

  ——外來入侵生物防治工程。在外來生物入侵嚴重區域,建設外來入侵生物預警監控和綜合防治示范區,有重點地采取紫莖澤蘭、豚草、水花生、煙粉色、稻水象甲等外來入侵生物的監測、防治和綜合利用措施,防止外來入侵生物的擴散和蔓延;建設區域性外來物種風險評估監測中心和綜合防治技術試驗基地,開展外來物種源頭控制、科研與管理工作。

  (四)農業濕地保護與開發利用示范工程

  ——農業濕地保護基礎設施建設。在重點濕地區域建設農業濕地野外觀測站,及時準確地掌握農業濕地現狀及動態變化,為保護利用農業濕地資源提供科學依據。

  ——農業濕地綜合利用示范建設。在重要濕地周邊和淺灘區農牧漁業利用強度大,不適宜建立濕地保護區的區域,發展立體高效生態農業,建立農牧漁一體化綜合利用示范區。加強農業濕地綜合管理,合理開發濕地資源,采取生態清淤、植被恢復、增殖放流、人工魚礁、飼草料種植、配方施肥等措施,實施清潔生產,建立健康種養殖模式,實現農業濕地可持續性利用。

  ——農業濕地生態補償項目。在重要濕地區域劃定保護區、環湖區和上游集水區等生態功能區,建立農業濕地生態補償機制,對在濕地分布區內實施退耕還湖、退牧還湖還草、退漁還湖,在環湖區和上游集水區發展有機農業、健康種養殖、實行清潔生產技術的生產者或企業給予補償,推行禁牧、禁漁期補貼制度。

  (五)農村清潔工程建設示范

  ——家園清潔設施:主要包括生活污水管網建設、農村四改配套設施建設、生活污水處理利用池建設、分戶生活垃圾收集設備購置以及生態庭院建設等。

  ——田園清潔設施:主要包括農田廢棄物收集池、農村廢棄物發酵處理池、生態攔截溝等。

  ——村級公共清潔設施:主要包括農村物業服務站建設、生活垃圾中轉設施建設、村容整治與公共環境美化等。

  (六)農業資源與環境監測能力建設工程

  ——農業面源污染監測體系建設。在糧食增產大縣、長江中上游、漢江流域和丹江庫區等重點區域縣、市,圍繞著面源污染治理目標,以構建農業面源污染定點監督監測網絡為重點,通過改造一定規模的試驗用房,配備、購置必要的采樣及檢測儀器和車輛,加強縣級農業資源與環境保護體系建設,提高工作能力與水平。

  ——農業濕地保護體系建設。加強農業濕地監管能力建設,建設省級農業濕地監測監控中心、區域性農業濕地監測中心,基本形成覆蓋全省主要農業濕地的監測網絡。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強領導,明確責任

  農業資源環境保護是一項長期性、全局性和戰略性任務。要積極爭取各級地方政府的重視,明確發展目標和工作重點,爭取列入當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爭取當地發改委、財政等部門的支持,加大資金投入力度,落實項目建設,保證農業資源環境保護工作的機構編制、工作經費、辦公條件,以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的需要。在具體措施上,明確項目負責人,確保人員到位、責任到位、任務到位;明確項目實施內容、推廣規模和技術經濟指標,保證項目驗收有依據、考核有指標;明確項目進度安排,定期考核,確保項目如期執行、按期完成;明確資金使用方向和范圍,專帳管理、專款專用。

  (二)健全法規,完善制度

  按照《農產品質量安全法》、《野生植物保護條例》、《農產品產地安全辦法》等法律法規,積極出臺相關制度,修改和制定相關標準、技術規范和操作規程。要規范執法程序,加大執法力度,做到農業資源與生態環境保護有法可依、違法必究。

  (三)健全機構,強化管理

  從省到重點地區(縣),農業部門要建立農業資源環境保護管理和技術服務體系,形成職責分明、運轉協調、反應迅速的組織保障系統,明確責、權、利,防止職責“缺位”,切實履行好農業資源與生態環境保護的職責。

  (四)制定政策,加大投入

  積極配合有關部門制定投資、稅收和價格等方面的優惠政策,按照“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吸引社會、企業和農民投入,建立多元化投入機制。此外,采取措施,吸引國際組織和外國政府對我省農業資源環境保護事業的投入。

  (五)依靠科技,強化支撐

  加強科技創新,著力對水、土、氣和生物資源節約與合理利用,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生態恢復與重建、外來入侵物種風險評估與防治等關鍵技術進行科技攻關。加速科技成果轉化與推廣,充分發揮科技在農業資源環境保護中的支撐作用。(遠安縣發展改革局)

相關推薦
項目深度追蹤
數據獨家提供
服務開通便捷 >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人毛片一级 | 日韩欧美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 97免费人妻在线视频 | 91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 日本黄色免费视频 | 日韩新片在线观看 | 人妻系列无码专区无码专区 |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 中文字幕在线中字日韩 | 免费看毛片网站 | 成人国产在线观看 | 精品国产鲁一鲁一区二区三区 | 99re在线视频精品 | av成人免费在线看 | 国产精久久| 黄色一级视频看看 | 久久久网站 | www.天天射.com | 一级片xxxx| 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青青草免费在线播放 | 99久久亚洲精品日本无码 | 性色av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成在人线AV无码免费高潮喷水 | 亚洲黄色网页 | 韩国日本三级在线 | 国产精华最好的产品有哪些 | LULUHEI噜噜黑最新地址 | 欧美一区欧美二区 | 不卡一二区 | 欧美热久久 | 久久网站av | 国产精品午夜爆乳美女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av激情 | 亚洲精品三级在线观看 |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本视频 | 一体道色综合手机久久 | Chinese国产HD精品实拍 | 免费观看黃色A一级视频日本 | japanese乱子xxxx | 欧美精产国品一二三产品区别在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