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乱人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_精品黄网站_性福利视频_嫩草91_黄色av中文

您現在的位置: 中國污水處理工程網 >> 行業資料 >> 正文

湖北省城鎮污水處理及再生利用設施建設規劃(2011-2015年)

發布時間:2013-8-13 10:17:14  中國污水處理工程網

根據《湖北省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和《全國城鎮生活污水處理及再生利用設施建設規劃(2011—2015)》(征求意見稿)的精神,為了進一步提高我省城鎮污水處理及再生利用設施的能力和水平,改善我省城鎮水環境質量,促進經濟社會與環境協調發展,省發展改革委會同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省環境保護廳編制了《湖北省城鎮污水處理及再生利用設施建設規劃(2011-2015年)》(以下簡稱《規劃》)。

在總結“十一五”規劃執行情況,并注意充分與之銜接的基礎上,《規劃》對2011-2015年全省城鎮污水處理、管網配套、污泥處理處置及再生利用設施的建設、運營和管理進行統籌規劃,重點完善配套污水管網、加強污泥處理處置,升級改造未達到排放標準的現有污水處理設施,繼續新建污水處理設施,促進污水再生利用,全面提升全省城鎮污水處理和再生利用水平,為經濟社會發展和人居環境改善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務。

 本《規劃》覆蓋范圍:(1)湖北省內設市城市及縣城; (2)重點鄉鎮。其中,“重點鄉鎮”包括:三峽庫區和丹江口庫區等重點流域范圍內的建制鎮;湖北省內常住人口在3萬以上的建制鎮。規劃基準年為2010年,規劃期為2011- 2015年。

一、現狀及問題

“十一五”時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在《湖北省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的指導下,各地區嚴格按照主要污染物總量控制目標要求,把加快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提高設施運行效率作為污染減排和水環境質量改善的重要手段。2008年以來,各地抓住中央實施擴內需、保增長的積極財政政策機遇,進一步加快了城鎮污水處理設施的建設。

   (一)建設成效  “十一五”期間,我省加大城鎮污水處理及再生利用設施建設力度,處理能力大幅提升,運營水平顯著提高,為污染減排目標實現和水環境質量改善做出了重要貢獻。截止2010年底,“十一五”規劃提出的主要建設目標已基本實現。

   1、設施數量與處理能力快速增長。截止2010年底,“十一五”規劃內的項目已建成投入運營的項目46個,在建項目1個,實際建成污水處理規模為447.39萬立方米/日,建設完成配套管網5497.3公里,均已超額完成“十一五”規劃目標,規劃設市城市污水處理率目標為70%,實際污水處理率為81.95%。

統計項目

規劃目標值

完成情況

(截止 2010 年)

備 注

污水處理能力

規模(萬 t/d )

182

447.39

是規劃的 245.8%

投資(億元)

19.64

83.9

建成主、次干管配套管網

規模( km )

1819

5497.26

是規劃的 302.3%

投資(億元)

27.29

69.2

污水再生利用設施

規模(萬 t/d )

43.61

6.5

占規劃的 14.9%

投資(億元)

1.99

--

污水處理率

設市城市

(%)

70

81 . 95

是規劃的 117.1%

縣城

41.73

污水運行負荷率 (% ,市 / 縣 )

--

74.9/47.5

2 、減排效果和環境效益顯著。 通過一系列的措施,化學需氧量完成國家下達的 “ 十一五 ” 主要污染物減排任務的 140% ,排放總量已全面控制在國家下達的 “ 十一五 ” 總量控制目標以內。

指 標

規劃目標

完成情況

備注

一、環境質量指標

1

重點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 % )

94.5

100

2

地表河流省控斷面達 Ⅲ 類水質的比例( % )

72.5

86.6

3

漢江流域規劃控制斷面水質達標率( % )

73.1

76.7

4

城鎮污水處理率( % )

47.62

70.

二、總量控制指標

1

化學需氧量排放量(萬噸)(國控指標)

61.62

57.24

2

氨氮排放量(萬噸)

7.76

7.37

(二)存在的問題  “十一五”期間(2006~2010年),湖北省城市(包括縣城)污水處理及再生利用設施建設工作按規劃穩步推進, 重點流域和區域污染防治工作從嚴要求,全省水環境質量總體上保持穩定,局部地區環境質量有所改善,全省污水處理能力大幅提高。“十一五”建設期間積累了一些經驗,也存在一些問題。

1、規劃方面存在的問題。

       (1)“十一五”期間,全省國民經濟發展勢頭良好,好于預期,城市(包括縣城)污水處理及再生利用設施“十一五”規劃的部分項目未跟上城市(包括縣城)經濟發展步伐;

       (2)規劃給水指標與部分地區的實際用水情況有些偏差。

2、建設方面存在的問題。

      (1)區域發展不平衡,個別縣城的污水處理設施建設進度滯后,相當部分市(縣、區)管網配套尚未跟上污水廠的建設步伐,導致污水廠進水濃度和運行負荷偏低。

      (2)污泥處理處置設施建設緩慢,部分污泥送往城市垃圾填埋場進行簡易填埋。

      (3)污水再生利用未引起足夠重視。

3、污染物類型及總量控制存在的問題。

   總氮、總磷、石油類等污染物未納入總量排放的控制要求。從湖北水環境質量報告中可以看出,主要水庫、城市內湖不同程度出現水體富營養化,其根源主要為氨氮、總磷等污染物的超標排放。

(三)面臨的形勢  湖北省地表水“十一五”期間水質變化趨勢如下:2006年-2010年五年間,我省主要江河監測斷面中符合Ⅰ~Ⅲ類標準的斷面比例逐步上升,由2006年的73.7%上升到2010年的86.6%,劣Ⅴ類水質比例則由2006年的8.1 %下降到2010年的5.4%;總體水質狀況顯著上升,由輕度污染轉變為良好。湖北省主要湖泊、水庫監測點位中符合Ⅰ~Ⅲ類標準的斷面比例逐步上升,由2006年的50 %上升到2010年的54.5%,劣Ⅴ類比例則由2006年的13.6%下降到2010年的9.1 %;總體水質狀況保持穩中趨好。在2010年,我省環境監測網絡對武漢等18個城市轄區內37個水廠34個集中式飲用水源地進行的監測表明,水質達標率均在100%。2010年全省飲用水源地的水質達標率與2006年全省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98.3%)相比上升了1.7%。

 盡管如此,我省水環境質量形式仍然十分嚴峻。例如城市內湖的污染仍然比較嚴重,重點流域地表水的水質現狀仍然令人擔憂。

 “十二五”時期是我省城鎮化建設快速推進的時期,城鎮化率將進一步提高。隨著城鎮人口的不斷增加,對于尚無污水處理設施或者現有設施能力不足的城鎮,需要通過新增設施建設,提高當地污水處理能力,改善設施運營管理水平,進一步加強環境保護。

二、指導思想、原則與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建設“兩型”社會的總體要求,順應人民群眾改善環境質量的新期待,以提升城鎮環境基本公共服務能力為目標,遵循政府建網,企業建廠的建設思路,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加大投入,加快形成“廠網并舉、泥水并重、再生利用、總體均衡”的設施建設格局;進一步健全法規標準、完善收費制度、加強運行監管,全面提升設施運行管理水平。

根據 “十一五”期間湖北省城市(包括縣城)污水處理及再生利用設施建設規劃的執行情況,結合湖北省水環境特色和經濟發展狀況,“十二五”期間,湖北省城市(包括縣城)污水處理及再生利用設施建設規劃特別強調六種關系轉移:

1、“城市-鄉鎮”關系:污水處理廠建設重點從城市向鄉鎮轉移;

2、“廠-網”關系:城市污水處理設施建設重點從污水廠建設向管網建設轉移(包括管網完善及污水廠提標改造);

3、“污水-污泥”關系:城市治污重點從污水處理廠延伸至污泥處理處置設施建設,包括中水再生利用設施建設;

4、“建設-管理”關系:城市(包括縣城)污水處理設施從突出廠網建設到突出運行管理;

5、“標準-總量”關系:城市(包括縣城)污水處理設施從考核排放指標達標到排放指標達標與總量控制監督相結合;

6、“示范-推廣”關系:對鄉鎮污水處理技術、污泥處理技術和中水回用技術等,依據建設標準和建設條件,按照技術經濟可行和可持續發展要求,強調示范工程建設的經驗積累及經驗的推廣應用。

(二)基本原則

1、加強評估,總結經驗。對湖北省《城鎮污水處理及再生利用設施建設“十一五”規劃》中的規劃目標、主要任務及項目清單等主要指標的完成情況進行評估、總結。

2、因地制宜,科學規劃。根據地區間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差異,結合當地水環境質量和水資源狀況,因地制宜地確定污水處理率、中水回用率及污泥處理處置方式,合理安排污水處理及再生利用設施布局、建設順序和投資規模。

3、廠網配套,泥水并重。在規劃建設污水處理設施的同時,要優先考慮污水管網系統的建設,確保廠網配套,污水處理和污泥處理處置并重。

4、嚴格標準,控制投資。嚴格執行國家及地方相關標準規范,采用先進適用技術,合理確定管網、處理廠建設標準,控制建設投資和運行成本,完善污水處理收費制度和運行管理監督體制,確保污水處理設施穩定運行,發揮效益。

5、削減總量,改善水質。基于水源保護和污水處理并重的原則,嚴格控制并消減COD、TN、TP、NH3—N等控制性污染物的排放總量,明確減排任務,配套減排措施,強化減排監督,保障減排目標實現,保護并改善水質。

 6、關注流域,集群規劃。湖北省水環境較為敏感,包括長江流域和漢江流域、三峽庫區和丹江口水源地等重點流域和重點區域,同時武漢城市圈是兩型社會建設示范區、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是國家重點生態環境保護區,“十一五”期間,以上區域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及效果良好,“十二五”規劃中,重點流域和重點區域將是繼續關注和保護的重點,完整和協調的區域規劃為全省總體規劃提供了基礎。

7、明確重點,樹立樣板。“十二五”期間,污水處理設施建設重點是小城市和鄉鎮,大城市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的主要任務是完善管網配套和部分尾水受納水體為封閉、半封閉的相關污水處理廠的提標改造。同時注重加強大中城市的污泥無害化處理處置和污水再生利用項目建設。這些均涉及關鍵技術選擇、應用與推廣。因此,科學規劃目標,加強示范工程建設,并做好示范工程建設經驗的積累和推廣應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三)規劃目標《規劃》確定“十二五”全省城鎮污水處理及再生利用設施建設總體目標為:

1、污水處理率、設施運行負荷率、污泥處理率和污水再生利用率目標如下:

(1)武漢市規劃污水處理率達到95%,其他設市城市及縣城污水處理率達到80%以上,規劃范圍建制鎮達到70%以上。

(2)武漢和其他地級市運行負荷率達到85%,縣級市和縣城負荷率達到75%,建制鎮負荷率達到60%。

(3)武漢市污泥處理處置率達到80%,地級市達到70%、縣級市及縣城達到50%。

(4)污水再生利用率達到10%。

2、污水處理程度及污水處理后排放標準:

(1)尾水受納水體為封閉、半封閉的大中城市污水處理廠和尾水直接排入重點區域(三峽庫區和丹江口庫區)干流的新建污水處理廠排放標準采用《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GB18918-2002》中 “一級A”, 其中:武漢等大城市已建成運營的污水處理廠,尾水排入三峽庫區、丹江口庫區、長江干流、漢江干流等重點區域的,應在五年內逐步升級改造成尾水執行《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GB18918-2002》中 “一級A”標準;

(2)其他污水處理廠排放標準采用《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GB18918-2002》中的“一級B”。

3、建設任務目標:

 “十二五”期間,新增污水處理能力299萬立方米/日,新建污水管網7891.03公里,升級改造污水處理規模191.55萬立方米/日,新建污泥處理處置規模27.245萬噸(干泥)/年,新建污水再生利用設施規模87.98萬立方米/日。

到2015年,所有設市城市和縣城具有集中污水處理能力。

三、主要任務

 (一)主要任務  “十二五”期間,全省規劃建設污水處理設施項目624個,總投資2621639萬元。其中,新建處理設施及管網項目495個,總投資2253341萬元,新增污水處理能力299萬立方米/日,新建污水管網7891.03公里;污水處理廠改造項目25個,總投資113763萬元,升級改造污水處理規模191.55萬立方米/日;污泥處理處置項目80個,總投資120175萬元,新增污泥處理處置規模27.245萬噸(干泥)/年;污水再生利用設施項目22個,總投資119360萬元,新增污水再生利用設施規模87.98萬立方米/日;運營監管能力建設項目2個,總投資15000萬元(詳見附表1-4)。

項目

類型

個數

總投資

處理能力

( 萬 m 3 /d)

新建

管網

(km)

改造

規模

( 萬 m 3 /d)

污泥處理規模 ( 萬噸 ( 干泥 )/ 年 )

再生利用規模

( 萬 m 3 /d)

處理設施及管網項目

495

2253341

299

7891.03

改造項目

25

113763

191.55

污泥處理處置項目

80

120175

27.245

再生利用設施項目

22

119360

87.98

運營監管能力建設項目

2

15000

合計

624

2621639

299

7891.03

191.55

27.245

87.98

另外,為進一步提高城鎮生活污水處理能力,還規劃了69個“十二五”備選項目,總投資680202萬元,新增污水處理規模47.1萬立方米/日,新建污水管網1235.5公里。在規劃內項目已完成或根據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實際需要,可擇機實施(詳見附表5)。

1、穩步提升污水處理能力、加大配套管網建設力度。

合理安排污水處理設施新增能力。建設重點由城市向鄉鎮轉移,優先解決重點流域(如三峽庫區、丹江口庫區)的設施建設。綜合考慮已建及新增污水處理設施能力和運營負荷率要求、配套管網現狀等因素,科學確定新增污水處理配套管網規模。

“十二五”期間,全省規劃處理設施及管網項目495個,總投資2253341萬元,新增污水處理能力299萬立方米/日,新建污水管網7891.03公里(詳見附表1)。

2、加強污水處理廠升級改造。

為了全面提升我省城鎮污水處理水平,滿足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要求,應對部分已建污水處理設施進行升級改造,重點是尾水受納水體為封閉、半封閉的大中城市污水處理廠和尾水直接排入重點區域(三峽庫區、丹江口庫區、長江干流、漢江干流)的部分污水處理廠。

 “十二五”期間,全省規劃范圍內的城鎮污水處理廠改造項目25個,總投資113763萬元,升級改造污水處理規模191.55萬立方米/日(詳見附表2)。

3、加快污泥處理處置設施建設。

遵循“安全環保、循環利用、節能降耗、因地制宜、穩妥可靠”原則,通過加快設施建設,實現污泥的“減量化、無害化、穩定化、資源化”處理處置,重點解決城市污水處理廠的污泥處理處置問題。

 “十二五”期間,全省規劃范圍內的城鎮污泥處理處置項目80個,總投資120175萬元,新增污泥處理處置規模27.245萬噸(干泥)/年(詳見附表3)。

4、積極推進再生水利用。

遵循“統一規劃、分期實施、集中利用為主、分散利用為輔、優水優用、分質供水、就近利用”的原則,積極穩妥地發展再生水用戶、擴大再生水應用范圍。

 “十二五”期間,全省規劃范圍內的城鎮污水再生利用設施項目22個,總投資119360萬元,新增污水再生利用設施規模87.98萬立方米/日(詳見附表4)。

5、提升設施運營監管能力。

加強城鎮污水處理管理信息系統的建設,實現對城鎮污水處理、污泥處理處置、配套管網、再生水設施的建設運行的信息全覆蓋。加強排水監測站能力建設,省級排水監測站應具有全指標和主要指標的流動采樣和檢測能力,市級監測站具備月檢項目的分析能力。提高污水處理廠自身的水質檢測能力,滿足日常檢測和工藝運營管理的需要。

 “十二五”期間,全省規劃設施運營監管能力建設項目2個,總投資1.5億元。其中,排水及污水處理監測站建設項目投資1.2億元,污水處理廠監測站建設項目投資0.3億。

(二)技術路線

1、廠址選擇。

應依據相關規劃和環保要求,按照分散和集中相結合,相對集中、合理布局、廠網配套、促進再生水利用的原則,因地制宜地確定污水廠的數量、規模和廠址。

城市(包括縣城)密集區域和有條件的地區,鼓勵打破行政區劃界限,實行若干城市(包括縣城)聯合建廠,逐步實現區域設施共享。

2、排水體制。

實行分流制、合流制及混流制共存的排水技術路線。新建城區要嚴格實行分流制,同時結合舊城改造、道路建設等加強雨污分流的改造和完善。

城市(包括縣城)排水管網建設和污水廠同步協調發展,管網建設優先,平均單位污水集中處理能力的污水管網長度原則上要達到20公里/(萬t/d)左右,污水主干管和次干管管徑的設計需要仔細核定污水量,設計年限可按2020年考慮。

3、工藝技術路線

(1)污水處理技術路線。

根據污水處理設施規模和對污染物排放控制的要求,經過全面經濟技術比較后確定污水處理技術路線。

根據《城市污水處理及污染防治技術指南》(2001年),對于需要控制氮磷污染物的地區,日處理規模在10萬m3及以上的污水處理設施,一般選用A/O法,A/A/O法等,也可審慎使用其他的同效技術;日處理在10萬m3以下,還可以采用具有脫氮除磷效果的氧化溝法、SBR法、水解好氧法和生物濾池法等。必要時也可采用物化方法強化除磷效果。

 建設規模小于1萬t/d、位于鄉鎮的污水處理廠要按照“投資省、運行費用低”的原則,審慎選擇污水處理工藝,要充分借鑒并利用三峽庫區、丹江口庫區及仙洪試驗區重點鄉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中所取得的成功經驗,經過全面經濟技術比較后確定污水處理技術路線。省發展改革委、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省環保廳將根據實際情況總結和篩選并推廣一批適合鄉鎮污水處理實際的工藝,供全省各鄉鎮污水處理廠建設參考和借鑒。

(2)污泥處理、處置技術路線

① 污泥處置技術路線。

污泥處置應綜合考慮污源泥質特征、地理位置、環境條件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等因素,因地制宜地確定污泥處理處置方式。

 污泥處理處置是指處理后污泥的消納過程,處理處置方式有土地利用、建筑材料綜合利用、焚燒、填埋等。

 鼓勵符合標準的污泥進行土地利用:污泥用于土地改良和園林綠化,污泥農用;鼓勵污泥建筑材料綜合利用;不具備土地利用和建筑材料綜合利用條件的污泥,可采用填埋處置或焚燒處理。

② 污泥處理技術路線。

在污泥濃縮、調理和脫水等實現污泥減量化的常規處理工藝基礎上,根據污泥處置要求和相應的泥質標準,選擇適宜的污泥處理技術路線。

Ÿ   污泥以園林綠化、農業利用為處置方式時,鼓勵采用厭氧消化或高溫好氧發酵(堆肥)等方式處理污泥。

Ÿ   污泥以填埋為處置方式時,可采用膠凝材料改性或固化等方式處理污泥,達到垃圾衛生填埋場規定的含水率(<60%),方可進入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

Ÿ   污泥以建筑材料綜合利用為處置方式時,可采用熱物理方法進行半干化或干化處理后,結合水泥窯爐熟料生產或垃圾焚燒等協同處理,大規模污泥集中處理工程,亦可經過半干化預處理后直接焚燒處理。

經濟較發達的大中城市,可采用土地利用、焚燒、建筑材料綜合等利用污泥處置方式,并選擇配套污泥處理工藝。

 中小城市建設的污泥處理處置設施,基于技術經濟可行性比較,結合垃圾衛生填埋場建設和運行管理要求,可采用膠凝材料改性或固化或方式處理污泥,達到垃圾衛生填埋場規定的含水率(<60%),進入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

 鄉鎮配套建設的污水處理規模較小,其產生污泥量不大,可以就近送往集中污泥處理設施處理,也可以在改性或固化后送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處置。

4、再生利用及示范工程建設。

城市(包括縣城)污水處理及再生利用示范工程建設:在經濟相對發達的小城市(包括縣城)或重點流域的小城市(包括縣城)先行建設污水處理廠示范工程,然后在其他小城市(包括縣城)逐步推廣;污泥處置示范工程應結合區域資源條件和經濟水平,先期在武漢、宜昌等城市建設,根據應用效果逐步推廣到其他城市和地區。

四、投資估算及資金籌措

(一)投資估算及結構

1、投資估算。

“十二五”期間,全省城鎮污水處理及再生利用設施建設規劃投資2621639萬元。其中,污水處理及管網項目投資2253341萬元(完善和新建管網投資1638870萬元,新建污水污水處理廠投資614471萬元),升級改造城鎮污水處理廠投資113763萬元,污泥處理處置設施建設投資120175萬元,再生水利用設施建設投資119360萬元,提升設施運營監管能力15000萬元。

2、投資結構。

 “十二五”期間,全國城鎮污水處理及再生利用設施規劃的投資結構,見圖1。


圖1 投資結構

由圖1可見:

62.51%的投資用于完善和新建配套污水管網,提高污水收集、處理率;

23.44%的投資用于新建污水污水處理廠,滿足各地仍存在的實際能力需求;

4.34%的投資用于舊污水處理廠的升級改造,減少污染物排放;

4.58%的投資用于污泥處理處置,減少污泥帶來的二次污染;

4.55%的投資用于再生利用設施的建設,提高綜合利用水平;

0.57%的投資用于提升設施運營監管能力。

(二)資金籌措

湖北省“十二五”城鎮污水處理及再生利用設施建設規劃共需投資  262.16億元,項目由地方政府組織實施,資金渠道主要包括污水處理費、地方政府的機動財力、城市建設維護資金、公共事業附加、城市土地出讓收益、相關基金留成部分、轉移支付及社會投資等。

 在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前提下,繼續深化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市場化改革,鼓勵并完善特許經營制度。各地要因地制宜,努力創造條件,完善相關政策措施,積極吸收各類社會資本,促進投資主體與融資渠道的多元化。鼓勵不同經濟成分以各種項目融資方式參與污水處理設施項目的建設和運營。鼓勵支持企業積極利用銀行政策性貸款,并給予貼息支持。積極爭取利用外國政府貸款或國際金融組織貸款。

根據規劃任務和建設重點,各級財政要統籌安排資金支持污水處理設施項目的建設。

五、保障措施

(一)組織保障

城鎮污水處理、污泥處理處置及污水再生利用設施建設是地方政府事務,實行地方政府負責制。各級政府職能部門之間要明確分工,認真負責,密切配合,統籌完成規劃實施工作。地區之間要加強組織協調,打破行政區劃和部門界限,逐步實現處理設施的區域資源共享、整合和優化配置。

住房和城鄉建設主管部門主要負責污水處理設施工藝技術的選擇、制定建設標準、實施項目建設及運營管理;發展和改革部門主要是協調制定相關政策,安排(爭取)資金支持設施建設,配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門推動設施建設,促進產業發展;環保部門主要負責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環境影響評價,制定排放標準,對污水處理設施污染物排放實施監督檢查;財政部門主要負責制定支持污水處理的財稅政策,統籌安排資金支持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市州政府是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的責任主體,要確保規劃內的項目按時完成。規劃落實情況要納入市、縣政府領導績效考核體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和運營納入各地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體系,并作為干部綜合考核評價的重要內容。

(二)政策保障

對城鎮污水處理、再生水利用和污泥處理處置項目,在用地、用電、設備折舊等方面給予優惠政策。鼓勵和引導工業或其他用戶使用再生水;鼓勵用水單位提高自身水循環利用;鼓勵社會投資建設污水處理設施;認真落實國家有關水泥廠及熱電廠生產過程協同處理處置污泥的鼓勵政策。

完善污水處理收費政策。一是綜合考慮生活污水處理成本和居民收入水平等因素,適當提高生活污水處理收費標準。二是擴大污水處理費征收范圍,在完善水價形成機制的同時,加強對自備水用戶污水處理費的征收管理,提高污水處理費收繳率。三是完善財政補貼機制,征收的污水處理費不足以維護城市污水集中處理設施正常運行的,經市、縣人民政府污水處理行政主管部門會同財政部門審核后,由本級人民政府給予財政補貼。

(三)制度保障

 進一步完善城鎮污水處理及再生利用、污泥處理處置的配套法規、規章、標準、規范,形成完整的制度體系,依法推進城鎮污水處理事業的發展。

(四)監管保障

1、強化項目建設全過程監管。

對城鎮污水處理、再生水利用和污泥處理處置設施建設,要落實規劃、設計、施工、安裝、調試、驗收全過程監管,確保項目建設選址適宜,設計合理,施工嚴密,調試到位,滿足質量要求。加強監管能力建設,形成暢通快捷的信息反饋機制,為建立和完善項目建設監管體系和責任追究制度服務,提高對污水處理項目全過程監管水平。

2、強化設施運營監管。

對已經投入使用的城鎮污水處理設施,要加強運營監管。統一運營評估指標和統計方式,設立參照標準。定期對運營情況進行監審,重點是實際運營成本、污水進出水水質、污泥處理處置情況、配套管網漏損情況等,保證設施發揮最大功效。

3、強化資金使用監管。

對采用政府投資建設的城鎮污水處理設施,要加大資金監管力度,確保政府投資效益。加強對污水處理費征收、使用的監管,形成由污水處理運營企業、政府主管部門、物價、審計、財政、環保等部門共同參與的監管體系,保證污水處理費專項用于污水處理廠和城鎮排污管網的運行、維護。

(五)技術保障

1、完善技術標準體系。

組織開展工程和技術示范,提高技術裝備的國產化水平。根據當地水污染情況,遴選技術先進、經濟適用、環境友好的工藝流程和處理路線,集成適用技術,加強技術指導。對不適合的標準和規范作適當調整和修改,使之與行業發展相適應。

2、科學指導污泥處理處置和再生水生產利用。

貫徹落實《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理處置及污染防治技術政策(試行)》、《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理處置技術指南》和《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技術政策》,加強污泥處理處置和污水再生利用技術研發,提高技術專業化水平,促進產業化發展,科學指導污泥處理處置和再生水生產利用設施的規劃、設計、環評、建設、運營和管理。

(六)人才保障

圍繞提高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及運行管理水平,加強專業技術人才、企業管理人才隊伍建設和培養。建立有利于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的收入分配、獎勵機制。要通過人才制度創新、政策措施保障以及市場激勵機制建立等多種方法,吸引和鼓勵專業人才到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及運行水平相對落后地區服務和工作。(湖北省人民政府)

相關推薦
項目深度追蹤
數據獨家提供
服務開通便捷 >
主站蜘蛛池模板: 最新国产视频 | 麻豆福利影院 |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毛片 | 久久99日韩国产精品久久99 | 男人和女人做爽爽视频免费 | 国产极品美女高潮抽搐免费网站 | av国产传媒精品免费 | 国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www.久久| 亚洲区激情区无码区日韩区 | 韩国午夜影院 | 国产91免费看 | 亚洲AV无码国产精品色 | 久久99免费视频 | 精品国产精品久久一区免费式 | 91精品爽啪蜜夜国产在线播放 | 成人性做爰 | 色综合视频二区偷拍在线 | 看黄A大片爽爽影院免费无码 | 国产成人一区二 | 成人午夜激情视频 | 男女超爽视频免费播放 | 国产永久伊人影院 | 91短视频网站| 极品束缚调教一区二区网站 | www.天天射.com | 国产成人精品不卡 | 国外xxx另类视频 | 蜜臀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 | 日韩美一区 | 日本男人天堂 | www.av视频在线观看 | 精品中文一区 | 中文字幕在线高清 | 久久精品亚洲男人的天堂 | 99视频在线无码 | 真人在线观看色网视频 | av影视在线播放 | 成人片免费看 | 免费观看黄页网站 | 亚洲av爆乳精品一区二区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