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市府辦《關于印發河源市東江沿岸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工作方案的通知》(河府辦〔2013〕44號)要求,為大力推進我縣東江沿岸污水處理設施建設,保護東江飲用水源水質,促進我縣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標
在縣已建設污水處理設施2座、處理能力3萬噸/日(其中縣城2.5萬噸/日、古竹0.5萬噸/日)、管網10.5公里的基礎上,到2015年,全縣新建污水處理設施6座,新增污水處理能力5.8萬噸/日;新建配套污水收集管網60.65公里(詳見附件1)。全縣城鎮生活污水處理率達到75%以上。
二、基本原則
(一)突出重點,分步實施。優先推進環境影響敏感、減排成效大、資金投入小的項目建設,重點在全縣各中心鎮、工業園以及東江沿岸、韓江上游周邊鄉鎮建設污水處理設施,切實削減污染排放,保護水環境質量。
(二)管網優先,廠網并舉。優先完善現有污水處理設施的配套管網建設,提高污水處理廠運行負荷率;積極推進污水管網雨污分流;按照查漏補缺的原則,繼續推進污水處理設施建設。
三、工作任務
(一)完善縣城管網建設,提高污水收集處理率。完成縣城秋香江南北兩岸配套管網工程13.5公里建設任務(見附件2)。
(二)清理縣城已建管網,確保污水暢通。由縣環保局牽頭組織對已建成的管網進行全面排查和清理,確保污水暢通輸送到污水廠處理,并移交相關部門納入正常管理。
(三)完善已有污水處理設施配套管網建設,提高污水處理率。優先完善已建污水處理設施配套管網,切實提高設施運行負荷,確保“十二五”期間已建成的污水處理設施2013年運行負荷不低于75%,2014年不低于85%,2015年不低于95%;繼續配套建設污水收集管網。
(四)加強新建污水處理廠和配套管網建設。按照廠網建設并舉的原則,扎實推進新建、擴建污水處理廠和配套管網,全縣新建污水處理廠6座,新增污水處理能力5.8萬噸/日,配套新建污水處理管網60.65公里(見附件4)。
(五)加強運營管理,確保實現效益。一是對現有污水處理設施加強內部管理,確保運營正常及處理的水質達標。二是強化監管,提高運行管理能力和水平。加快污水處理設施的中控系統和在線監控設施建設,完善監控網絡;定期開展比對監測,加強日常巡查,健全運營監管機制,確保設施正常運行和穩定達標排放。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縣政府成立東江沿岸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工作領導小組(以下簡稱領導小組),統籌協調全縣東江沿岸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工作,由副縣長鄧妙香同志任組長,縣府辦副主任朱顯光同志、縣環保局局長賀良先同志任副組長,縣財政局、縣國土資源局、縣環保局、縣住建局、縣水務局、縣農業局、縣城管局、臨江工業園管委會和古竹鎮、藍塘鎮、龍窩鎮、九和鎮、瓦溪鎮政府的主要負責同志為成員。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縣環保局,負責日常工作,由賀良先同志兼任辦公室主任。有關鎮、縣直有關單位要把東江沿岸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工作作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污染減排,保護東江水質的重要措施來抓,成立相應的機構,制訂具體的實施方案,細化分解任務,采取切實有效措施,確保按時完成建設任務。臨江工業園管委會和有關鎮的實施方案要于2013年6月25日前報縣領導小組辦公室。
(二)加強資金和用地保障。一是加大對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運營的投入力度,積極爭取中央預算內資金和城鎮污水處理設施配套管網專項資金“以獎代補”的支持。二是積極推進污水處理設施建設運營的市場化運作。完善相關政策措施,引導企業和社會資金采用BOT、TOT等模式投資污水處理設施的建設運營。三是保障用地需求。臨江工業園管委會和有關鎮要優先保障污水處理及再生利用設施建設用地指標,在編制城鄉總體規劃時要確保建設污水處理設施的用地需求。
(三)強化督查和問責。縣將組織督查組,每個季度對臨江工業園管委會和有關鎮開展一次督查,對進展緩慢的,督促落實整改;對整改不力、工作成效差的,將按有關規定實行通報和問責。(紫金縣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