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大力推進東江沿岸污水處理設施建設,保護東江、萬綠湖等重要飲用水源水質,促進我市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標
到2015年,全市新建污水處理設施32座,新增污水處理能力20.025萬噸/日;新建配套污水收集管網396.31公里,其中現有污水處理廠配套管網123.46公里,新建污水處理廠配套管網272.85公里;改造升級污水處理能力1.5萬噸/日;新增污水再生利用規模4.5萬噸/日(詳見附件1)。全市城鎮生活污水處理率達到75%以上。
二、基本原則
(一)突出重點,分步實施。優先推進環境影響敏感、減排成效大、資金投入小的項目建設,重點在全市各中心鎮、工業園以及東江沿岸、新豐江水庫和楓樹壩水庫周邊鄉鎮建設污水處理設施,切實削減污染排放,保護水環境質量。
(二)管網優先,廠網并舉。優先完善現有污水處理設施的配套管網建設,提高污水處理廠運行負荷率;積極推進污水管網雨污分流;按照查漏補缺的原則,繼續推進污水處理設施建設。
三、工作任務
(一)完善市區管網建設,提高污水收集處理率。完成市區東埔河綜合整治、高埔小河水環境整治,東江教育園區污水處理及配套管網工程、新豐江市區河段截污工程、明珠開發區及周邊污水管網和東江東片區(勝利大橋以南)污水管網建設(詳見附件2)。提高市區污水收集處理率,減少入河污染物。
(二)排查市區雨污管網,糾正管網錯接現象。委托管網勘查機構對市區各單位、住宅小區和所有建成區污水管網及污水入網情況進行探測摸排,徹底摸清污水收集管網現狀及存在問題,為制定污水收集管網建設和改造實施方案提供依據。同時,由市住房城鄉規劃建設局牽頭對市區建成區進行污水管網專項整治,嚴格糾正混接、漏接、錯接的雨污管網;并會同市環境保護局加強在建項目驗收把關,防止出現新的管網錯接。按照“誰建設,誰負責”的原則,各有關建設單位應按要求時限,糾正錯接的管網。各縣可參照市的做法加強對轄區內管網管理。
(三)完善已有污水處理設施配套管網建設,提高污水處理率。優先完善已建污水處理設施配套管網,切實提高設施運行負荷,確!笆晃濉逼陂g已建成的污水處理設施2013年運行負荷不低于75%,2014年不低于85%,2015年不低于95%;繼續配套建設污水收集管網(詳見附件3)。
(四)加強新建污水處理廠和配套管網建設。按照廠網建設并舉的原則,扎實推進新建、擴建污水處理廠和配套管網,全市新(擴)建污水處理廠32座,新增污水處理能力20.025萬噸/日,配套新建污水處理管網272.85公里(詳見附件4)。
(五)加強運營管理,確保實現效益。一是對現有污水處理設施實施升級改造。2013年完成連平縣生活污水處理廠的提升改造,調整工藝,更新設施,切實削減污染排放。二是積極推廣污水再生利用。重點推進市區城南污水處理廠升級改造,按照《河源市城南生活污水處理廠深度處理及中水回用工程方案》的要求推進中水回用工作。三是強化監管,提高運行管理能力和水平。加快污水處理設施的中控系統和在線監控設施建設,完善監控網絡;定期開展比對監測,加強日常巡查,健全運營監管機制,確保設施正常運行和穩定達標排放。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市政府成立東江沿岸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工作領導小組(以下簡稱領導小組),統籌協調全市東江沿岸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工作,由副市長謝春森同志任組長,市長助理賴小衛同志任常務副組長,市政府副秘書長鐘偉敏同志任副組長,市財政局、市國土資源局、市環境保護局、市住房城鄉規劃建設局、市水務局、市農業局、市城管局、市高新區管委會、市代建局和各縣區政府的主要負責同志為成員。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市環境保護局,負責日常工作,由黃福平同志兼任辦公室主任。各縣區、市直有關單位要把東江沿岸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工作作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污染減排,保護東江水質的重要措施來抓,成立相應的機構,制訂具體的實施方案,細化分解任務,采取切實有效措施,確保按時完成建設任務。各縣區的實施方案要于2013年6月中旬前報市領導小組。
(二)加強資金和用地保障。一是各縣區要加大對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運營的投入力度,積極爭取中央預算內資金和城鎮污水處理設施配套管網專項資金“以獎代補”的支持。二是積極推進污水處理設施建設運營的市場化運作。完善相關政策措施,引導企業和社會資金采用BOT、TOT等模式投資污水處理設施的建設運營。三是保障用地需求。各縣區要優先保障污水處理及再生利用設施建設用地指標,在編制城鄉總體規劃時要確保建設污水處理設施的用地需求。
(三)強化督查和問責。市領導小組將成立3個督查組,每個季度對各縣區開展一次督查,對進展緩慢的,督促落實整改;對整改不力、工作成效較差的,將按有關規定實行通報和問責。(河源市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