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全面落實省、市有關環境綜合整治工作要求,進一步改善我縣城鄉環境整體面貌,提升城市功能品位,優化人居生態環境,經縣委、縣政府研究,決定在全縣范圍內開展以“治水、控廢、拆違、改造、綠化”為主要內容的城鄉環境綜合整治三年行動,努力為全縣人民打造“濱海、水鄉、生態、宜居”的生活和工作環境。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認真貫徹黨的十八大和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精神,以“改善人居環境、促進經濟轉型、嚴格監管執法”為主題,以創建國家衛生縣城、國家級生態縣和省級森林城市為載體,緊緊圍繞“治水、控廢、拆違、改造、綠化”五大內容,從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突出問題入手,大力實施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加快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全力優化城鄉環境,建立健全管理機制,真正實現水清天藍、路暢居宜、村潔鄉美,助推全縣經濟社會實現提速增效。
二、工作原則
1.嚴格執法,獎罰并舉。要以鐵的紀律、鐵的手腕推進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切實做到排查嚴、整改嚴、查處嚴,全面保持對“兩違”、河道、大氣等綜合整治執法的高壓態勢;要將城鄉環境綜合整治作為鍛煉干部作風的主戰場、檢驗干部作風的試金石,強化督查、嚴格考核、落實問責、完善獎懲,努力營造你追我趕的良好工作勢頭。
2.黨員帶頭,群眾參與。黨員干部要真正帶頭扎實干事,從最薄弱的地方入手、最關鍵的問題突破,敢于碰硬、敢于較真,以良好的工作作風影響和帶動全縣群眾共同推進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工作,形成“人人支持、個個參與、全民動員、成果共享”的社會意識和群眾基礎。
3.突出重點,標本兼治。要以解決影響群眾生活質量、制約城鄉建設發展的突出問題為重點,堅持專項治理與長效管理相結合,探索綜合整治標準化、常態化、規范化建設,努力以城鄉環境的大改造、大提升,倒逼經濟社會的大轉型、大發展。
三、工作步驟
(一)宣傳部署發動階段(2013年8月中旬-9月下旬)
研究制定實施方案,召開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動員大會,專題安排部署整治行動,明確目標任務,進行廣泛宣傳發動,進一步統一思想、提高認識,確保城鄉環境綜合整治行動起好步、開好頭。
(二)集中整治階段(2013年10月上旬-2015年底)
各責任主體要圍繞“治水、控廢、拆違、改造、綠化”五大內容,通過集中力量、加大投入,做到目標明、責任清、力量足、措施實,不折不扣的按時間、按要求、按標準完成綜合整治各項既定的目標任務,推進全縣城鄉環境綜合整治行動取得實效。
四、工作重點及目標任務
(一)“治水”
1.工作目標。
到2015年底,在上游來水穩定改善基礎上,實現劣Ⅴ類斷面個數比2012年減少30%以上,縣域Ⅳ類水為主體,穩步提高Ⅲ類水比重,交接斷面氨氮、總磷濃度比2012年分別下降15%、10%以上,確保在全省跨行政區域河流交接斷面水質考核中達合格以上等次。
2.主要措施。
(1)重拳整治高污染行業。對涉及水污染的行業和企業,重拳出擊、嚴格整治,尤其是重點整治“電鍍、印染、造紙、化工”四大行業,2013年度完成對52家重點監控企業的整治。到2014年,基本淘汰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節能減排要求的落后產品、技術和工藝設備,產業結構和區域布局得到明顯優化,區域水環境質量得到明顯改善。
牽頭單位:縣環保局、縣經信局
(2)大力推進截污納管。到2013年底,對在污水收集管網覆蓋范圍內的432家工業企業全部實現達標入網;完成污水二級管網建設33公里;完成縣污水處理廠前期調研;制定加快推進城鄉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方案,初步形成全縣城鄉污水三年全入網規劃文本。到2015年,完成全縣未入網工業企業整治;啟動建設縣污水處理廠;實現全縣集鎮污水收集管網全覆蓋,生活污水治理受益農戶比例達到60%以上。
牽頭單位:縣治水辦、縣環保局、縣住建局、縣水務集團
(3)排查封堵排污口。全面摸清排污口現狀,按照“誰排放、誰封堵”的原則,強化排放主體責任。嚴格屬地管理,落實行政區域負責制,由各鎮(街道)統籌抓好排污口封堵工作,2013年封堵縣級河道沿河企業排污口140個。環保、住建、農經等部門分別負責對工業污水、生活污水、農業面源污染排污口封堵的指導和監督。到2015年底,對全縣排摸發現的所有排污口全部完成封堵。
牽頭單位:縣治水辦、縣環保局、縣住建局、縣農經局
(4)全力治理以生豬養殖為重點農業面源污染。加快編制生豬養殖轉型升級(減量提質)規劃,完善規劃布局。提高生豬養殖門檻, 對散養戶落實“一戶一策”治理措施,對規模養殖場推行環評審批,到2015年,全縣生豬存欄控制在25萬頭以內。嚴厲打擊亂拋亂棄死豬行為,2014年上半年,完成病死動物集中無害化處理中心建設。開展水產養殖污染治理,減輕對河道水質影響。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開展氮、磷流失生態攔截工程試點等有效緩解農業面源污染。
牽頭單位:縣農經局
(5)切實加強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工作。科學制定千畝蕩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環境綜合整治實施方案,確定污染防治工程措施、非工程措施,到2013年底,完成千畝蕩飲用水源保護一期工程,加快實施千畝蕩應急備用水源工程,全力打造平原生態水庫;全面完成千畝蕩飲用水源一級保護區水產、畜禽養殖專項整治,完成千畝蕩飲用水源二級保護區內污染源調查并落實長效管理措施;完成千畝蕩規范化飲用水源地創建工作,全面落實飲用水水源突發環境污染事件應急預案,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監測體系。到2015年,影響水源地保護的點源及面源污染得到初步控制,飲用水水源氨氮、總氮、總磷、溶解氧等主要超標指標得到明顯改善。
牽頭單位:縣環保局、縣水務集團
(6)實施生態河道修復工程。結合全國中小河流治理重點縣建設,對重點河道進行綜合整治,使河道逐漸恢復基本功能,2013年完成河道綜合整治120公里。到2015年,力爭完成河道綜合整治500公里,并打造一批“水清、流暢、岸綠、景美”的縣、鎮及村示范河道,使城鄉河道“河流潔化、河岸綠化、沿線美化”水平明顯提升。
牽頭單位:縣水利局
(7)持續推進污染減排工作。從工程項目、結構項目、生活污水項目、農業項目等方面著手加強減排工作,到2013年底力爭完成我縣COD削減7%,氨氮削減5%指標。2014-2015年,嚴格控制重污染企業引進,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步伐,提高工業、生活污水入網達標率,力爭全面完成我縣COD和氨氮削減任務。
牽頭單位:縣環保局
(二)“控廢”
1.工作目標。
到2015年,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顆粒物、細顆粒物4項因子年均濃度分別下降11%、10%、10%、6%,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工業煙粉塵3項因子排放量分別下降14.2%、13%、10%,重點行業現役源揮發性有機物排放量下降18%。規劃建設污泥、固廢處置場所,污泥無害化處置率達到100%。
2.主要措施。
(1)嚴格控制工業廢氣。科學規劃和統籌協調工業園區總體布局,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強化工業廢氣治理。到2013年底,全面實現縣城禁燃區內不得新建、改建、擴建燃用高污染燃料設施,拆除現有高污染燃料設施;對廢氣污染物超標排放的企業必須在2014年6月底前完成治理,整治未到位的一律關停。加大對重點熱電企業和非電用煤企業用煤總量控制,通過工程減排、結構減排等措施,2013年底二氧化硫削減0.5%,氮氧化物削減4.5%,到2015年力爭完成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區域減排工作任務并確保區域內用煤平衡。全面推進熱電企業脫硫脫硝設施建設,到2015年全縣135兆瓦以上現役燃煤發電機組全部完成煙氣脫硝并投入運行,現役35噸/小時以上燃煤鍋爐煙氣脫硫率、脫硫設施投運率分別達到90%和95%以上。大力發展清潔能源,縣天然氣輸配工程2013年完成前期報批工作,2014年開工建設,2015年主干網基本建成,到2015年全縣清潔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達到15%左右。
牽頭單位:縣環保局、縣發改局
(2)積極發展綠色交通。加快新型環保公交車的更新和投運,2013年新增氣電混合、天然氣公交車67輛,建成城南加氣站,適時推進“油改氣”工作,2014年完成出租車“油改氣”工作,到2015年底,綠色清潔能源車輛占城市公交車輛總數的比例達到50%以上。積極推進公共自行車系統拓展延伸工程建設,2013年新增17個站點,2014年春節前再新增35個站點,新增1000輛公共自行車。強化車輛管理,2014年2月前建成機動車排氣檢測站,到2015年,全面完成黃標車淘汰任務。
牽頭單位:縣交通運輸局、縣公安局
(3)推進污泥、固廢規范化處置。2013年制定全縣工業企業污泥處置工作方案;2014年啟動實施;2015年全面實行規范化處置。2013年完成固廢處置場所項目可行性報告;2014年完成項目建設方案編制及準備工作;2015年開工建設。
牽頭單位:縣環保局
(三)“拆違”
1.工作目標。
2013年,禁養區內和“協議退養”的違建豬舍全部拆除到位,并按照“上不封頂”要求,不斷深化工作成效。到2015年,拆除違法建筑面積不少于125萬平方米,其中違建豬舍100萬平方米以上。
2.主要措施。
(1)重點推進違建豬舍拆除。2013年,全面完成禁養區違建豬舍拆除工作,加快推進14個生豬養殖業集中整治重點村(社區)、千畝蕩飲用水源保護區和基本農田內違建豬舍拆除。2014年,基本完成生豬養殖重點村(社區)、飲用水源保護區和基本農田違建豬舍拆除目標任務。到2015年,實現重點村(社區)生豬養殖量與環境承載力相協調。
牽頭單位:縣“三改一拆”辦
(2)扎實推進重點區域違法建筑拆除工作。2013年,重點拆除城鎮規劃區、農村一戶多宅、主要公路兩邊、主要河道兩邊和工業園區違法建筑。2014年,以影響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推進和被國土資源部門衛星遙感監測查到的違法建筑為重點,進一步向其他區域延伸;啟動“無違章村鎮”創建工作;2015年,全面開展“無違章村鎮”創建,違法建筑“控新”機制全面落實,重點區域范圍內基本無違法建筑。
牽頭單位:縣“三改一拆”辦、縣國土資源局
(3)深入開展集鎮亂搭亂建集中整治。2013年,基本消除集鎮亂搭亂建、越店占道經營現象;扎實開展南北湖核心景區違章農家樂拆除工作。2014年,集中整治工作進一步向集鎮周邊和新農村聚居點等區域延伸。到2015年,全縣所有集鎮和南北湖風景區范圍內基本無違法建筑。
牽頭單位:縣“三改一拆”辦、縣城管執法局
(4)黨員干部帶頭拆除違法建筑。2013年,黨員干部“零違建”報告查明的377名黨員存在的7.2萬平方米違法建筑全部拆除到位。四季度起,由縣紀檢監察部門對黨員“零違建”報告進行核查,并公布舉報方式,對群眾舉報屬實或有瞞報、少報行為的黨員干部依據有關規定嚴格查處。到年底,實現全縣所有黨員干部均無違法建筑。
牽頭單位:縣“三改一拆”辦、縣紀委(監察局)
(四)“改造”
1.工作目標。
到2015年,完成舊住宅區、舊廠區和城中村改造375萬平方米,其中每年城中村農房改造安排不少于500戶,老城區環境面貌全面改善;城區交通基礎設施不斷完善,“行車難、停車難”問題得到有效緩解。
2.主要措施。
(1)完善城市有機更新的規劃、機制和政策。2013年底前,完成楊家弄(東側區域)、北大街及海濱東路區塊、城北村區塊、私營小區區塊、陽光小區西側區塊、濱海旅游區塊、創新科技園區塊等有機更新地塊的項目研究和控規編制。制定出臺“城中村”改造安置的新政策,鼓勵和引導安置農戶選擇貨幣化安置模式,提高貨幣化安置的比例。完成楊家弄、北大街及海濱東路地塊城市設計。完成私營小區企業改造意愿和改造模式方式調查摸底,出臺私營小區更新改造的機制和政策,率先啟動個別地塊,為全面鋪開城市有機更新、特別是市場化改造方式積累經驗。完成海濱路、秦山路、城北路、朝陽路、棗園路、百尺路等主要道路沿街立面的改造、開發研究,形成一路(街)一品特色。加快對拆遷遺留戶的攻堅克難工作。到2015年,力爭完成2-3個區塊改造,主要道路沿街立面改造基本完成,老城區環境面貌得到全面改善。
牽頭單位:縣發改局、縣住建局、縣城投集團、武原街道
(2)推進舊住宅區、舊廠區和城中村改造。以“三改”促進提高優化土地利用,加快培育高端產業,發展現代服務業,完善城鎮功能,提升城鎮品位,2013年完成改造整治舊住宅區建筑面積108.2萬平方米,惠及居民4400戶;改造舊廠區建筑面積38.7萬平方米;改造城中村建筑面積28.1萬平方米,惠及居民911戶。到2015年,全縣完成舊住宅區改造建筑面積近200萬平方米,舊廠區改造建筑面積約120萬平方米,城中村改造建筑面積約55萬平方米。
牽頭單位:縣“三改一拆”辦
(3)扎實緩解“行車難、停車難”問題。加強城市交通綜合管理,2013年完成《海鹽縣城區交通組織規劃》編制。加快城市主次干道建設,2013年實施中興路(河濱路至棗園路)等9條道路建設工程,新建、改造道路10公里,到2015年,完成濱海大道等18條、20公里道路的新建、改造工程,力爭形成內聯外暢的道路主干路體系及“微循環”系統。加快城市交通擁堵點及交叉口的渠化改造,2013年,啟動實施中心城區6個道路交叉口渠化改造,完成2個,2014年底全面竣工。到2015年,確保高峰時段建成區主干道平均車速不低于30公里/每小時,高峰期交叉路口阻塞率控制在2%以內。推進縣城區停車設施改造建設,2013年,實施天寧小學南側、老食品廠地塊、翰林廣場等停車場建設,縣城區范圍新增公共停車位800個,到2015年,縣城區力爭新增5000個以上公共停車泊位,基本緩解停車困難。優化公交線網,2013年,實施港灣式改造,新建、改建50個候車亭(電子站牌),完成長安路-桑德蘭路公交首末站建設,新增9條公交線路,公交(含公共自行車)分擔率達16%。到2015年,公共交通、非機動車等綠色出行環境得到較大改善,公交分擔率達到20%以上。
牽頭單位:縣治堵辦
(五)“綠化”
1.工作目標。
2013年度,新增綠化面積1萬畝,重點完成白洋河二期濕地公園建設、莊柴湖濕地公園建設和秦山大道兩側綠化工程建設。到2015年,成功創建省級森林城市,新增綠化面積3萬畝,林木覆蓋率超過20%;國省道公路兩側宜林地段綠化率達到95%以上,平均單側綠化寬度達到15米以上;主要河道兩岸宜林地段綠化率達到95%以上。
2.主要措施。
(1)開展城市城鎮和村莊綠化。到2015年,完成城市城鎮和村莊綠化面積7000畝。其中2013年,實施縣城團結港-古蕩河-鹽北河、鹽嘉塘(縣城段)生態綠道,白洋河二期濕地公園、鹽平塘兩側、濱海大道景觀林生態片林,美麗鄉村重點村綠化改造提升等項目,完成綠化面積3850畝。
牽頭單位:縣住建局、縣農經局
(2)建設一帶三網綠化工程。加快推進沿海基干林帶和通道綠網、農田林網、河岸綠網建設,到2015年完成綠化面積12200畝。其中2013年,實施秦山大道、紹嘉百步互通、何家橋航道等項目,完成綠化面積2650畝。
牽頭單位:縣農經局、縣交通運輸局
(3)建設生態片林。充分利用預征土地、閑置土地、廢棄地等營造生態片林,到2015年,完成綠化面積10800畝。其中2013年,實施秦山、通元、開發區、于城(莊柴湖)等生態片林建設,綠化面積5500畝。
牽頭單位:縣綠委辦、縣住建局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領導,形成合力。各級、各部門(單位)要高度認識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工作的重要性、緊迫性,自覺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縣委、縣政府的決策部署上來。實行“一把手”負責制,各鎮(街道)主要負責人要親自抓、負總責,分管負責人要具體抓、抓落實,各有關部門要協同抓、合力抓,努力形成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強大合力,確保各項任務目標如期完成。
(二)領導領銜,分級落實。縣四套班子領導作為城鄉環境綜合整治行動的領銜領導,對各自領銜聯系的責任主體所負責實施的工作必須全面掌握基本情況,落實并督促責任主體按時實施完成各項具體任務、實施長效管理并做好協調幫助工作;各鎮(街道)、有關部門作為責任主體必須不折不扣的按照既定工作任務目標要求嚴格抓好工作的落實;責任部門要積極發揮領銜領導與責任主體之間的橋梁、紐帶作用,加強溝通協調、確保信息暢通,協助領銜領導切實做好對各責任主體的聯系督導工作。
(三)狠抓督查,嚴格考評。進一步完善科學評價機制,將工作推進落實情況與部門、個人績效考核相掛鉤,對于工作得力、措施到位的要予以表彰;對于工作推諉、行動遲緩,影響全縣整體工作進度的要堅決實行問責。由縣督考辦對責任主體工作落實情況進行督促檢查和考核問責,通報督查結果,提出整改要求,從而全面激發攻堅行動活力,積極營造你追我趕、競相趕超的良好工作勢頭。
(四)營造氛圍,全民參與。堅持把輿論宣傳貫穿三年行動的始終,大力開展“克難攻堅、助力趕超”主題宣傳活動,全方位、多角度、深層次宣傳報道破難攻堅中的好經驗、好做法、好典型,及時曝光反面典型案例,動員全縣上下共同支持、參與城鄉環境綜合整治行動,努力形成抓攻堅、促和諧、求發展的良好氛圍。(海鹽縣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