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規劃》以黨的十七大、十七屆五中全會和《國務院關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指導意見》(國發〔2011〕32號)、《國務院關于加強環境保護重點工作的意見》(國發〔2011〕35號)、中共河南省第九次黨代會、許昌市第六次黨代會、禹州市第十二次黨代會精神為指導,根據《許昌市環境保護“十二五”規劃》和《禹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結合禹州市環境保護實際編制,是我市“十二五”期間環境保護工作的宏觀性、綜合性和指導性規劃。
一、環境形勢
(一)“十一五”取得的成效
“十一五”期間,禹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環境保護工作,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努力探索新型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村現代化協調發展之路,以污染減排為重點,深入開展重點區域、流域和行業環境綜合整治,加快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和環保重點工程建設,強化工業污染深度治理,嚴格建設項目環境準入,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強化環保監督執法,加強環境監管能力建設,使COD、SO2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幅削減,區域環境質量逐步得到改善,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全民環境意識進一步提高,圓滿完成了河南省、許昌市下達的各項環保目標、任務。
全市環境質量不斷改善。“十一五”期間,省控斷面——潁河吳劉閘水質達標率連年符合省定目標,主要指標COD、氨氮一直穩定在30mg/L、1.5 mg/L之內。石梁河山貨橋出境斷面水質達到許昌市規定目標,主要指標COD、氨氮一直穩定在40 mg/L、4.0mg/L以內。2010年,禹州市主要控制斷面白沙水庫、橡膠壩、褚河大橋COD均值分別為:12.8 mg/L、13.1 mg/L、20.2mg/L,氨氮均值分別為:0.21mg/L 、0.22mg/L 、0.52mg/L,均在控制目標值以內。城區環境空氣質量逐年上升,2010年二級標準以上天數達到311天,較2005年增加26天。
污染減排目標圓滿完成。“十一五”期間,通過實施工程減排,建成了市污水凈化公司一期工程(3萬噸/日)、二期工程(禹州源衡水處理有限公司負責建設,5萬噸/日)和污水深度處理及中水回用工程(8萬噸/日),完善了污水管網,新建污水管網總長達72.5公里,日污水處理能力達到8萬噸;許昌禹龍發電有限公司3號、4號機組完成脫硫工程建設,脫硫能力達到90萬千瓦。加大了管理力度,實施管理減排:對火電、發制品、煤礦、化工、水泥等重點行業的11家重點排污企業進行了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初步建立了污染減排的統計、監測、考核三大體系。調整產業結構,實施結構減排:加大對產能過剩、“兩高一資”類企業的淘汰力度,開展了潁河地表水環境綜合整治,共取締“十五小”、新“五小”等違法企業13690余家,優化了區域產業布局和結構。通過實施以上減排措施,到2010年底,化學需氧量(COD)累計減排量達到2803.1噸,二氧化硫(SO2) 累計減排量達到29432.88噸,較好地完成了許昌市下達的“十一五”主要污染物總量控制目標。
環境綜合整治成效明顯。持續對全市重點流域、區域和行業突出環境問題進行綜合整治。重點對潁河流域、耐火材料、石料加工、鑄造、廢舊塑料加工業和禹州城區、國道、省道、高速公路兩側、風景名勝區及環境敏感區排煙設施進行了綜合整治。出臺并實施了《潁河橡膠壩飲用水源地環境綜合整治方案》,先后出動37860余人次對涉水企業排污現狀進行了深入調查和綜合整治,累計關閉潁河飲用水源保護區內排污口46個,取締河道兩側飯店11家,清理潁河主河道內的網箱養魚、河道養鴨等養殖戶230余戶,家禽約160000只。累計取締石灰土窯321家464座,鋁土煅燒土窯125座,耐火材料導焰窯177家362座,集中整治鑄造企業860家、石料加工企業238家、鈞陶瓷企業約670家,關閉了水泥立窯生產線15家24條,取締了全市416家廢舊塑料加工企業,拆除城區敏感區域燃煤鍋爐685臺(套)。通過開展環境綜合整治,有效解決了突出環境問題,改善了環境質量。
農村環保和生態創建工作穩步推進。積極落實“以獎促治”、“以獎代補”政策,加大農村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力度,采用“戶分類、村收集、鄉轉運、縣處理”的模式,向全市推廣農村垃圾無害化處理模式。編制實施了《禹州市2005-2010年農村沼氣建設發展規劃》,發展戶用沼氣6.7萬戶,建設了大中小型沼氣工程10處,新建生活污水凈化沼氣池200處,使農村畜禽養殖場糞便綜合利用率顯著提高。全面開展了生態創建工作,全市共創建省級生態鄉鎮4個和省級生態村11個。在全市26個鄉(鎮、辦)明確了一名副職分管環保工作,配備了一名環保專干,全市657個行政村全部配備了村級環保監督員,每月發放工作補貼50元(全年600元),基層環保網絡已初步建立。
環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開展了潁河飲用水源地環境綜合整治,堅持河道巡查制度,及時發現并解決存在的各種問題,確保了禹州市橡膠壩飲用水源地取水點水質達標率一直持續100%。通過加強輻射環境管理,完成了河南平禹煤電有限公司一礦、許昌龍崗發電有限公司等單位閑置、報廢放射源共計57枚的收儲工作,確保了輻射安全許可證持證率和廢舊放射源處置率均達到100%。
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工作圓滿完成。按照國務院、省政府的統一部署,禹州市自2007年至2009年組織開展了全市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工作。經過市政府的精心組織和各有關職能單位的密切配合,禹州市的污染源普查工作成效顯著,順利通過了各級政府組織的驗收。禹州市環保局被全國污染源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授予“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先進集體”榮譽稱號,禹州市統計局、市財政局、市畜牧局、潁川街道辦事處、文殊鎮人民政府、市農村能源環境保護管理站被授予“河南省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先進集體”榮譽稱號。
環保能力全面提升。監測能力:通過廣泛籌措資金,大力實施標準化建設,禹州市環境監測站達到了國家中部地區三級站標準,并于2008年2月通過了河南省環保廳組織的驗收,于2010年6月通過了河南省質量技術監督局組織的實驗室計量認證。目前,可開展的監測項目達到了4大類49項,環境監測能力得到了極大提升。監察能力:禹州市環境監察大隊標準化建設工作已達到《全國環境監察機構標準化建設標準》中部地區二級標準,并于2008年底通過河南省環境保護廳組織的驗收。監控能力:2010年,禹州市環境監控中心信息平臺(A類縣標準)順利建成并投入運行,現有污染源在線監測儀39臺(套),其中廢水在線監測儀33臺,廢氣在線監測儀6套。已建成白沙水庫、潁河褚河大橋2個水質自動監測站和城東新區、老城區、神垕鎮、無梁鎮4個空氣質量自動監測站,實現了對環境質量的實時監控。環境應急處置能力:制定了《禹州市環境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建立了城市環境應急領導小組和小分隊,完善了應急監測、設備管理等制度,實現了“12369”環境投訴熱線與城市應急指揮系統聯網,提高了城市環境應急突發事件應對能力。宣教能力:緊緊圍繞環保中心工作,聯合市電視臺、廣播電臺、《禹州通訊》等新聞媒體,多次組織開展了重大環保宣傳活動,在歷年的6·5世界環境日、禹州環保警示行、環境大接訪等宣傳活動中,有針對性地開展環保宣傳,極大地提高了企業法人和社會公眾的環境意識和環保法制觀念,市環保局多次榮獲“環保宣傳工作先進單位”榮譽稱號。廣泛開展“綠色系列”創建活動,創建許昌市級綠色學校25所、河南省綠色學校1所、許昌市綠色家庭15家、許昌市綠色企業、綠色社區各1家。高度重視新形勢下的網絡管理工作,成立了網絡宣傳管理工作領導小組,建成信息處理中心,配備了5名專業人員,先后開通了禹州環保網站(www.yzhuanbao.com)、禹州市環境保護局網站(www.hnyzhbj.cn),啟用了禹州市環保局公用信箱(yzhuanbao12369@yahoo.com.cn),正面強化輿論引導,及時應對突發網絡輿情,對外樹立良好形象。
(二)“十二五”面臨的機遇和存在的主要問題
當前,禹州市環境形勢呈現總體趨勢向好、局部有所改善、形勢依然嚴峻、壓力繼續加大的特點。隨著中部地區崛起戰略的實施和中原經濟區的建設,“十二五”時期,禹州市環境保護工作面臨的總體形勢是機遇大于壓力。
“十二五”時期,是禹州市在中原經濟區建設中當好排頭兵的關鍵時期,是實現科學發展、轉型發展、跨越發展的重要時期,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調整經濟結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同時也是實現環境保護歷史性轉變的重要戰略機遇期。黨中央、國務院、省委、省政府、許昌市委市政府、市委市政府明確提出科學發展主題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主線,把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重要著力點,要求加大環境保護力度、提高生態文明水平。國務院制定下發的《關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指導意見》和《國務院關于加強環境保護重點工作的意見》,為禹州市加強環境保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指明了方向。積極探索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的“三化”協調科學發展之路,是禹州市“十二五”時期發展的核心任務,環境保護已經上升為事關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戰略地位,環境保護事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當前,我市正處于經濟社會發展的轉型期、資源環境矛盾的爆發期、城鎮化的高速發展期,人均水平低、發展不平衡的基本市情沒有根本改變,環境保護存在以下主要問題:一是污染減排形勢不容樂觀。我市三次產業結構不盡合理,以能源、原材料工業為主的資源型產業比重較大,結構性污染問題突出,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加快,經濟總量、城鎮人口、能源消費持續增長,污染物新增量將剛性增加,污染減排不僅要消化掉新增量,還要完成當年的減排目標,減排任務十分艱巨。二是改善環境質量尚需作出更大努力。隨著“十二五”時期禹州市“三化”進程的加快,污染負荷的增加和削減能力之間依然存在較大差距,環境容量十分有限且局部已超出環境承載能力,要實現潁河吳劉閘和石梁河山貨橋出境斷面水質目標(按照新的21項因子考核)和環境空氣質量好于二級標準天數比例大于85%的目標,具有相當大的難度。三是環境風險防范能力亟需加強。“十二五”時期,我市經濟社會處于快速發展和轉型階段,重金屬、放射性物質、危險化學品和危險廢物等長期積累的環境風險問題將日益凸現,環境安全形勢更加嚴峻。四是農村環境保護基礎薄弱。農村環保基礎設施比較落后薄弱,養殖業、種植業所產生的大量廢棄物未能得到及時處置和有效利用,城市工業污染正在逐漸向農村地區轉移,農村環境中工業污染與生活污染交織,點源污染與面源污染共存,長期使用農藥導致的土壤污染得不到及時修復,對農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食品安全構成了直接威脅,農村面源污染防治任務十分艱巨。五是環境保護能力不能滿足環保工作需要。我市環境監管能力建設相對滯后,特別是環境應急管理隊伍建設不足,應急保障和應對能力較差,環境監察、環境監測機構尚達不到國家最新標準化建設的要求,重金屬、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等環境監測、環境監控能力薄弱,專業隊伍嚴重不足,難以支撐新形勢下環境管理的需要。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牢牢把握中原經濟區建設這一歷史機遇,緊緊圍繞科學發展主題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主線,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環境友好的發展理念,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以改善環境質量為目標,以深化污染減排為重點,以創新體制機制為動力,以加強能力建設為保障,保護生態環境,防范環境風險,提高生態文明水平,積極探索代價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續的環境保護新道路,推動禹州實現不以犧牲生態和環境為代價的“三化”協調科學發展。
(二)基本原則
推動轉變,科學發展。堅持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把環境容量和環境承載力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條件,以環境保護推動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促進經濟社會與資源環境協調發展。
民生為本,促進和諧。堅持以人為本、環保為民,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環境保護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著力解決影響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維護群眾環境權益,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重點突破,全面推進。堅持把污染減排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和破解環境資源“瓶頸”制約的突破口,強化污染防治、改善環境質量、防范環境風險、統籌城鄉環保、健全監管體系,創新政策機制,全面推進環境保護。
提升能力,加強監管。堅持以環境監管能力建設為基礎,全面提升環境保護監管水平。建立比較完善的環境監測與監督體系、環境應急體系、總量核查體系、科技支撐體系,以及高素質的環保人才隊伍,為環境保護提供能力支撐。
創新機制,系統管理。堅持改革創新,不斷探索環境保護的新體制、新機制、新政策、綜合運用法律、經濟、科技、行政等手段,多措并舉,系統管理,提高環境保護水平。
政府主導,全民參與。堅持政府主導,加強部門協調配合,明確企業主體責任,實施全民環境教育,建立和完善公眾參與機制,動員全社會參與環境保護。
(三)總體目標
到2015年,全市四項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達到許昌市下達的總量控制指標要求;全市環境質量不斷改善,地表水消除劣Ⅴ類水體,城市飲用水源地環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生態環境好于全省縣級市平均水平;重金屬和持久性有機污染物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危險化學品、危險廢物等污染防治成效明顯,核與輻射安全水平進一步提高,環境安全得到基本保障;城鎮環境基礎設施和運行水平得到有效提升,生態環境保護力度得到進一步加強,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取得明顯成效,環境監管能力得到全面提升。(禹州市環保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