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本市通過滾動實施五輪環保三年行動計劃,不斷加大環境保護和建設力度,環境基礎設施能力和環境治理水平大幅提高,環境綜合整治取得明顯成效,環境保護倒逼轉型效果逐步體現,城鄉環境面貌總體持續改善。當前,本市正處在建設“四個中心”的關鍵時期和創新驅動發展、經濟轉型升級的攻堅期,環境保護形勢依然十分嚴峻,環境質量與國家標準、市民期盼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定位仍存在較大差距。為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加快推進本市生態文明建設,加快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特制訂本計劃,即第六輪環保三年行動計劃。
一、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總體目標
。ㄒ唬┲笇枷
緊緊圍繞到2020年本市基本建成“四個中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總體目標,以“提升環境質量、促進轉型發展”為主線,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和需求導向,突出改革創新,加大大氣、水等重點領域治理力度,加強能源、產業結構布局優化調整等源頭防控,強化資源節約和循環利用,加快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加大環境監管執法力度,以環境保護促進轉型發展,以發展轉型推動環境質量改善。
(二)基本原則
1.堅持問題導向、民生優先,更加注重環境質量和環境安全。聚焦社會關注和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環境問題,強化大氣、水等重點領域污染治理,加快完善城市生態網絡格局,努力改善城鄉生態環境質量,保障城市安全。
2.堅持預防為主、監管從嚴,更加注重源頭防控和轉型發展。以強化源頭控制和深化污染治理為抓手,加快推進全過程污染防控體系建設,從嚴監管執法,倒逼產業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
3.堅持城鄉一體、建管并舉,更加注重環境公共服務均等化。繼續加大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推動環境基礎設施和環境公共服務向郊區農村延伸,加強基層環境監管能力建設,完善長效管理機制,加快實現城鄉環境公共服務均等化。
4.堅持全民參與、合力推進,更加注重全社會協同共管共治。以深化生態文明改革為契機,進一步完善環境保護的責任體系、考核追究機制,落實多部門齊抓共管,推動全社會共同參與,加強區域協作和聯防聯控,強化環保工作合力。
5.堅持政府引導、多元投入,更加注重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加快構建“政府為主、市場運作、企業參與”的多元化投入機制,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創新環保投融資機制,積極推動PPP模式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加快環境治理機制轉變完善。
。ㄈ┛傮w目標
到2017年,本市環境保護工作繼續走在全國前列,全面完成國家和本市環境保護各項規劃計劃明確的目標任務,生態環境質量進一步改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初步建成,為2020年基本建成“四個中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奠定良好環境基礎。
——城市環境質量加快改善。重污染天氣大幅減少,空氣質量明顯改善,細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比2013年下降20%左右;飲用水水源地水質實現達標,污染相對嚴重水體大幅減少,重要水功能區主要水質達標率(扣除上游來水)達到60%。
——生態安全格局初步建立。生態紅線體系全面實施,城市生態廊道系統初步形成,生態結構不斷優化,自然生態更加和諧,城市環境更加優美,森林覆蓋率力爭達到15.5%,中心城區綠化覆蓋率進一步提高。
——環境治理水平持續提升。全市城鎮污水處理率達到90%以上,污泥得到安全有效處置;燃煤電廠大氣污染物排放濃度基本達到燃氣機組排放限值;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危險廢物、醫療廢物得到全面安全處置。
——資源環境效率不斷提高。全市煤炭消費總量實現負增長,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進一步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大幅削減,農藥化肥施用強度下降10%,循環經濟發展有所突破,資源回收和利用水平進一步提高。
二、水環境保護
全面貫徹國家水污染防治要求,制定落實上海市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全力保障飲用水安全和改善水環境質量。
。ㄒ唬┤姹U巷嬘盟窗踩
1.完成飲用水水源地基本建設。完成黃浦江上游太浦河金澤水源湖工程、連通管工程(含閔奉原水支線)和青浦、金山、松江原水支線工程,建成陳行水源地嘉定原水支線工程,完成崇明鎮級水廠關停退出,全市全面實現供水集約化。
2.加大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力度。配合水源湖工程,調整黃浦江上游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和準水源保護區,開展長江口準水源保護區研究。加強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的監管力度,完成松浦大橋一級保護區內與供水設施和水源保護無關的建設項目清拆和圍欄建設,完成二級保護區內的污染源納管或風險企業關閉。強化船舶流動污染源監管,研究推進太浦河上海段;反敖。
。ǘ┻M一步完善水環境基礎設施建設
1.提升污水處理設施水平。加快推進全市城鎮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和新建、擴建工程,新建污水處理廠、黃浦江上游準水源保護區和排杭州灣現有污水處理廠全面執行《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GB189182002)的一級A標準,其他執行一級B及以上標準。中心城區完成石洞口、竹園、白龍港、吳淞、曲陽等5座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工程,啟動泰和、新虹橋污水處理廠新建工程。郊區完成松江東部、松江西部、嘉定北區、安亭、奉賢西部等5座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和擴建工程,完成新浜、大眾、奉賢東部、臨港、新江、興塔、城橋等7座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工程,基本完成嘉定南翔污水處理廠新建工程。
2.加快污水處理廠污泥和臭氣改造。完成竹園、石洞口、松江、奉賢、崇明陳家鎮和城橋等污泥無害化處理工程,污泥得到全面有效處置。結合城鎮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進一步強化污水處理設施廢氣治理,規范污泥處理和運輸,減少臭氣擾民。
3.深入推進全市截污納管工作。結合郊區新城、大型居住社區和重點地區開發,同步配套建設污水管網,中心城區繼續完善污水收集管網,2015年底前全面完成建成區未納管污染源截污納管,完成虹橋機場地區截污納管工程。加快推進城郊結合部、“城中村”、“195”等其他城鎮化地區截污納管,到2017年全市城鎮污水處理率達到90%以上。
。ㄈ┘哟蟪鞘兴廴驹粗卫砹Χ
1.加快市政泵站旱流截污改造。完成新江灣城、龍水南路、景東、徐浦大橋、曹安線、泗塘、廣中路、水電路、北虹南路、交通南路等10座以上市政雨水泵站旱流截污工程,加快推進其他泵站改造,進一步減少泵站放江量。試點開展市政泵站按污染源管理工作,制定優化運行調度規范,探索發放排污許可證,到2017年,市政泵站全部納入污染源管理體系。
2.加強城市面源污染治理。研究制定新建或改造地塊地表徑流系數控制要求,積極推廣可滲透鋪裝和生態屋頂等技術,推進“道路雨水花園”等雨水生態處理處置技術試點推廣,有效降低地表徑流,削減城市面源污染。
(四)強化河道生態修復和水系管理
1.加大河道綜合整治力度。以郊區和城郊結合部、新城周邊、骨干道路周邊、郊野公園區域等為重點,聚焦市民反映強烈和污染相對嚴重的河道,三年累計實施200公里以上河道綜合整治工程。加大鎮村級河道整治力度,因地制宜推廣河道生態治理。
2.完善河道長效管理。按照河道保潔和設施養護“兩個全覆蓋”的要求,推進河道管理范圍陸域、水域設施養護一體化,全面提高河道設施養護作業水平,鞏固提升全市河道水環境面貌。按照引清調水和水質監測“兩個常態化”的要求,加大水利控制片水資源調度力度,加強重點河道水質監測,確保引清調水安全。
(五)加強近岸海域污染防治
加強長江口、杭州灣入海污染物排放管理,推進黃浦江入海污染物總量控制試點,強化近岸海域污染防治與生態保護。
三、大氣環境保護
全面落實清潔空氣行動計劃要求,圍繞能源、產業、交通、建設等重點領域,進一步強化防控措施,加大治理力度,加快改善環境空氣質量。
。ㄒ唬┥罨济何廴究刂
1.完成鍋爐、窯爐清潔能源替代。全面落實本市煤炭消費總量控制方案。到2015年,完成中小燃煤鍋爐(窯爐)清潔能源替代,基本取消經營性小茶爐、小爐灶等分散燃煤(或其他高污染燃料)設施;到2017年,完成55臺集中供熱、熱電聯產大型燃煤鍋爐的清潔能源替代或調整關停,全面取消分散燃煤設施。
2.提升燃煤、燃氣設施污染治理水平。全面實施大氣污染物特別排放限值和鍋爐、窯爐地方排放標準,完成高橋石化、長興島第二電廠、申能星火、萬安水泥等煙氣脫硝改造項目,完成奉賢燃機4臺機組低氮燃燒改造,完成寶鋼股份燒結機大氣污染物協同減排工程改造。按照燃煤發電機組大氣污染物排放濃度基本達到燃氣輪機組排放限值的要求,實施漕涇電廠1#機組等12臺現役燃煤機組的升級改造,同步解決“石膏雨”問題。新建燃氣發電機組采用低氮燃燒工藝或同步建設脫硝設施,現有機組實施低氮燃燒改造。
。ǘ┘訌姽I源揮發性有機物治理
1.深化重點企業揮發性有機物(VOCs)綜合治理。上海石化、高橋石化、上海化工區、華誼集團、金山二工區等重點化工企業全面推行揮發性有機物泄漏檢測與修復(LDAR),落實開停工維檢修期間的VOCs控制措施。在此基礎上,實施VOCs綜合治理。寶鋼集團實施VOCs綜合治理。
2.推進主要行業揮發性有機物排放治理。有機化工原料制造、合成材料、化學藥品原藥制造、初級形態的塑料及合成樹脂制造、合成橡膠制造、合成纖維單(聚合體)制造等6個行業重點企業按照規程實施LDAR和開停工維檢修期間的VOCs控制措施。推進汽車涂裝、船舶涂裝、涂料生產、印刷等行業VOCs廢氣達標排放治理。到2017年,完成150家重點排放企業VOCs治理,全市VOCs排放量得到有效削減。
。ㄈ┘訌娏鲃釉次廴痉乐
1.著力優化交通結構。堅持公交優先戰略,建設便利、快捷、舒適的公共交通系統。到2015年,軌道交通運營線路總長達到600公里左右,中心城公共交通出行比重達到50%以上,全市達到36%以上;到2017年,全市公共交通出行比重進一步上升。
2.大力推廣新能源汽車。鼓勵購買和使用新能源汽車,到2015年累計推廣1.3萬輛,2017年進一步推廣。在公交、環衛、出租車等行業和政府機關,率先推廣使用清潔能源和新能源汽車,新增或更新的公交車中新能源和清潔燃料車的比例達到60%以上。實施集裝箱運輸車隊清潔能源試點,推廣應用LNG集裝箱運輸車輛1000輛以上。加快充電樁、加氣站等配套設施建設,2015年底前累計建成6000個充電樁。
3.實施更嚴格的新車排放標準和油品標準。實施柴油車和重型汽油車新車國Ⅴ標準,低速貨車執行與輕型載貨車相同的節能與排放標準,同步配套供應相應標準的油品。加強油品質量監督檢查,嚴厲打擊非法生產、銷售不合格油品的行為。
4.加快推進老舊車輛淘汰。2015年4月1日起,在G1501上海繞城高速范圍內實施黃標車限行,在S20外環高速范圍內全天禁止國Ⅰ標準汽油車通行。研究出臺促進老舊車輛淘汰的工作方案,在2015年全面淘汰黃標車的基礎上,加大老舊車輛淘汰力度,三年累計淘汰黃標車和老舊車輛30萬輛。
5.加強在用車檢測和監管。強化機動車環保年檢,增加黃標車和10年以上老舊車輛檢測頻次。加快推進簡易工況法檢測體系建設,2015年底前基本建成簡易工況法檢測站點體系,營運性車輛全部實施簡易工況法檢測。啟動出租車尾氣凈化裝置定期更換工作。落實強制報廢制度,本市牌照機動車連續3個檢驗周期未取得機動車檢驗合格標志的,實施強制注銷和報廢。加強長三角區域在用車公安、交通、環保信息共享,實施在用車異地協同監管。
6.加快綠色港口建設。積極推動船舶使用“岸電”,完成吳淞國際郵輪碼頭、洋山冠東集裝箱碼頭等岸基供電試點,推進本市內河碼頭岸基供電標準化建設。推進港口作業船舶統一使用低硫油,加快黃浦江、蘇州河游船新能源試點。在具備條件的碼頭全面推進港口輪胎式集裝箱龍門吊等裝卸設備“油改電”、“油改氣”工作。港口推廣LNG內集卡400輛。
7.強化船舶和非道路移動機械大氣污染控制。加強船舶大氣污染防治和區域聯動,繼續推進內河船型標準化工作,淘汰高污染老舊船舶,推進船齡在15年-30年之間的貨船和船齡在10年-25年之間的客船提前報廢更新。開展非道路移動機械及其污染情況的基礎調查,建立分類登記管理制度,研究啟動高污染非道路移動機械污染治理和淘汰更新工作。規范船舶和非道路移動機械油品管理,加強油品質量監督檢查。
。ㄋ模┥罨瘬P塵污染防治
1.大力推進裝配式建筑。加大裝配式建筑推廣力度,2015年,各區縣在本區域供地面積總量中落實的裝配式建筑面積比例不少于50%;2016年,外環以內符合條件的新建民用建筑原則上全部采用裝配式建筑;2017年起,外環線以外在50%的基礎上逐年增加裝配式建筑。
2.推進綠色工地和揚塵污染控制區創建。加強建設工地揚塵污染監管,符合建設管理部門要求的建筑工地和大型市政工地推進安裝揚塵污染在線監控系統,強化建筑和市政工地防塵控塵措施的落實保障機制,加強文明施工管理,到2017年全市建筑工地文明施工達標率達到98%以上。繼續加強拆房工地揚塵污染控制,到2017年,全市拆房工地須按照要求采取降塵措施。繼續推進揚塵污染控制區的創建和復驗工作。
3.強化碼頭堆場和商品混凝土攪拌站整治。推進碼頭、堆場和商品混凝土攪拌站的料倉與傳送裝置密閉化改造和場地整治。開展建筑建材行業的揚塵污染治理,到2017年,全部落實降塵措施。制定并實施內港、外港散貨(煤炭、灰渣、砂石料)碼頭堆場的揚塵污染整治方案。到2017年,外港散貨堆場全部落實降塵措施,內港散貨堆場和其他砂石料堆場降塵措施落實率達到80%以上。
4.加強道路揚塵污染控制。制訂本市建筑垃圾和工程渣土消納設施專項規劃。推進渣土運輸車輛密閉防漏改造,依法嚴懲違法違規企業,有效遏制渣土運輸滴漏、灑落現象。繼續提高道路保潔率和保潔質量。到2017年,中心城區道路沖洗率達78%以上,郊區達到48%以上。
5.加強工業揚塵污染控制。深化電力、鋼鐵、水泥行業散裝原燃料及廢料堆場的整治和改造,強化規范運行。2017年底前,大型煤堆、料堆全面實施封閉儲存、建設防風抑制墻、噴灑抑塵劑等措施,工業企業內部散料堆場實施揚塵污染綜合整治,寶鋼集團完成散裝原料及廢料堆場封閉化儲存改造,申能、華能集團開展電廠煤堆場安裝密閉料倉試點,推進煤堆場全封閉儲存改造。取締石材加工企業露天敞開式作業。
。ㄎ澹┩七M社會生活源整治
1.深化油氣回收治理。2017年底前,完成原油和成品油碼頭油氣回收。建立長效管理機制,繼續完善油氣回收系統的管理和維護。
2.推進汽修和干洗行業整治。規范汽車維修行業管理,強化噴涂、干燥作業規范和執法監管,禁止露天噴涂和露天干燥。開展干洗行業設備改造、淘汰工作,完成無溶劑回收裝置的開啟式干洗機更新改造。
3.深化餐飲油煙氣治理。加強餐飲油煙氣污染控制管理,推進油煙排放在線監控措施安裝使用,開展餐飲油煙氣高效治理技術試點和推廣,強化治理設施運行監管。到2017年,城市化地區大中型餐飲服務場所全部安裝高效油煙凈化裝置。
四、土壤(地下水)污染防治
以加強農業土壤保護和工業場地監管為重點,強化土壤環境監測和風險評估,加快構建資源整合、權責明確、信息共享的土壤環境管理體系,推進污染土壤修復治理試點。
(一)加強農田土壤環境保護管理
1.建立農田土壤保護評價體系。以“菜籃子”基地等重要農產品產地為重點,開展耕地環境網格化監測和風險評估。
2.加強農林業生產的監管控制。建立肥料、農藥、飼料使用檔案制度和相應的監管和責任機制,做到科學施用肥料,合理使用農藥,嚴格執行畜禽養殖飼料添加劑有關標準。強化綠地土壤監管、檢測和改良。
。ǘ⿵娀I用地環境保護
1.開展工業企業場地環境調查評估。開展化工石化、醫藥制造、橡膠塑料制品、紡織印染、金屬表面處理、金屬冶煉及壓延、非金屬礦物制品、皮革鞣制、金屬鑄鍛加工、危險化學品生產儲存及使用、農藥生產、危險廢物收集利用及處置等12類工業企業場地,以及加油站、生活垃圾收集處置設施、污水處理廠等遺留場地環境專項調查。建立污染場地基礎數據庫和環境管理信息系統,實現污染場地的跟蹤管理、動態更新和信息共享。
2.有序推進工業場地土壤污染預防和治理。落實工業用地全生命周期管理,建立工業用地土壤(地下水)預防和監測評估機制。以化工石化等12類行業遺留場地為重點,有序開展土壤污染預防與修復工作,重點推進南大地區、桃浦工業區土壤污染治理修復試點。
五、固體廢物污染防治
以“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為重點,加快推進垃圾分類收集減量和資源綜合利用,提升危險廢物安全處置能力,推進一般工業固廢綜合利用。
(一)加快生活垃圾無害化、減量化進程
繼續完善“全程分類體系”,擴大垃圾分類收集、運輸、處理的實施區域,不斷提高垃圾分類處理的資源利用效率和標準化、規范化管理水平。制定和完善垃圾分類收運和處理的標準與規范,探索規范化分散處理技術并研究配套政策。建成天馬、奉賢、嘉定、崇明等生活垃圾末端處置綜合利用設施并投入運行,推進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二期建設,完成閔吳生活垃圾轉運碼頭集裝化改造、閘北環衛基地、長興島中轉站等建設項目,完成上海市城市固體廢棄物處理系統二期工程郊區堆場整治閔行、寶山顧村項目。到2017年,全市生活垃圾分類減量工作覆蓋500萬戶,進入末端生活垃圾處理量控制在0.62公斤/日/人,生活垃圾處理能力新增5000噸/日以上。
。ǘ┩晟乒I固廢綜合利用與處置體系
進一步深化工業固體廢物資源化利用,研究工業固廢處理處置管理辦法,推進寶鋼、石化工業固廢源頭減量化,啟動老港工業固廢填埋場二期工程。
。ㄈ┩晟莆kU廢物安全收運處置體系建設
加快推進危險廢物重點處置設施建設,完成崇明危險廢物焚燒處置系統和危險廢物專區填埋庫建設,推進上;^升達廢料能源再生利用、上海石化危廢焚燒爐、寶鋼鋼渣返生產加工等項目,建設青浦工業區危險廢物區域收集平臺,研究長興島廢舊油、廢油漆桶收集體系和無害化處置方案。積極探索社會源危險廢物處置管理新模式,構建汽修行業廢鉛酸蓄電池回收體系,開展張江生物醫學園區實驗室廢棄物收集示范。啟動醫療廢物第四條無害化處置設施建設,完善中小醫療機構醫療廢物收運機制,確保醫療廢物全部安全無害化處置。
六、產業轉型和工業污染防治
按照強化源頭控制、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的要求,加強產業節能環保準入,著力推進工業污染防治和結構調整,深化工業園區環境設施建設和清潔生產改造。
。ㄒ唬┩晟飘a業準入管理體系
按照本市發展定位和更高的節能環保要求,制定實施嚴于國家要求的產業準入標準和名錄,結合土地集約化利用和環評、能評管理,落實產業環境準入的協同管理。禁止新建鋼鐵、建材、焦化、有色等行業的高污染項目,嚴格控制石化、化工等項目,嚴格控制勞動密集型一般制造業新增產能項目。加強常態管理和監督檢查,堅決停建或依法取締產能嚴重過剩行業違規建設項目,全面清理整頓違反環評制度和“三同時”制度的建設項目。進一步加大建設項目主要污染物總量控制力度,嚴格實施火電、鋼鐵、石化、水泥、有色、化工等行業大氣污染物特別排放限值。
。ǘ┘涌飚a業轉型升級
1.推進重點行業企業結構調整。推進本市部分行業生產工藝、裝備、產品指導目錄中涉及的化工、鋼鐵、建材、紡織、輕工等12個行業的淘汰類企業(生產線)淘汰。強化結構調整的針對性和操作性,加快不符合本市能耗、環保、安全等硬約束標準及低效用地工業企業的調整,三年累計完成2000項左右。
2.推動重點區域布局調整和環境整治。加快重點區域調整轉型和環境整治,繼續推進高化、桃浦、南大、吳淞等重點區域調整轉型,繼續推進金山衛化工集中區環境綜合整治,啟動青東農場等地區的環境綜合整治。結合“198”區域土地整治和郊野公園建設等年度安排,加快推進村鎮污染小企業成片清拆整治,三年完成20平方公里減量化目標。結合“195”區域轉型提升和“104”產業區塊調整升級,分類推進區域污染企業調整。
(三)持續推進清潔生產和治理改造
1.繼續推進重點行業清潔生產審核。以“聚焦行業、突出重點”為主線,編制并實施《上海市重點行業清潔生產推行方案》,積極推進鋼鐵、水泥、化工、石化、有色金屬冶煉等五大重點行業開展清潔生產審核,繼續推進其他重點企業清潔生產審核工作。
2.重點推進清潔生產技術改造。發布《上海市大氣污染防治重點行業清潔生產技術導向目錄》,針對節能減排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采用先進適用的技術、工藝和裝備,實施清潔生產技術改造。研究加大清潔生產技術改造的財政支持力度。到2017年,完成五大行業重點企業清潔生產技術改造,造紙、印染等水污染重點行業按照國家水污染防治相關要求,加快推進清潔化改造。
3.持續推進重點企業污染治理。到2015年,上海石化完成煉油部2#、3#、4#硫磺液硫脫氣系統改造、煉油部2#常減壓減頂分水罐V104尾氣治理、烯烴部2#烯烴地下含油污水、化學污水管線改造項目;到2016年,上海石化完成儲運部瀝青罐區重污油罐、儲罐油氣回收和儲運部化工碼頭1、2、3#泊位裝船油氣回收項目。
。ㄋ模┩晟茍@區環境管理體系和基礎設施建設
完善工業園區廢水收集治理設施,嚴格實施雨污分流,實現初期雨水收集處理。鼓勵有條件的工業區實施集中供熱,建設綠化隔離帶、環境質量監控系統、應急響應系統,以及工業固體廢物收集、處置體系。全面完成“8+2”重點產業園區特征污染因子監控網建設。完善工業區環境管理體制機制,全面完成“104”規劃產業區塊規劃環評。推進全部國家級和30%市級工業園區開展循環化改造。
七、農業與農村環境保護
以美麗鄉村建設和現代化綠色農業發展為抓手,加快轉變農業生產方式,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和環境公共服務均等化。
。ㄒ唬┩七M養殖污染綜合治理
貫徹落實《畜禽規模養殖污染防治條例》,結合本市農業發展總體規劃,編制實施本市畜禽規模養殖布局規劃,削減養殖量,優化養殖布局。實施規;笄輬鑫廴緶p排治理,繼續推進生態還田、沼氣工程,實施規;笄蒺B殖場雨污分流、干糞收集處理、尿污水發酵處理等污染治理和資源化利用工程。加強不規范畜禽養殖場整治,按照減量提質的原則,對布局不合理、防疫不達標、環保不配套的不規范中小畜禽養殖場(戶),加大整治淘汰力度。啟動畜禽養殖業排污許可證制度試點工作。到2017年,完成30家以上規;笄蒺B殖場污染減排治理,推進2000余家不規范中小畜禽養殖場(戶)關停調整。
(二)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
1.實施化肥農藥減施工程。按照“源頭防控、過程攔截、末端處理”的原則,推進化肥農藥減施、節水節肥等種植業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工作,三年累計推廣有機肥70萬噸、推廣緩釋肥7.5萬畝次、推廣測土配方施肥150萬畝次和水肥一體化技術12萬畝次。繼續加強農作物病蟲害預測預報體系建設,推廣新型植保機械,推動農作物病蟲害統防統治和示范點建設,三年新增5個萬畝大中型高效植保機械應用綜合示范點,推廣應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900萬畝次,推廣綠色防控技術50萬畝次。
2.建立農業主要污染物流失監測基地。在青浦、奉賢、浦東等區6個定點小區開展化肥農藥流失定位監測,開展規;笄蒺B殖場糞污監測,為科學治理提供有力的數據支撐。
。ㄈ┩七M生態循環農業
1.建設農業廢棄物回收處置體系。建立蔬菜廢棄物回收資源化利用示范點,結合蔬菜標準園藝場建設,完成20個蔬菜基地的農業廢棄物資源利用設備配套。加強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處置,研究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模式和支持政策,在部分試點區縣建立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轉運和處置體系。
2.建設生態循環農業示范點。結合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創建,建立5個生態農業示范點,示范推廣種養結合、平衡施肥、農作物病蟲綠色防控、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等農業面源污染控制治理技術。
3.推進農作物秸稈全面禁燒與綜合利用。推進種植業結構優化調整,綠肥種植面積170萬畝次以上,實施冬季深耕曬垡50萬畝次以上,從源頭上減少秸稈總量。以稻麥等主要農作物為重點,三年累計實施秸稈機械化還田550萬畝次。推進秸稈多元化綜合利用,在穩定運行5個秸稈綜合利用示范點基礎上,新增1個示范點。到2017年,主要糧食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2%。
4.加強漁業生態保護。在長江、杭州灣、黃浦江、淀山湖等水域繼續開展水體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動。
(四)大力推進美麗鄉村建設
以農村村莊改造為重要載體,加快推進美麗鄉村建設。聚焦規劃保留的農村居民點,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村容環境整治、公共服務設施配套完善,協同推進村莊改造和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切實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優化農村人居環境,三年累計完成300個村莊,受益農戶10萬戶以上。
八、生態環境保護
以構建良好的城市生態格局、提升生態服務功能為目標,建立完善生態紅線制度,加快落實基本生態網絡建設規劃,推動林綠一體化建設和自然生態保護,繼續推進崇明生態島建設。
。ㄒ唬┙⑴c完善生態紅線制度
按照“應保盡保、總量拓展”的要求,科學合理劃定生態紅線,出臺生態紅線管理辦法,落實分類分級管控,實施生態紅線考核制度,研究完善與生態紅線制度相匹配的生態補償機制。
(二)持續推進綠地林地建設
1.積極推進外環專項和郊野公園建設。繼續推進寶山、普陀、嘉定、閔行、浦東新區等外環生態專項建設工程,三年實施307公頃。推進松江、青西、嘉北、長興島、閔行浦江、金山廊下等6座郊野公園一期建設,力爭2017年底基本建成開放。
2.積極推進綠地林地建設。推進閘北彭越浦、閘北浙北、長寧中新涇、長寧臨空1號、浦東張家浜、浦東周康航等結構性綠地建設。加快推進寶山慈溝、楊樹溝和浦東川楊河、普陀中央公園、崇明寶島路等綠化工程。結合土地整治和美麗鄉村建設,以鐵路、骨干公路、河道兩側、工業區周邊和“198”區域復墾土地為重點,加大生態廊道、農田林網等建設力度,三年累計推進郊區林地建設7萬畝以上。
3.積極推進立體綠化和林蔭道、綠道建設。以虹橋商務區、世博會地區、前灘地區、大型保障型住房基地等為重點,結合低碳社區、綠色建筑建設,加快推動屋頂綠化和垂直綠化,三年累計建設各類立體綠化90公頃以上。深入研究林蔭道建設標準和景觀特色,三年累計建設林蔭道30條以上。完成全市生態綠道規劃編制工作,建成環城綠帶綠道等示范工程。
。ㄈ┘訌娮匀簧鷳B保護
推進野生動植物保護,完成24平方公里東灘互花米草生態控制與鳥類棲息地優化工程,嘉定區瀏島野生動物重要棲息地建設和崇明縣明珠湖公園獐極小種群恢復項目。
。ㄋ模├^續推進崇明生態島建設
堅持“鞏固基礎、提升功能、關注民生、優化環境”,加快實施《崇明生態島建設綱要2010-2020年》。加強水源保護,全面完成縣、鎮級水源地歸并,實施供水集約化。完善城橋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等一批污水污泥處理、生活垃圾綜合處置和危險廢物安全處置設施,加快提升治污水平。強化污染綜合整治,全面推進大氣污染防治,進一步加強河道整治、產業結構調整、美麗鄉村建設、畜禽養殖綜合治理或退出、農藥化肥減量。強化生態環境保護,大力推進綠地林地建設,積極發展生態農業和生態旅游。
九、循環經濟與環保產業
以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為導向,推進廢棄物源頭減量,健全再生資源回收體系,提升資源化利用水平和能力。以推進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為抓手,健全市場機制,積極發展環保產業。
(一)提升廢棄物資源回收利用水平
構建多層次的再生資源回收體系。探索再生資源回收與生活垃圾清運體系的“兩網協同”,以及“阿拉環保卡”與“綠色賬戶卡”的“兩卡合一”,有條件區域推進再生資源回收設施與市容環衛設施的規劃與建設銜接。加快培育再生資源回收主體企業,拓展多元化回收渠道。到2017年,力爭回收體系涵蓋廢金屬、廢塑料、廢紙、廢橡膠、廢玻璃、廢棉織物、廢電器電子產品和節能燈等易污染環境產品八大類,實現電子廢棄物回收網絡全覆蓋,廢金屬、廢塑料、廢紙等回收率達到90%以上。
推進實施再生資源回收示范工程。實施“阿拉環?ā焙汀盎厥杖藛T管理卡”示范工程,加快浦東、長寧、靜安等區試點并逐步推廣至全市范圍。推進綠色回收進機關、進商場、進社區、進學校、進園區等“五進”工程。落實配套機制,研究“積分制”等經濟杠桿促進規范交投。加強再生資源回收從業人員的規范管理,搭建再生資源回收公共服務平臺。
。ǘ┐罅ν七M循環經濟
推動循環經濟產業示范。加快推進上海燕龍基“城市礦產”示范基地、建材資源綜合利用示范基地、汽車零部件再制造試點、臨港地區國家再制造產業示范基地等項目建設。推進國家循環經濟教育示范基地建設,建成集對外教育、參觀、展示等功能為一體的教育示范基地。建成浦東、閔行的餐廚垃圾資源化利用及無害化處理項目,推進廢棄塑料再生與循環化利用、脫硫石膏粉刷保溫砂漿、建筑廢棄混凝土綜合回收利用等項目。支持鼓勵技術先進、環保達標、資源回收率高的資源利用企業發展,提升本市各類資源綜合利用水平和能力。
。ㄈ┥罨l展環保產業
1.積極推進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出臺實施《上海市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管理辦法(試行)》,加快推進除塵脫硫脫硝、市政污水廠、有機廢氣治理、電鍍廢水處理、餐飲油煙整治、揚塵污染控制、污染源在線監測等七個領域試點,積極探索多種方式的第三方治理模式。拓展綠色信貸平臺,完善扶持政策,營造促進第三方治理市場發展的良好環境。強化行業規范化管理,促進行業自律和誠信體系建設,組建第三方環境治理產業聯盟。強化誠信體系建設,構建產業征信平臺。到2017年,基本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誠信規范的第三方治理市場機制,初步形成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環境污染治理設施建設、運營、咨詢、監理、評估等的產業集群。
2.積極扶持環保產業發展。結合本市增值稅改革試點,落實環保服務企業納入改革試點范圍。修訂節能產品和環境標志產品政府采購清單,加大政府采購力度。研究出臺合同環境服務項目扶持辦法,鼓勵信用擔保機構加大對節能環保企業的支持力度,完善環保產業投融資體系。鼓勵環保行業創新發展,推進垃圾焚燒爐排及其自控系統總裝基地、生物質泵送設備及液壓抓斗制造等產業項目,逐步推動環境監測服務規范化、市場化。
十、保障機制
(一)深化機制體制改革
按照“條塊結合,以塊為主、社會參與”的原則,進一步完善市、區縣兩級環境保護和建設協調推進機制,強化專項工作組組長單位牽頭制、責任單位負責制,完善市民參與決策和監督機制,加快形成政府、企業、市民合力推進的全社會環境保護體系。研究制定生態文明建設評價指標體系,完善環境保護績效考核辦法。完善以排污許可和信息化為核心的污染源監管制度,研究將總氮、總磷、重金屬等納入總量控制體系,2017年全面完成各級重點污染源排污許可證及污水處理廠排污許可證核發。繼續完善長三角區域環境協作機制,以大氣、水等為重點,強化聯防聯控。
(二)加強法規標準建設
大力推進環境法制建設,按照法定程序啟動《上海市環境保護條例》修訂和土壤環境保護相關地方立法工作,研究制定工業固廢環境管理辦法。進一步完善地方環境標準體系,出臺行業性揮發性有機物、飲食業油煙、機動車排氣遙測、涉一類污染物廢水排放等地方標準,研究制定上海市在用內河船舶尾氣排放地方標準,加快形成地方性土壤環境保護標準體系;配合VOCs核算、LDAR技術推廣、工業VOCs污染防治、建筑工地揚塵在線監測、碼頭堆場和商品混凝土攪拌站揚塵污染控制、綠色施工等工作,制定發布相關的技術規范。
。ㄈ┘訌姯h境執法監管
全面落實新《環境保護法》等法律、法規,加強基層環境監管執法。結合落實基層社會治理和城市管理綜合執法體制機制改革,推動環境執法力量向基層、向郊區和城鄉結合部傾斜,強化環保專業執法和城市管理綜合執法的聯動,構建環境監管的網格化管理體系。進一步強化市、區縣執法聯動和環保、水務、交通、海事、公安、質監等多部門聯合執法,做好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圍繞“198”等重點區域清拆整治和鍋爐窯爐冒黑煙、揮發性有機物排放、建筑揚塵、河道黑臭等重點領域污染治理,加大對環境違法的懲治力度,強化典型案例曝光和媒體監督,倒逼產業結構調整和發展轉型。
(四)提升環保能力建設
以資源整合、水平提升為目標,繼續加強環境監測、應急和信息化能力建設。完善全市環境監測網絡布局,基本形成功能完備的大氣環境監測網絡,加強全市和重點區域大氣污染應急監測和應急響應能力,完成長三角區域空氣質量預測預報系統建設;構建多部門共建共享的上海市地表水環境預警監測與評估體系,以黃浦江上游以及長江口水源地、省界斷面和區縣斷面為重點,完善自動監測站點布設,實現水質、水文數據實時共享;整合完善土壤(地下水)環境監測網絡;建成覆蓋全市各類功能區的聲環境自動監測網絡;完善輻射應急及在線監測網絡,構建核與輻射應急監測調度平臺,提升輻射預警監測和應急能力;完善重點污染源在線監測設施的建設和運行維護機制,加強信息共享和數據應用,污染源在線監測體系基本覆蓋國家、市、區縣三級重點監管企業。以信息化為統領,加快整合環境質量和污染源管理信息,強化對環境監管的智能化支持。
。ㄎ澹┘訌娬咧С直U
完善環境價格機制,逐步提高排污收費標準,研究VOCs排污費征收方案,完善中小醫療機構醫廢收運模式和費制。建立有利于落實污染防治責任和促進污染治理產業發展的投融資政策,研究土壤修復資金投入機制,推進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強化對污染治理和資源綜合利用的政策支持,研究制定工業VOCs總量減排治理試點、碼頭“岸電”試點、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廢舊物資收運處理、低價值再生資源回收、小型電子廢棄物回收等激勵政策,完善清潔生產審核補貼、產業結構調整資金扶持、生態建設和生態補償等政策機制。
。┘哟罂萍贾瘟Χ
以推進大氣、水、土壤等污染防治為重點,加強環境科技支撐力度。推進主要大氣污染物排放核算、臭氧和PM2.5的污染成因與控制對策、重污染天氣預報應急、飲用水源地突發污染事故應急響應決策、泵站放江污染控制、輻射環境航測和無人機應急應用、電磁輻射污染源在線監測等一批前瞻性和應用性重點項目的研究。繼續推進環境保護部復合型大氣污染研究重點實驗室和城市土壤污染防治工程技術中心建設。強化區域和流域環境科技協作。
(七)推進社會公共參與
加強環境宣傳教育,培育壯大環保志愿者隊伍,大力倡導以節約、綠色和低碳為主題的生產生活方式和消費習慣,營造全社會珍惜環境、參與環保的良好氛圍。擴大環境質量、污染源管理等環境信息的公開范圍和公開渠道,按月公開環境違法信息。落實重點企業環境信息強制公開制度,繼續推進綠色供應鏈試點示范。積極探索環境保護社會治理新機制,加強重大決策和建設項目的公眾參與,完善有獎舉報制度,擴大環境領域社規民約實施范圍。鼓勵區縣、鄉鎮、園區推進生態創建,加強生態文明的示范引領。(上海市人民政府辦公廳)
上海市2015年-2017年環境保護和建設三年行動計劃
發布時間:2015-4-17 17:36:18 中國污水處理工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