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布日:2023.08.22
申請日:2023.04.28
分類號:C02F9/00(2023.01)I;C02F103/10(2006.01)N;C02F1/00(2023.01)N;C02F1/76(2023.01)N;C02F1/52(2023.01)N;C02F1/44(2023.01)N
摘要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煤礦井下用礦井水處理系統,包括污水倉、凈水倉、沉淀池、污泥倉、加藥裝置、污泥處理單元、過濾單元;過濾單元包括筒身、筒蓋和過濾組件;筒身的內部橫向分隔為集污腔、過濾腔和凈水腔;過濾組件包括過濾網罩、曝氣管、濾料;在本發明中,通過上下設置的多層過濾單元配合滲透組件,對污水進行多級過濾處理,使污水中的絮凝物、顆粒和膠體過濾更徹底,過濾效果好;凈水從過濾網罩的豎直方向及側面方向同時對濾料進行沖洗,近一步提升了反沖洗清潔的效果;通過曝氣管向濾料處輸送氣體,攪動濾料顆粒,使相鄰的濾料顆粒之間的間隙增大,使濾料顆粒間的污染物清理更徹底。
權利要求書
1.一種煤礦井下用礦井水處理系統,其特征在于,包括污水倉、凈水倉、沉淀池、污泥倉、加藥裝置、污泥處理單元、過濾單元(12);污水倉、沉淀池、過濾單元(12)和凈水倉通過管道順次連通,加藥裝置與污水倉和沉淀池之間的管道連通,污泥處理單元通過管道分別與過濾單元(12)、污水倉和污泥倉連通,所述過濾單元(12)包括筒身(1)、筒蓋(6)和過濾組件;筒蓋(6)通過螺栓連接于筒身(1)的頂部;筒身(1)上設置有環形的導流腔(11);導流腔(11)內設置有環形導氣管(14),環形導氣管(14)與筒身(1)固定連接;筒身(1)的內部橫向分隔為集污腔(13)、過濾腔(10)和凈水腔(8);凈水腔(8)置于過濾腔(10)的上方,集污腔(13)置于過濾腔(10)的下方;過濾組件設置在過濾腔(10)內;筒蓋(6)上設置有與凈水腔(8)連通的凈水管(5);筒身(1)上設置有與集污腔(13)連通的進氣管(4)、污水管(3)和污泥管(2);進氣管(4)與環形導氣管(14)連通;污泥管(2)設置在筒身(1)的底端,污水管(3)設置在筒身(1)的側面;過濾組件自上而下層疊設置有多組;所述過濾組件包括過濾網罩(15)、曝氣管(16)、濾料;過濾網罩(15)的外壁與筒身(1)的內壁緊密貼合;過濾網罩(15)上設置有第一氣孔(21)、第一導流孔(20),筒身(1)上設置有與第一氣孔(21)相適配的第二氣孔(25)、與第一導流孔(20)適配的第二導流孔(18),第二氣孔(25)與環形導氣管(14)連通,第一導流孔(20)通過第二導流孔(18)與導流腔(11)連通;曝氣管(16)水平設置在過濾網罩(15)內;曝氣管(16)的一端穿過第一氣孔(21)并與第二氣孔(25)連通;曝氣管(16)上密布有多個出氣孔(27);濾料填充于過濾網罩(15)內,且多組過濾組件內的濾料的顆粒直徑自下而上逐漸減小;最頂部的過濾網罩(15)上部設置有滲透組件(9);滲透組件(9)包括圓環和滲透膜;滲透膜設置在圓環內并與圓環的內壁固定連接;圓環的外壁與筒身(1)的內壁緊密貼合,筒蓋(6)的底端抵接圓環的上端;筒身(1)上設置有第三導流孔(22),第三導流孔(22)位于所述滲透組件(9)的上方,并且第三導流孔(22)連通導流腔(11)和凈水腔(8);第三導流孔(22)內設置有第一單向閥;凈水管(5)與凈水倉連通,進氣管(4)上連接有氣泵,污水管(3)與沉淀池連通,污泥管(2)與污泥處理單元連通。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煤礦井下用礦井水處理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筒蓋(6)的內部固定設置有二氧化氯發生器(7)。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煤礦井下用礦井水處理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凈水管(5)、進氣管(4)、污水管(3)和污泥管(2)上分別設置有電磁閥。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煤礦井下用礦井水處理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過濾網罩(15)為圓柱形,頂部設置有開口;所述曝氣管(16)配置有多個;多個所述曝氣管(16)以過濾網罩(15)的軸線為中心呈圓周陣列分布;所述出氣孔(27)設置在曝氣管(16)的下方。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煤礦井下用礦井水處理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過濾組件還包括定位座(17);所述定位座(17)包括立柱(29)和罩殼;罩殼的底部設置為敞開口,上部設置有多個圓形通孔(28),側面設置有多個卡槽(30),所述曝氣管(16)靠近所述過濾網罩(15)的軸線的一端卡接在卡槽(30)內;立柱(29)設置在罩殼的下方,且立柱(29)的頂端與罩殼固定連接;立柱(29)的底部設置有插孔,過濾網罩(15)上設置有與插孔相適配的插桿(26)。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煤礦井下用礦井水處理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導流腔(11)的內部設置有與所述第二導流孔(18)相對應的弧形導流板(19);弧形導流板(19)的底部延伸至第二導流孔(18)的下方并與所述筒身(1)固定連接;弧形導流板(19)的凹面側朝向第二導流孔(18)設置。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煤礦井下用礦井水處理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筒身(1)的內部一體設置有環形臺階(24);最底部的所述過濾組件的過濾網罩(15)抵接在環形臺階(24)的上部。
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煤礦井下用礦井水處理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筒蓋(6)的底部一體設置有第一法蘭盤,所述筒身(1)的頂部一體設置有第二法蘭盤,第一法蘭盤和第二法蘭盤通過螺栓連接;第一法蘭盤和第二法蘭盤之間設置有環形密封圈。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一種煤礦井下用礦井水處理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筒蓋(6)的底部一體設置有環形套筒(23);所述筒蓋(6)固定在所述筒身(1)上時,環形套筒(23)插入至所述凈水腔(8)內;環形套筒(23)的外壁與筒身(1)的內壁緊密貼合;環形套筒(23)的底部抵接在所述圓環的頂部;環形套筒(23)上設置有與所述第三導流孔(22)相對應的第四導流孔。
發明內容
針對上述存在的技術不足,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煤礦井下用礦井水處理系統,提高處理系統中的過濾單元的反沖洗效果,延長濾料更換的周期,使過濾單元保持高質的處理效果。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煤礦井下用礦井水處理系統,包括污水倉、凈水倉、沉淀池、污泥倉、加藥裝置、污泥處理單元、過濾單元;污水倉、沉淀池、過濾單元和凈水倉通過管道順次連通,加藥裝置與污水倉和沉淀池之間的管道連通,污泥處理單元通過管道分別與過濾單元、污水倉和污泥倉連通,所述過濾單元包括筒身、筒蓋和過濾組件;筒蓋通過螺栓連接于筒身的頂部;筒身上設置有環形的導流腔;導流腔內設置有環形導氣管,環形導氣管與筒身固定連接;筒身的內部橫向分隔為集污腔、過濾腔和凈水腔;凈水腔置于過濾腔的上方,集污腔置于過濾腔的下方;過濾組件設置在過濾腔內;筒蓋上設置有與凈水腔連通的凈水管;筒身上設置有與集污腔連通的進氣管、污水管和污泥管;進氣管與環形導氣管連通;污泥管設置在筒身的底端,污水管設置在筒身的側面;過濾組件自上而下層疊設置有多組;所述過濾組件包括過濾網罩、曝氣管、濾料;過濾網罩的外壁與筒身的內壁緊密貼合;過濾網罩上設置有第一氣孔、第一導流孔,筒身上設置有與第一氣孔相適配的第二氣孔、與第一導流孔適配的第二導流孔,第二氣孔與環形導氣管連通,第一導流孔通過第二導流孔與導流腔連通;曝氣管水平設置在過濾網罩內;曝氣管的一端穿過第一氣孔并與第二氣孔連通;曝氣管上密布有多個出氣孔;濾料填充于過濾網罩內,且多組過濾組件內的濾料的顆粒直徑自下而上逐漸減;最頂部的過濾網罩上部設置有滲透組件;滲透組件包括圓環和滲透膜;滲透膜設置在圓環內并與圓環的內壁固定連接;圓環的外壁與筒身的內壁緊密貼合,筒蓋的底端抵接圓環的上端;筒身上設置有第三導流孔,第三導流孔位于所述滲透組件的上方,并且第三導流孔連通導流腔和凈水腔;第三導流孔內設置有第一單向閥;凈水管與凈水倉連通,進氣管上連接有氣泵,污水管與沉淀池連通,污泥管與污泥處理單元連通。
優選地,所述筒蓋的內部固定設置有二氧化氯發生器。
優選地,所述凈水管、進氣管、污水管和污泥管上分別設置有電磁閥。
優選地,所述過濾網罩為圓柱形,頂部設置有開口;所述曝氣管配置有多個;多個所述曝氣管以過濾網罩的軸線為中心呈圓周陣列分布;所述出氣孔設置在曝氣管的下方。
優選地,所述過濾組件還包括定位座;所述定位座包括立柱和罩殼;罩殼的底部設置為敞開口,上部設置有多個圓形通孔,側面設置有多個卡槽,所述曝氣管靠近所述過濾網罩的軸線的一端卡接在卡槽內;立柱設置在罩殼的下方,且立柱的頂端與罩殼固定連接;立柱的底部設置有插孔,過濾網罩上設置有與插孔相適配的插桿。
優選地,所述導流腔的內部設置有與所述第二導流孔相對應的弧形導流板;弧形導流板的底部延伸至第二導流孔的下方并與所述筒身固定連接;弧形導流板的凹面側朝向第二導流孔設置。
優選地,所述筒身的內部一體設置有環形臺階;最底部的所述過濾組件的過濾網罩抵接在環形臺階的上部。
優選地,所述筒蓋的底部一體設置有第一法蘭盤,所述筒身的頂部一體設置有第二法蘭盤,第一法蘭盤和第二法蘭盤通過螺栓連接;第一法蘭盤和第二法蘭盤之間設置有環形密封圈。
優選地,所述筒蓋的底部一體設置有環形套筒;所述筒蓋固定在所述筒身上時,環形套筒插入至所述凈水腔內;環形套筒的外壁與筒身的內壁緊密貼合;環形套筒的底部抵接在所述圓環的頂部;環形套筒上設置有與所述第三導流孔相對應的第四導流孔。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1、在本發明中,通過上下設置的多層過濾組件配合滲透組件,對污水進行多級過濾處理,使污水中的絮凝物、顆粒和膠體過濾更徹底,過濾效果好。
2、在本發明中,凈水從過濾網罩的豎直方向及側面方向同時對濾料進行沖洗,近一步提升了反沖洗清潔的效果。
3、在本發明中,通過曝氣管向濾料處輸送氣體,攪動濾料顆粒,使相鄰的濾料顆粒之間的間隙增大,使濾料顆粒間的污染物清理更徹底。
(發明人:王檔良;李劍峰;劉錁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