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乱人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_精品黄网站_性福利视频_嫩草91_黄色av中文

您現在的位置: 中國污水處理工程網 >> 行業資料 >> 正文

焦作市農村環境保護“十二五”規劃

發布時間:2013-4-19 9:43:30  中國污水處理工程網

一、序言

    “十一五”以來,我市高度重視農村環境保護工作,以改善農村環境面貌、加強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為重點,全面實施農村環境污染綜合整治,切實解決危害群眾身體健康、影響農村可持續發展的突出環境問題,農村環境保護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

    但隨著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村生產開發強度的加大和人口的增加,農村環境形勢依然嚴峻,畜禽養殖污染、農村面源污染以及工業企業和城市污染向農村轉移等問題依然突出,制約了農村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為全面建設中原經濟區經濟轉型示范市,進一步提高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水平,加強農村面源污染防治,優化農村能源結構,改善農村生態環境質量,全面增強農村可持續發展能力,根據《河南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焦作市建設中原經濟區經濟轉型示范市總體方案的通知》(豫政〔2012〕14號)和《河南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強農村環境保護工作的意見》(豫政〔2010〕64號)有關要求,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規劃。

    二、農村環境狀況

    (一)農村社會經濟狀況

    截至2010年底,全市農村面積3647平方公里,共有1826個行政村,農村人口達到249.7萬人,占全市總人口的69.2%。2010年,全市農林牧漁業增加值103.27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7512元。

    (二)農村飲用水源地環境狀況

    鄉鎮集中式飲用水源地狀況: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是指鄉鎮及村莊供水人口達到1000人以上的水源地。截至2010年底,我市供水人口達到1000人以上的村莊采用集中式飲用水源供水的達到667個,農村飲水安全人數普及率達60%,集中式供水工程受益人數126.7萬人,占總人口的50.7%,其中,飲用地下水的人數為122.4萬人,飲用地表水的人數為4.3萬人。

    環境管理狀況:我市農村集中式飲用水源多設置在村民居住區的中部,打井開采地下水,采用定時供水的方式,飲用水源地多被居民區所包圍,除少數村莊井位設置單獨院落外,大都無明顯隔離措施。全市農村集中式飲用水源地均未劃分保護區,飲用水的環境管理意識較為淡薄,管理機構不健全。水源地環境監控狀況較為松散,環境安全預警體系不健全。

    水質狀況:我市農村飲用水部分區域不能達標,造成了飲水安全問題,截至2010年底,共有104萬人的飲水安全受到威脅。飲用水污染物超標類型分為高氟水、苦咸水和污染水,其中高氟水分布于溫縣、武陟縣、修武縣的部分區域;苦咸水分布在太行山沿線。

    (三)農產品產地土壤污染狀況

    我市農產品產地土壤類型多樣,土壤以潮土、褐土、沙土、粘土為主,土壤環境質量總體較好。

    (四)農村污染源排放狀況

    工業污染狀況:我市農村地區的工業污染源主要以機械制造、建材、輕工等行業為主,企業規模小、種類多、布局分散、技術落后、附加值低。2010年,我市農村地區工礦企業污水排放總量為16458.9萬噸/年,達標排放量為11951.9萬噸/年,達標率為72.6%,COD排放量為18245.3噸/年,NH3—N排放量為4099.1噸/年,工業固廢堆存量為50.03萬噸。

    生活污水狀況:我市共有農村人口249.7萬人,按人均污水排放量為80升/天計算,人均COD排放量為16.4克/天,人均氨氮排放量為4.0克/天,我市農村地區生活污水排放量為7294萬噸/年,COD排放量為14953噸/年,氨氮排放量3630噸/年。目前農村污水收集設施及污水處理工程配套不健全,生活污水大都未經處理,直接排入河流、溝渠或無組織下滲。

    生活垃圾狀況:我市農村人均生活垃圾產生量為0.5千克/天,全市農村地區生活垃圾產生量為45.57萬噸/年,主要采取直接堆存的方式處理,部分采取簡易填埋方式處理,對地表水體、地下水、大氣環境、土壤環境造成污染。

    畜禽養殖污染狀況:2010年,全市生豬年出欄139.57萬頭,奶牛存欄5.94萬頭,肉牛存欄14.26萬頭,蛋雞存欄1408.82萬只,肉雞出欄2957.11萬只,共有規;B殖場552家,養殖小區54個。2010年,畜禽養殖污染物排放總量為COD28177.44噸,氨氮851.34噸,總氮4484.3噸。大部分規;B殖場廢水、糞便主要采用制沼氣、沼氣發電及制作有機肥等綜合利用措施,均能做到妥善處置。同時,我市畜禽養殖存在一些問題:畜禽養殖場分布面廣,布局不合理,污染點源多、養殖戶缺乏環保意識,污染物排放達標率低,規模化以下小型養殖場存在較為嚴重的畜禽糞便圍村現象。

    水產養殖污染物排放狀況:我市水產養殖均在池塘內進行,2010年養殖面積為5788畝,污染物排放量較小。

    農業污染狀況:截至2010年底,糧食種植面積402.52萬畝,其中小麥種植面積209.10萬畝,棉花種植面積6.09萬畝,油料種植面積28.95萬畝,蔬菜種植面積63.75萬畝。每年農田化肥使用強度為(折純量)574公斤/公頃、施農藥量27.1公斤/公頃,化肥、農藥用量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我市秸稈主要為玉米秸稈、小麥秸稈、水稻秸稈,產生量為1793萬噸/年,主要采用青貯、還田、生產食用菌及作為造紙原料外售等綜合利用途徑,資源化利用率85%。

    (五)自然保護區狀況

    目前,我市有太行山國家級獼猴自然保護區和黃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其中太行山國家級獼猴自然保護區分布在轄區北部山區,總面積254平方公里,屬森林生態型自然保護區。黃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分布在轄區孟州市部分黃河灘區,總面積75平方公里,主要以保護灘區濕地豐富的生物物種資源為主。

    (六)生態創建狀況

    截至2010年底,孟州市、修武縣已被國家環境保護部命名為國家級生態示范區,沁陽市、修武縣正在積極創建國家級生態示范區。全市已創建2個國家級生態鄉鎮、6個省級生態鄉鎮。全市已創建81個省級生態村、104個市級生態村,其中,沁陽市萬北村和武陟縣西滑封村被命名為國家級生態村。

    (七)農村環境管理狀況

    目前,我市已建成鄉鎮(辦事處)環保機構101個,其中,沁陽市13個,孟州市11個,溫縣11個,博愛縣10個,武陟縣15個,修武縣8個,解放區9個,山陽區9個,中站區8個,馬村區7個。我市鄉鎮(辦事處)環保機構已初步建立,人員配備基本到位,為基層環保工作有序開展奠定了基礎。同時,我市鄉鎮(辦事處)環保工作仍存在一些問題:各縣(市)區環保所(辦)機構設置不統一,與鄉鎮(辦事處)溝通協調不夠;部分環保所(辦)工作職責、制度、程序不完善;部分環保所(辦)辦公條件較差,辦公設施配置不足。

    三、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圍繞中原經濟區經濟轉型示范市建設,加大農村環境污染治理力度,繼續開展農村環境污染綜合整治,全面推進農村生產生活方式轉變,倡導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清潔水源、清潔家園、清潔田園”,不斷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和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探索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的“三化”協調科學發展的路子,全面建設中原經濟區經濟轉型示范市,為我市建設更具活力新型城市、奮力走在中原經濟區前列提供有力的環境保障。

    (二)基本原則

    統籌規劃,突出重點。加強規劃引導,有序推進,分步實施,重點抓好農村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和飲用水水質安全保障、農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農村工業污染防治、規;笄蒺B殖污染防治、重點地區的土壤污染治理和農村自然生態保護等工作。

    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結合各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自然生態環境條件和環境綜合整治需要,有針對性地采取農村環境保護對策和措施。

    創新機制,多元投入。創新農村環境管理政策和機制,打破條塊分割制約,優化整合各類資金,加大農村環境保護“以獎促治”資金投入,建立多元化融資機制。

    政府主導,全民參與。充分發揮各級政府主導作用,全面落實各級政府保護農村環境的責任,維護農民環境權益,加強農民環境教育,建立和完善公眾參與機制,鼓勵和引導農民及社會力量參與、支持農村環境保護工作。

    (三)規劃目標

    1.總體目標

    “十二五”期間,通過生態創建、農村污染綜合整治和重點工程項目的實施,改變農村人居環境臟、亂、差狀況,使農村居民生活環境質量穩步提高,農村地區工業企業污染防治取得顯著成效,初步解決農村飲用水安全問題,畜禽養殖業污染得到有效治理,努力實現生活垃圾村收集、鄉鎮轉運、縣(市)處理,進一步完善農村環境監管體系,農民生活與生產環境得到顯著改善。

    2.具體指標

    根據《全國農村環境污染防治規劃綱要(2007—2020)》中有關環境指標、生態創建有關指標等要求,制訂了焦作市農村環境保護“十二五”規劃具體指標(見附件1)。

    四、規劃任務

    以村莊為基本治理單元實施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鼓勵連片村莊統一整治,優先治理群眾反映強烈、環境問題突出的村莊。到2015年,環境問題突出的村鎮基本得到治理,環境監管能力明顯加強,農民群眾環保意識明顯增強。

    (一)農村飲用水水源地污染防治

    1.對全市農村飲用水源地全面開展環境狀況調查,摸清污染現狀。

    2.根據《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分技術規范》(HJ/T338—2007)對全市農村飲用水水源地劃分保護區,嚴格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中有關要求,開展水源地污染防治工程,重點為鄉鎮政府所在地村莊和供水人口1000人以上村莊,保護飲用水水源。

    3.制訂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應急預案,強化水污染事故預防和應急機制建設。

    4.開展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環境整治,堅決依法取締保護區內排污口,清理保護區內固體廢物等污染隱患。

    5.加強水質監測和評價,開展飲用水源監測,及時掌握飲用水水源水質狀況,為科學治理和防治水源地污染提供依據。

    (二)農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防治

    1.合理規劃,建設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場和填埋場。逐步實現“村收集、鄉鎮轉運、縣(市)處理”的垃圾處理模式,每個行政村建設垃圾分類場,每個縣(市)建設1—2個生活垃圾填埋場,農村生活垃圾定點存放清運率達到30%以上。建立健全與垃圾處理模式相配套的垃圾收集、轉運、處理設施,建立嚴格規范的管理機制,加大農村垃圾分類工作力度。未能納入集中處理模式的鄉村生活垃圾建設垃圾分類場,采取分類收集,有機類垃圾就地利用,渣土類垃圾就地填坑、墊地處理。

    2.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收集處理系統建設。有條件的鄉鎮和規模較大的村莊應建設污水處理設施,城鎮周邊村鎮的生活污水應納入城鎮污水收集管網,對居住比較分散、經濟條件較差的村莊因地制宜選擇地埋式污水處理系統、生物塘、化糞池等適當的生活污水處理方式,生活污水處理率達到20%以上。

    3.加快農村改廁步伐,改善農村能源結構。農村集中新建住房、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中小學校、旅游景點及人群集中的公共場所要建造無害化衛生公廁。按照國家農村戶廁衛生標準,把農村節水改廁同農村污染治理、廢棄物資源化利用以及發展清潔能源結合起來,大力發展農村戶用沼氣,綜合利用畜禽養殖糞便、農作物秸稈,充分利用生物質能,逐步改善農村能源結構。

    4.城市、縣城周邊農村以及鄉鎮(辦事處)政府所在村莊推廣采用液化石油氣、沼氣、煤制氣等作為能源,減少生活用煤量,減少污染物的排放,改善農村大氣環境質量。

    (三)農村工業污染防治

    1.優化農村工業發展布局與產業結構。結合村鎮體系規劃,調整優化農村產業布局,引導農村地區符合產業聚集區產業定位的工業企業向產業集聚區集中,構建循環經濟鏈條,提高資源利用率,加快中小城鎮污水處理廠等基礎設施建設,實現污染物集中治理。淘汰污染嚴重的落后生產能力、工藝和設備。

    2.嚴格環境準入。嚴格執行國家產業政策和環保標準,落實環境影響評價和“三同時”制度,提高有機、無公害產品基地等區域工業企業的環境準入條件,堅決防止淘汰落后產能向農村轉移,杜絕“十五小”和“新五小”企業在農村死灰復燃。嚴格控制“兩高一資”(高耗能、高污染、資源性)和產能過剩項目在農村地區建設。

    3.加強工業污染源防治。對未能達標排放的企業實施限期治理,對污染物排放量超出總量指標的企業實施深度治理。

    4.實行清潔生產。引導、鼓勵農村工業企業實行清潔生產、發展循環經濟,對合理開發和利用本地自然資源、工藝技術先進、市場前景較好、污染物排放量少的企業給予扶持。

    (四)畜禽養殖污染防治

    1.結合焦作市畜禽養殖業發展規劃和已劃定的禁養區,科學劃定畜禽養殖限養區和可養區,改變人畜混居現象,改善農民生活環境。

    2.按照資源化、無害化、減量化和綜合利用的原則,通過發展沼氣、生產有機肥和無害化糞便還田等措施,重點治理規模化畜禽養殖污染,實現養殖廢棄物的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規;笄蒺B殖場糞便綜合利用率達到85%以上。

    3.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必須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和“三同時”制度,對不能達標排放的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實行限期治理,規;笄蒺B殖場、養殖小區必須按照有關規定申領排污許可證。

    (五)農村土壤污染防治

    1.結合《焦作市重金屬污染綜合防治“十二五”規劃》,力爭到2015年通過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全面掌握全市范圍內的土壤污染現狀、污染范圍、主要污染物和污染程度,全面分析我市土壤環境污染的特征,制訂防治對策和修復措施,為土壤環境功能區劃與規劃、土壤資源合理開發與利用提供科學依據,為制訂焦作市農業生產布局和結構調整規劃提供科學依據。

    2.在糧食、蔬菜主產區建設安全農產品生產基地,制訂安全農產品生產基地環境保護規劃,加強生產基地土壤、水、大氣環境質量監測。

    3.在基本農田保護區、有機、無公害產品基地逐步建立環境質量定期評價制度。

    4.嚴格控制農田污灌與污泥施用,避免或減輕土壤污染,大力發展無公害農產品、有機食品生產,促進土地資源的保護和合理利用,主要農產品中有機、無公害產品種植面積占耕地面積5%以上。

    5.限制工業固體廢棄物向農村地區轉移,從源頭上切斷農村地區土壤污染源。

    6.對受到重金屬污染的土壤,建立農產品土壤分級管理制度。國土資源、農業、環境保護等部門根據土壤重金屬污染普查結果建立農產品產地土壤分級管理利用制度。對未污染土壤,要積極采取措施進行保護,對污染程度較低、仍可作為耕地的,各級政府應指導、監督農民種植非食用作物,在條件成熟時采取物理、化學、生物措施進行修復。對重污染土壤,應調整種植結構,劃分農產品禁止生產區,避免造成農產品污染。

    7.啟動重金屬土壤污染修復試點。充分利用樹、草等生物修復措施,合理調整種植結構,探索開展土地置換流轉、多方合作、區域封存等多種修復治理方式。力爭在“十二五”期間,啟動針對性強、經濟適用的小規模典型工程試點項目,開展技術研發和攻關,為逐步解決土壤重金屬污染提供技術支撐。

    (六)農村面源污染防治

    1.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加強政策引導,鼓勵農民使用有機肥、生物農藥或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推廣病蟲害綜合防治、生物防治、精準施肥和緩釋、控釋化肥等技術,著重從源頭控制污染負荷,測土施肥面積占農作物耕種面積的80%以上。

    2.推廣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清潔能源、清潔生產等技術。探索擴大秸稈綜合利用途徑,加大宣傳和監管力度,禁止焚燒秸稈。

    (七)農村生態環境防治建設

    1.深化生態創建。把創建生態鄉鎮、生態村作為加強農村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載體,不斷深化創建內涵,建立農村環境保護長效機制,推廣生態創建的典型成功經驗,發揮以點帶面的示范效應。

    2.推進農村污染防治示范工程建設。針對目前農村環境污染重點問題,優先實施農村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示范工程、村莊生活垃圾和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示范工程、畜禽養殖污染防治示范工程。

    (八)農村環境管理能力建設

    1.進一步加強農村環保機構隊伍建設,逐步建立和完善農村環境監管體系。在各行政村設置環保監督員,切實加強基層環保力量。

    2.啟動農村環境質量調查,逐步摸清和動態掌握農村污染源及環境質量現狀,掌握潛在的環境風險,初步形成農村環境監管能力。鄉鎮政府要做好轄區內飲用水安全、農業和農村水污染防治、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等相關工作。

    3.建立和完善農村環境監測體系,重點加強縣級環境監測站硬件設施、技術手段和人員隊伍建設,加強農村飲用水水源地、基本農田等重點區域的環境監測,建立較為完善的農村環境質量預警監控體系。

    五、重點工程

    (一)農村飲用水水源地污染防治工程

    1.改善農村供水條件,提高集中供水率。針對我市農村部分村莊采用一家一戶各自取水的供水現狀,采取行政和經濟補償等手段,改善供水方式,提高集中供水率。

    2.劃分飲用水源地保護區。對全市農村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根據《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分技術規范》(HJ/T338—2007)劃定保護區,原則上一般村莊只劃分一級保護區,各鄉鎮所在地村莊及3000人以上的特大型村莊在劃分一級保護區的基礎上劃分二級保護區。

    3.加強飲用水源地保護。一是對全市所有集中飲用水水源地設置隔離工程。宜采用物理隔離工程,如圍墻、護欄、圍網等,有條件的村莊可設置生物隔離工程如防護林等。二是對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設置保護區標志。三是對全市鄉鎮政府所在地村莊和供水人口在3000人以上的特大型村莊飲用水水源地周邊設置截污溝,截污溝應環繞水源地井位隔離工程一周,并具備截污排泄去向條件。

    4.確保生活飲用水達標。對不達標的飲用水源地,進一步研究地下水污染的原因,采取應對措施。實施水源地代替工程,對污染物超標的水源地全部進行更換,讓群眾喝上放心水。

    5.建立農村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示范工程。各縣(市)至少選取1個農村飲用水源地,建設農村飲用水源地環境保護示范工程,劃定飲用水源地保護區,建設水源周邊截污工程,設置水源保護區標志,建立和完善管理制度,制定水源水質保護相關規定和辦法。

    (二)農村生活垃圾、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工程

    1.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理系統建設工程

    (1)周邊已建成的垃圾填埋場的鄉鎮、村莊,實行垃圾“村收集、鄉轉運、縣(市)集中處理”的處理措施,其它距離較遠的鄉鎮對垃圾實行簡易填埋。

    (2)合理規劃,在每個縣(市)新建1—2個垃圾填埋場,填埋場的設置應能覆蓋各縣(市)主要村莊,力爭全市農村垃圾全部實現“村收集、鄉轉運、縣(市)集中處理”。

    (3)生活垃圾收集—轉運設施配置。根據村莊規模和衛生要求,配置一定數量的垃圾筒(箱),及時收集村莊生活垃圾,并建設垃圾分類場。垃圾分類后,根據村莊人口規模、清運路程,以鄉鎮為單位配置一定數量的垃圾轉運工具,每個鄉鎮要建造一座日處理能力在30噸左右的小型垃圾中轉站。生活垃圾由村收集到鄉鎮,再經垃圾中轉壓縮處理,最后運至各生活垃圾填埋場進行最終處置。

    (4)示范工程建設。各縣(市)建設1個農村生活垃圾收集—轉運系統示范工程。

    2.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工程

    (1)推廣農村戶用沼氣利用工程。

    (2)建設完善農村生活污水收集系統,杜絕亂排亂流現象。

    (3)鄉鎮政府所在地村莊和人口在3000人以上的特大型村莊采取一體化污水處理系統、生物塘等污水凈化設施,其它村莊(除山區村莊外)均需建設化糞池等簡易處理設施,農村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20%以上。

    (4)示范工程建設。各縣(市)建成1個農村生活污水收集—處理系統示范工程。

    (三)工業污染防治工程

    加強環境管理,嚴格執法,確,F有工業污染源污染物能夠穩定達標排放。同時,對新建工業企業嚴格執行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和“三同時”制度,提高準入門檻。鼓勵、引導工業企業采用先進工藝和設備、節能降耗新技術,建設和完善工業企業的污染防治基礎設施,推行清潔生產,發展循環經濟,減少污染物的產生和排放。

    (四)規模化畜禽養殖污染防治工程

    1.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對未采取廢物綜合利用和污染防治工程的規;B殖場,根據各養殖場的特點,因地制宜的采取污水處理—沼氣工程、有機肥綜合利用工程,畜禽養殖場污水處理組合工藝、堆肥工藝等各類環境工程技術模式,使廢水、糞便全部綜合利用,規;B殖場糞便綜合利用率達到85%以上。

    2.開展規;笄蒺B殖污染防治示范工程!笆濉逼陂g,各縣(市)要完成3—5個規;笄蒺B殖場污染防治示范工程,示范工程要按照《畜禽養殖業污染防治技術政策》進行建設。

    (五)土壤重金屬污染治理與修復工程

    開展重金屬污染場地調查與評估,力爭到2015年基本完成基礎調查工作,建立焦作市重金屬污染土壤基本資料數據庫和信息管理系統。根據調查結果,確定污染等級,制定中長期修復計劃,對未受到污染的土地進行保護,對污染土地依法調整土地用途,啟動重金屬污染修復試點。

    (六)農村面源污染防治工程

    加大無公害、有機食品生產基地建設,對生產基地的水、土壤、大氣環境質量定期監測,進行有機食品基地認證工作。完成1—2個有機食品生產基地環境調查與評估,編制市有機食品生產基地發展規劃。由農業部門組織開展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主要農產品中無公害、有機食品種植面積占耕地面積的5%以上。

    (七)生態創建工程

    在基礎條件較好的縣(市)區、鄉鎮(辦事處)、村莊率先開展生態創建活動,重點實施以生活垃圾、污水處理為主要內容的村莊環境綜合整治示范建設!笆濉逼陂g,再創建2個國家級或省級生態縣(市)、37個省級生態鄉鎮,163個省級生態村。

    (八)農村環境管理能力建設工程

    各縣(市)區要加強環境監管能力建設,逐步建立和完善農村環境監測預警體系,積極推進縣級監測站的常規監測能力建設,環境監測、監管與宣傳教育能力達到國家環保部規定標準要求。

    1.健全農村環境管理規章制度。建立農村環境監測預警體系、制訂農村環境污染突發事故應急預案、建立環保村規民約。

    2.進一步充實農村環境管理機構和人員。進一步充實鄉鎮環保機構,增加人員綜合管理能力,在每個行政村設置環保監督員。

    3.完善農村環境管理基礎設施和條件。完成環境監測、監管和宣傳教育基礎設施建設任務,包括環境監測基本設施設備建設、購置環境監測監管車輛、購買宣傳教育資料等。

    (九)重點工程項目投資

    根據規劃目標、主要任務、重點工程,共需建設20個重點工程項目,計劃投資4.17億元(焦作市農村環境保護重點工程項目投資情況表見附表2)。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各級政府是規劃實施的責任主體,要建立政府領導、環保監督、部門分工、公眾參與的工作機制,將規劃任務進一步細化分解,切實做到人員到位、責任到位、措施到位,確保規劃順利實施。各縣(市)區要成立領導機構,切實加大領導力度。各有關部門要各司其職、各負其責、緊密合作,協同推進規劃的深入開展。市環境保護局負責規劃實施的協調與督查,負責生態縣(市)、生態鄉鎮和生態村建設工作的計劃、組織與考核,負責工業污染防治、土壤污染調查與治理的監督管理及農村環保能力建設等示范工程的組織實施;市發展改革委負責規劃中重點示范建設工程項目的計劃、立項;市財政局負責重點示范建設工程項目和農村環保能力建設所需資金的投入;市城鄉規劃局負責督促各縣(市)區、鄉鎮(辦事處)編制小城鎮規劃;市住房城鄉建設局負責對農村生活垃圾、污水處理設施、村莊規劃排水設施的建設進行技術指導;市農業局負責全市秸稈禁燒工作,負責有效控制農村面源污染,指導農藥、化肥和農膜的科學使用,負責發展農村戶用沼氣,負責無公害、有機農產品基地建設;市畜牧局負責監督、指導、組織畜禽養殖場污染治理項目的實施,對未經環保治理的養殖場不予開展無公害認證;市愛衛辦負責監督、指導村鎮改廁工程的實施,組織實施國家農村無害化廁所改造項目;市林業局負責村莊綠化及林業生態縣(市)的創建工作;市水利局負責農村飲用水衛生監督監測、村莊河流、排澇溝河整治及農村飲用水源地保護示范工程建設;市科技局負責高效、實用農村環保技術的研發與推廣。

    (二)完善工作措施

    制訂完善有關土壤、畜禽養殖污染防治等農村環境保護的政策措施,加強農村環境監管,逐步實現城鄉環境保護一體化。研究制訂村鎮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建設、運營標準,逐步建立農村生活污水和垃圾處理設施的投入和運營機制。加快制訂農村環境質量、人體健康危害和突發污染事故相關評價標準和方法。

    (三)加大資金保障

    各級政府要逐步建立政府資金主導、社會資金參與、農民自主投入的多渠道籌資機制,繼續落實“以獎代補”、“以獎促治”政策,爭取上級農村環境連片綜合整治資金,加大農村環境保護投入,加大農村環境監測和農村水環境保護投入,支持農村飲用水安全工程建設。對成功創建的國家級、省級生態縣(市)、鄉鎮、村給予適當獎勵;A設施建設資金、環保專項資金要向農村地區傾斜。按照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運用市場機制,吸引社會資金參與農村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采取多種方式,發動農民自愿參與農村環境污染綜合整治。

    (四)強化監督檢查

    各級政府要依法依規認真履行農村環境保護責任,將農村環境保護工作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和領導干部考核體系,建立政府統一領導、環保部門統籌協調、有關部門分工負責、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工作機制。建立評比獎勵機制,對生態創建工作中表現突出的先進集體和個人予以表彰和獎勵。建立巡回督導制度,定期檢查、抽查,進行通報。各縣(市)區要建立相應的督導制度,強化監督檢查。

    (五)積極營造氛圍

    各級政府、各有關部門要大力宣傳規劃的重大意義,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刊、網絡等媒體,大力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生態文明理念和農村環境保護法律法規、方針政策的宣傳教育,增強農民的環境意識,倡導健康文明的生產、生活方式,引導廣大農民形成良好的環境衛生習慣。尊重農民的環境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切實維護農民的環境權益。認真抓好農村環境保護知識和技能培訓工作,提高農民參與農村環境保護的能力。(焦作市人民政府)

相關推薦
項目深度追蹤
數據獨家提供
服務開通便捷 >
主站蜘蛛池模板: 超碰中文字幕在线 | 国产线观看免费观看 | 精品福利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看黄免费在线观看 | 国产一级强片在线观看av | 黄色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中文字幕在线中字日韩 | 橘梨纱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天天色综 | 国产丝袜一区视频在线观看 | 久久亚洲精品无码gv | 大地资源在线观看视频 | 国产日产欧产精品 | 久久久一本精品 | 精品无码国产AV一区二区 | 一级淫片aaa | 免费黄色影片 | 男女作爱在线播放免费网站 | 国产综合色在线视频 | 国产精品久久99精品毛片三a | 国精品产品区三区 | 欧美xxxxxx片免费播放软件 | 国产免费永久在线观看 | 精品久久久久久一区二区里番 | 国产成人亚洲第一 | 欧美成人黄色 | 日本视频免费看 | 久久久久久亚洲 | 国产精品69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日韩免费视频一区 | 午夜影院一区二区 | 国产剧情AV麻豆香蕉精品 | 亚洲国产精品国自产拍久久 | 久久亚洲精品无码爱剪辑 | 久久精品国产首页027007 | 美女视频久久 | 国产一级黄色片免费 | 国产午夜成人无码免费 | 91热视频 |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麻豆 | 欧美日韩亚洲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