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五水共治”的戰略部署,有效改善水環境質量,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環境權益,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結合我市實際,特制定本計劃。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省委、省政府“五水共治”的戰略部署,以壯士斷腕的決心狠抓污水治理,以“清三河(整治黑河、臭河、垃圾河)、兩覆蓋(實現城鎮截污納管和農村污水處理、生活垃圾集中處理覆蓋)、兩轉型(工業轉型和農業轉型)”為主要內容,堅持科學治水、依法治水、全民治水,認真落實各級各部門治水責任,不斷創新工作機制,健全管理體制,持續改善水環境質量,維護水生態安全。
二、總體目標
到2014年,全面消滅垃圾河,消滅50%以上的黑河、臭河。到2015年,工業企業污水基本實現全入網,消滅80%以上的黑河、臭河。到2016年,全面消滅黑河、臭河,“三河”整治成效得到進一步鞏固;嘉興市區主城區污水收集處理率達到95%以上,各縣(市)城區污水收集處理率達到90%以上,建制鎮污水收集處理率達到75%以上,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農戶受益率達到80%以上;生活垃圾、工業固廢實現全收集全處理;在上游來水水質穩定改善的基礎上,力爭實現“基本消滅劣五類水體,市域四類水為主體,提高三類水比重”的目標。
三、主要措施
(一)全面整治黑河、臭河。強化源頭治理,推進截污納管,對黑、臭河道兩岸排污口進行清查,對發現的排污口實施封堵。開展沿河碼頭、貨物堆場、化學品倉庫專項整治行動,消除污染隱患。實施水利建設“活水”工程,科學推進小河支流、斷頭浜整治,調整優化河網布局,加快水體流動速度,提高水體自凈能力。全面推進小河小浜和大河支流清淤疏浚,全面推廣河道清淤先進施工技術,有效提高清淤除污成效。推廣應用種植水生植物、設置生態浮島等措施,改善水生態系統,加快恢復水體自凈能力。
(二)全面整治垃圾河。加強河道保潔工作,重點清理河面漂浮物、水中障礙物、非法圍網養殖,打撈死亡動物、沉船,整治沿岸違章建筑。加強源頭控制,健全長效機制,擴大“一部門統籌、一條線管理、屬地負責、以塊為主”的“四位一體”保潔機制的覆蓋面。加大政府購買服務力度,吸引更多社會力量參與保潔。結合“美麗鄉村建設行動計劃”,著力構建優美的農村生態系統。
(三)加快環保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完善污水治理工程專項規劃,編制市、縣、鎮三級污水管網規劃,結合道路、河道走向對原有污水管進行改造、延伸,對條件允許但管網未鋪設到區域和未來城鎮重點發展區域進行管網完善和補充。建設地理信息系統管理平臺,對污水泵站進行自動化改造,提升污水管網收集能力。加快污水處理廠新(擴)建、污水管網鋪設、老城區和建制鎮雨污分流等污水工程建設進度,實行專項竣工驗收,切實保證施工質量。加快嘉興市區雨洪調蓄和再生水廠建設。加快城鎮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到2015 年所有城鎮污水處理廠都執行國家一級A排放標準。加強污泥處置管理,推進新嘉愛斯熱電有限公司污泥干化二期項目建設,到2014年各縣(市)均建成1個污泥規范化處置項目。
(四)加強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編制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技術指南,推進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污水管網能夠覆蓋的區域生活污水必須納管排放,污水管網難以覆蓋的區域推廣經濟實用、維護方便的污水處理設施。到2014年,全市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農戶受益率達到30%以上。到2016年,全市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農戶受益率達到80%以上。制訂完善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工程質量管理、運行維護、資金補助、考核督查等制度,規范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系統建設運行。
(五)嚴格飲用水水源保護。認真組織實施《嘉興市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方案》,堅持把源頭治水作為重要舉措,注重治標與治本相結合,控制點源和面源污染,減少飲用水水源安全隱患。按照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分技術規范,編制保護區調整方案。加強飲用水水源地安全隱患排查,堅決取締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內的所有違法建筑。健全突發水污染事件應急預案,落實環境突發事故各項應急措施。積極開展水源地生態保護與修復,按照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標準,積極推進城市應急備用飲用水水源地建設保護。
(六)健全環境準入機制。嚴格執行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和相關政策,對所有建設項目從源頭上進行嚴格把關。加強建設項目環評審批管理,嚴格執行空間、總量、項目準入“三位一體”的環境準入和專家評價、公眾評估“兩評結合”的決策咨詢制度。強化項目準入審核,按照“減排、平衡、基數、交易”的原則實行主要污染物總量替代,控制區域總量。按照“農牧結合、科學布局、因地制宜、循環利用、總量控制”的原則,規范畜禽養殖項目環評管理。
(七)強化工業污染治理。繼續推進重污染高耗能行業整治提升,嚴格按照“五個一律”要求,對制革、印染、造紙、化工、涉汞等行業企業按計劃完成整治提升驗收,對逾期未能通過驗收或搬遷入園企業一律依法責令停產或關閉。繼續推進工業企業污水全入網,確保所有工業企業污水實現達標入網。繼續強化危險廢物監管,借助物聯網等技術,建立從產生、貯存、轉運到處置的全過程監控系統,實現對危險廢物和污泥的全過程監管。加大對水環境違法行為的查處力度,以專項執法為載體,不斷加強環境執法監管,對違法排污、嚴重超標排放的企業一律按最高限額進行處罰;對偷排嚴重污染環境的,一律移交司法機關從重處置,切實遏制環境違法行為。
(八)發展生態循環農業。深入推進農業“雙清”(清理河道、清潔鄉村)行動,深化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大力推進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創建,新建一批生態循環示范區、示范企業。推廣節地、節水、節種、節肥、節藥、節能等循環農業技術,加大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推廣力度,鼓勵使用生物農藥、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和有機肥料,回收再利用農膜和無害化處理農藥包裝物。加強生態漁業建設,加大增殖放流力度,保護水域生態系統。到2016年,主要農作物推廣應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普及率達到80%以上,化肥利用率在2013年基礎上提高8%以上,農藥減量增效技術推廣面積達到120萬畝。
(九)加強畜禽養殖污染防治。制訂畜禽養殖污染防治規劃和縣、鎮、村三級區域總量控制目標,嚴格控制并逐步削減畜禽存欄總量。推廣雨污分流、干濕分離和設施化處理等污染防治技術,提高畜禽糞便的集中收集率和綜合利用率,到2015年,規模化畜禽養殖場排泄物資源化利用率達到97%以上。健全死亡動物無害化收集處理機制,2014年6月前各縣(市、區)要全面建成區域性死亡動物無害化集中處理中心并投入使用,同步推進公共無害化處理池淘汰。加快編制畜牧業發展專項規劃,合理布局規模化畜禽養殖場,推廣農牧結合生態養殖模式,促進畜禽養殖規模化、標準化和生態化。加大違建豬舍拆除力度,到2014年,全面拆除禁養區內的違建豬舍,基本拆除限養區內的違建豬舍。
(十)提高社會用水效率。圍繞水資源開發、利用、節約和保護,強化用水需求和用水過程管理,建立并實施水資源開發利用、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區限制納污“三條紅線”,遏制用水浪費,控制用水總量和入河排污總量。發揮市場在水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繼續推進水價綜合改革,實行取水、給水、排水、回用水“全程計價”,繼續完善污水處理費征繳機制,深化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減少污水排放。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各地要完善體制機制,明確責任主體,加強統籌協調,確保工作落到實處。要全面創新深化“河長制”,將“五水共治、治污先行”作為“河長”治水的重要內容,充分發揮各級“河長”作用,形成工作合力。
(二)確保項目落實。各地、各責任部門要制訂具體方案,編制時間表、項目表、責任表,把治污水項目列入為民辦實事的內容,接受群眾監督。要進一步改造提升基礎設施,既要突出大項目、重點工程建設,啟動一批有長遠影響的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又要加快落實一批能及早見效的應急項目。要嚴把工程質量關,確保治污水工程成為廉潔工程。
(三)注重資金保障。各地要按照“誰污染、誰治理,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拓寬多元化投融資渠道,建立長效、穩定的投入機制。要不斷加大公共財政的投入力度,通過“以獎代補”等方式加大對鎮級財政的支持力度。要積極爭取國家、省項目補助資金,爭取金融機構更多支持,積極吸引民間投資,試點發行水環境治理中期債券。財政、審計部門要對資金使用情況實行全程監督和績效評價。
(四)提升技術水平。進一步強化科技支撐,積極與高校、科研院所開展合作,加強治水技術攻關。結合實施“創新嘉興?精英引領”計劃,著力引進一批治水技術研發、產業應用等領域的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積極培育區域性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和交易中心,提高治水科技成果轉化服務水平。加強治水技術隊伍培訓教育,為治水提供人才保障。
(五)強化監督考核。要將治污水作為實績考核內容。要加強日常督查和年度考核,不定期動態通報各地各部門工作落實情況。充分發揮人大監督和政協民主監督作用,積極回應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建議意見、投訴舉報。強化治水司法保障,嚴厲打擊涉水違法犯罪行為。對治污水不力的單位及個人,要追究相應責任。(嘉興市人民政府)
嘉興市治污水三年行動計劃(2014~2016年)
發布時間:2014-8-12 15:03:51 中國污水處理工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