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是實施涪陵區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十二五”規劃關鍵的一年,也是創建國家環保模范城市重要的一年。我區環境保護工作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緊緊圍繞科學發展主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線和提高生態文明水平的新要求,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第七次全國環保大會和市、區第四次黨代會精神,把環境保護與推動發展方式轉變、污染減排與促進經濟結構調整、環境治理與保障改善民生更加有機地結合起來,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積極探索代價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續的環境保護新道路,切實解決影響科學發展和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努力把涪陵建設成為長江上游經濟快速發展、環境優美宜居、生態良性循環的“雙百”現代化大城市。
一、工作思路
堅持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十八大精神,實現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協調健康發展。具體“圍繞一個目標、處理好三個關系、解決四個突出環境問題、實現四個確保”的“1334工作思路”,即圍繞創建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工作目標,正確處理好保護與發展、總量與容量、執法與服務三大關系,著力解決好工業園區環保基礎設施建設、蒿枝壩及城區環境污染、農村畜禽養殖及榨菜污染、重點區域及工業企業環境安全等四大環境問題,確保我區重點區域環境質量有明顯改善、落戶涪陵的重點項目有環境容量支撐、群眾反映的突出環境問題得到及時處理、區內重特大環境污染事件零發生。
二、工作目標
1.環境質量目標:城區空氣質量滿足優良的天數達到315天以上,長江、烏江干流和黎香溪等次級河流水質控制在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Ⅱ類標準以內。城區集中式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達100%,建制鎮(鄉)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達到85%以上。城區區域環境噪聲平均值控制在56分貝以內,交通干線噪聲平均值控制在68分貝以內。全區森林覆蓋率達到42%,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5%以上。全區輻射環境質量保持穩定。
2. 總量控制目標:全面完成市上下達的2013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學需氧量、氨氮四項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目標任務。化學需氧量和氨氮排放總量比2012年分別減少0.9%和2.2%,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總量比2012年分別減少0.6%、0.3%。
3. 污染防治目標:城區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達89%以上,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置率達98%以上;城鎮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73%以上;機動車環保定期檢測率達80%以上;危險廢物規范化管理合格率達100%以上,工業固體廢物處置利用率達90%以上;輻射安全許可證持證率保持100%;重點工業企業主要污染物排放實現穩定達標,工業、醫療危險廢物和放射性廢物依法安全處置。
4.環境安全目標:保障城鄉居民飲用水安全,防范化工等行業環境風險;不發生或引發重大、特大突發環境事件,不發生重大、特大違反環保法律法規的案件和環境污染事件,不發生由環境污染問題引發的群體性事件。
5. 創模工作目標:建立長效機制,鞏固并提升市級環保模范區創建成果。按照全市構建“9+6+X”環保模范城市體系要求,加快推進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創建步伐,全面提升全區環境保護能力和水平。
三、主要任務
第一、精心編制創模規劃,全面啟動國模創建工作。在進一步鞏固市級環保模范城區創建成果的基礎上, 3月前完成國模創建規劃編制,力爭8月前通過市環保局初審,10月前報國家環保部審批,年底前印發實施。
第二、大力實施總量減排,加快全區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一是強化結構減排措施,嚴格執行國家和重慶市關于部分產能過剩行業結構調整的指導性文件,積極探索落后產能退出機制,依法關閉破壞資源、污染環境和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的小企業,分期分批淘汰一批落后生產能力。年內完成華康榨菜廠等榨菜企業關停,啟動龍橋熱電廠3、4號爐機組淘汰落后產能工作,關停中化涪陵化工礦制酸2號系統。二是嚴格環境準入,控制污染物增量。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深化“批項目、核總量”制度,尤其是對新、擴、改建項目,嚴格核算污染物新增量,對沒有總量替代的項目,堅決不予審批。三是深挖減排項目,完成渝揚、國色食品等2個榨菜廢水治理項目和雙福、泰升等15個養殖場的污染治理;推進城鎮污水處理廠及配套管網建設,確保李渡大耍壩、龍橋園區、百勝榨菜廢水集中處理等3個污水處理廠污水處理能力分別達到10000噸/日、6000噸/日、400噸/日;完成華新水泥廠脫硝項目,為重點項目上馬提供足夠的環境容量支撐。四是加強環境監管,督促建峰、蓬威石化等企業污染治理設施正常運行,主要污染物穩定達標排放。五是深入開展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制定污染防治和清潔生產審核年度計劃,加大清潔生產審核力度,督促企業提高生產水平、減少有毒有害污染物排放。大力實施重金屬深度治污,推進電鍍入園方案的實施,完成重點重金屬污染物排放量削減目標,嚴防重金屬污染事件的發生。
第三、加大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力度,著力推進宜居涪陵建設。一是強力實施藍天行動,穩步改善空氣環境質量。進一步強化PM10、NO2、SO2治理,采取針對性措施逐步開展PM2.5、O3、VOC防治,完善區域和部門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機制,提升空氣污染預警預控及應急處置能力,不斷改善大氣環境質量。進一步加大燃煤污染整治力度,強化對現有燃煤設施的排污監管,深入推進煤改氣工作,提高控煤區內的清潔能源使用率,健全長效監管機制,鞏固基本無煤區、無煤街道建設成果,防治燃煤反彈。進一步加強揚塵污染控制,強化對工地揚塵污染控制的標準化管理。加大蒿枝壩片區環境綜合整治力度,深入開展車輛帶泥、冒裝撒漏、施工揚塵整治,加大道路清掃和柔性瀝青路面改造力度,減少揚塵污染;加大餐飲業油煙治理,減少油煙污染及投訴;建成機動車簡易工況法檢測站并投入運行,提高機動車環保定期檢測率;加強重點企業監管,啟動中化涪陵化工涪藺公路線以下磷酸一銨、二銨三套系統的淘汰關停工作,逐步對企業生產設備進行升級改造。二是扎實推進寧靜行動,防止噪聲擾民。繼續深化環境噪聲達標區建設成果,力爭創建安靜居住小區1個。嚴格文化娛樂場所排污許可證管理制度,加強夜間建筑施工噪聲、機動車違章鳴號和社會生活噪聲污染整治,重點開展中高考期間環境噪聲專項治理。
第四、大力開展碧水行動,保護庫區水環境安全。一是推進污水垃圾處理項目及配套管網工程建設。進一步完善城區、三大園區和已建成污水處理設施鄉鎮的配套管網,提高污水處理集處理率,確保污水處理設施正常運行,達標排放。深化污泥處置利用,落實生活垃圾及餐廚垃圾收集、轉運、綜合利用和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理,加強滲濾液處理設施監管,確保污泥、垃圾滲濾液處置達標。建成百勝、義和、石沱三個鄉鎮污水處理項目,開工建設武陵山、馬武等鄉鎮、白濤氯堿片區污水處理項目,以及涪陵污泥處置工程、焚燒發電項目、城區污水處理廠二期擴建工程、長江干支流漂浮物清理及處置工程,推進蒿枝壩片區和沙溪溝片區污水管網工程建設,完成青羊、龍潭、焦石、白濤4個鄉鎮街道垃圾收運系統項目建設。二是推進城鄉飲水工程。完成城區糠殼灣碼頭搬遷,深入開展公共集中式飲用水源一、二級保護區范圍內市政污水、水產養殖和工業及船舶排污口整治工作,建立完備的飲用水源應急保障體系,切實解決農村及城區飲水安全問題。三是全面啟動《三峽工程后期扶持規劃》項目的實施。四是拓展醫療廢物收運網絡建設,實現26個鄉鎮街道醫療廢物處置全覆蓋。五是加強排污口整治。各類新建改建入河排污口(含工業企業排污口和城鄉污水處理廠及設施)應嚴格按《水污染防治法》、《水法》、《排污口設置管理條例》的規定進行排污口設置審查;已建排污口應補辦相關手續;嚴格執行水功能區限制納污能力的規定,對水功能區納污已達到或超過限制標準的水域,不得新建或改擴建項目。
第五、深入開展田園和綠色行動,統籌城鄉環境保護協調發展。一是大力實施農村環境連片綜合整治工程,完成義和鎮、藺市鎮、大木鄉3個鄉鎮18個村的連片污染整治項目。二是以養殖減排為抓手,開展畜禽養殖污染專項整治,完成15家規模化養殖場的污染治理,結合豬→沼→果(草、菜、林)的生態養殖技術,大力推廣小規模移動式豬場發展。三是繼續推進榨菜集中池建設,推廣榨菜廢水集中治理示范項目建設,關停一批小榨菜企業。四是大力開展綠色創建活動。圍繞創建國家環保模范區活動,深入開展生態鄉鎮(村)、綠色學校、綠色社區、綠色小區創建活動,力爭創建區級綠色學校2所、區級綠色社區1個、市級生態村1個。五是繼續推進國土綠化,加強森林資源保護,打造環境優美宜居的生態家園。
第六、強化環境風險防范,嚴防環境污染事故發生。一是加強輻射環境監管,預防輻射安全事故;二是加強危險廢物環境監管,確保區內工業危險廢物安全轉運處置率100%,醫療廢物集中收集處置率100%;三是加強環境安全防范,進一步完善政府-部門-園區-企業四級應急管理和和污染事故聯防聯控體系建設,明確各級各部門應急管理職責,將環境風險防范融入到環評審批、建設管理、總量控制、排污許可、輻射安全許可、監察執法、環境監測等各項環境管理環節,強力推進環境風險全過程管理機制。完成環境監控中心主體工程,加大尾礦庫、危化品企業等環境風險隱患排查與整治力度,建立環境風險隱患排查與整治長效機制,力爭龍橋、白濤兩大化工園區環境應急指揮中心開工建設,加強園區和重化工企業環境應急演練,確保環境污染事故零發生。
第七、完善監管機制,提升環境管理水平。一是建立和完善“藍天、碧水、綠色、寧靜、田園”環保五大行動和總量減排日常監管及后督查機制,強力開展整治違法排污企業保障群眾健康專項行動,加強對國控重點污染源在線監控設備安裝建設,加大排污費稽征力度,依法核定征收排污費,開展鄉鎮排污費征收工作的稽查。二是加快項目審批程序的創新,健全建設項目全過程跟蹤管理服務制度,創新重點項目環保審批綠色通道,切實提高審批效率,努力為重點項目落地涪陵創造寬松快捷的服務環境;推行區域限批制度,從源頭控制新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三是嚴格黨政一把手環保實績考核,進一步落實環保齊抓共管機制,堅持環委會調度會和專題會,強化部門聯動執法、溝通協調、責任追究等督查機制。四是深化環保監管體制,加強各街道鄉鎮、村社和企業的環保機構建設的指導和環保人員業務素質及水平的培訓工作。
第八、夯實環保工作基礎,扎實做好環境監測工作。一是抓好空氣自動站管理,認真做好環境空氣質量的自動監測和日報發布。二是抓好總量減排、污染源監督、突發性污染事故應急、飲用水源水質等監測,為總量減排、排污申報核定、環境執法等監管工作提供技術支撐。三是加強環評隊伍建設,拓展環評業務范圍,助推涪陵建設項目健康、快速發展。四是加強三峽工程175米蓄水后長、烏江及珍溪河、黎香溪等次級河流水質現狀監測,為政府科學決策提供技術支撐。
第九、加強環境宣傳教育,提高環保能力建設。結合學習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加大環保宣傳力度,重點圍繞國模創建、污染減排、庫區水環境保護等中心工作,扎實開展環保進社區、進學校、進企業、進機關、進家庭等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宣傳活動。進一步鞏固和深化全民環境教育,提升中小學環境教育普及率,加大黨政干部環境教育力度。推進環境文化的建設和繁榮。加強環境保護志愿者隊伍的建設和管理。大力開展環境保護網絡宣傳輿情監控和輿論引導工作,強化公眾環保知情權和參與權,為涪陵“雙百”大城市建設提供強有力的輿論支持。加強環境宣教能力建設,推進我區環境宣教能力建設達到國家標準。全面推進環境信息化建設,建立以企業排污許可核發及監管為核心,以排污權交易管理業務為支撐的業務體系,完成環境信息能力達標建設。
第十、加強內部管理,提高隊伍素質。進一步完善各項工作管理制度,深化思想、作風、組織、業務和制度五大建設,打造一支素質過硬的環保隊伍,提升環保隊伍整體形象和素質,增強服務經濟發展的能力。(涪陵區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