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布日:2023.09.29
申請日:2023.08.08
分類號:C02F9/00(2023.01)I;C02F1/44(2023.01)N;C02F1/04(2023.01)N;C02F1/52(2023.01)N;C02F3/30(2023.01)N;C02F103/36(2006.01)N
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實現石油化工廢水零排放的處理系統,包括依次連接的生化處理單元、中水回用處理單元和蒸發結晶單元,生化處理單元包括依次連接的第一調節池、水解池和生化處理組;中水回用處理單元包括依次連接的第二調節池、沉淀組、超濾組和反滲透組,生化處理單元的產水經調節、沉淀后,依次進行超濾和反滲透處理,反滲透組至少包括兩級反滲透處理裝置;蒸發結晶單元包括依次連接的第二沉淀組、蒸發器和離心機,反滲透組處理后所得的濃水經絮凝沉淀后,輸入蒸發器進行蒸發出鹽,所得結晶鹽離心后可回收利用;處理系統還包括污泥處理裝置,污泥處理裝置并聯生化處理組、沉淀組和第二沉淀組。
權利要求書
1.一種實現石油化工廢水零排放的處理系統,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連接的生化處理單元、中水回用處理單元和蒸發結晶單元,所述生化處理單元包括依次連接的第一調節池、水解池和生化處理組,石油化工廢水經調節后進行水解酸化,提高廢水的可生化性,再排入生化處理組進行缺氧、好氧反應;所述中水回用處理單元包括依次連接的第二調節池、沉淀組、超濾組和反滲透組,生化處理單元的產水經調節、沉淀后,依次進行超濾和反滲透處理,反滲透組至少包括兩級反滲透處理裝置,反滲透處理后所得的產水能作為中水回用;所述蒸發結晶單元包括依次連接的高級氧化裝置、中間水池、蒸發器和離心機,反滲透組處理后所得的濃水經高壓反滲透裝置處理后,輸入蒸發器進行蒸發出鹽,所得結晶鹽離心后可回收利用;所述處理系統還包括污泥處理裝置,污泥處理裝置并聯生化處理組和沉淀組,用于承接并處理生化處理單元和中水回用處理單元產生的污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實現石油化工廢水零排放的處理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水解池內具有水解酸化菌,水解池外設有碳源投加裝置,用于向水解池內投加碳源。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實現石油化工廢水零排放的處理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生化處理組包括依次連接的缺氧池、微氧池、好氧池、脫氮池和二沉池,微氧池和好氧池均連接風機,為微氧池和好氧池提供氧氣;微氧池和好氧池通過混合液回流管連接缺氧池,二沉池通過污泥回流管連接缺氧池,為缺氧池回流污泥;二沉池通過第一污泥管道連接污泥處理裝置,將多余的污泥排入污泥處理裝置。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實現石油化工廢水零排放的處理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生化處理單元還包括清水池,二沉池的出水口連接清水池的進水口,用于將二沉池的上清液排入清水池。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實現石油化工廢水零排放的處理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組包括依次連接的磁混凝沉淀池、V型濾池和濾后水池,濾后水池通過清洗管連接V型濾池,用于使用濾后水池內的水清洗V型濾池;磁混凝沉淀池和V型濾池通過第二污泥管道連接污泥處理裝置,將分離所得的污泥排入污泥處理裝置。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實現石油化工廢水零排放的處理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超濾組包括超濾裝置和超濾產水池;所述反滲透組包括依次連接的一級反滲透裝置、一級反滲透產水池、二級反滲透裝置和二級反滲透產水池;還包括濃水處理組,濃水處理組包括依次連接的濃水池、管式膜軟化裝置、軟化產水池、高壓反滲透裝置和高壓反滲透濃水池,一級反滲透裝置的濃水口連接濃水池,將反滲透所產濃水排入濃水池;濃水池的出口連接管式膜軟化裝置,管式膜軟化裝置的產水口連接至軟化水池,管式膜軟化裝置的濃水口連接污泥處理裝置,軟化水池的出口連接高壓反滲透裝置;二級反滲透裝置的濃水口連接一級反滲透裝置的進水口;高壓反滲透裝置的濃水口連接高壓反滲透濃水池,高壓反滲透裝置的產水口連接二級反滲透產水池,二級反滲透產水池中的水體能作為中水回用,返回石油化工生產系統;高壓反滲透濃水池的出水口連接蒸發結晶單元。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實現石油化工廢水零排放的處理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壓反滲透濃水池的出水口連接高級氧化裝置,高級氧化裝置內加入臭氧,進一步降低濃水中有機物的濃度;中間水池的出水口連接蒸發器。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實現石油化工廢水零排放的處理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蒸發器包括蒸發罐和若干個鹽類回收部,若干個鹽類回收部分別連接在蒸發罐底部的外側,用于分階段回收不同的鹽;所述蒸發罐由上至下包括蒸發結晶區、集水板和冷凝結晶區,蒸發結晶區與冷凝結晶區以集水板相互分隔,蒸發結晶區內設有輔熱裝置,冷凝結晶區由上至下包括若干個冷凝裝置和接水盤;一個冷凝裝置對應連接一個鹽類回收部,接水盤上設有吸附材料。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實現石油化工廢水零排放的處理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輔熱裝置包括轉軸以及均勻布設在轉軸上的若干個旋轉加熱組,轉軸連接蒸發罐上方的轉動電機,旋轉加熱組包括兩個L型的加熱槽,加熱槽為凹陷的槽狀,且包括底板和兩側豎直的側板,底板內部設有加熱部件,加熱流經加熱槽內的水體;加熱槽整體為傾斜向下的,且始端高于末端,末端與始端呈90°角。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實現石油化工廢水零排放的處理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裝置包括過濾槽和冷凝槽,過濾槽與冷凝槽的形狀適配,使得過濾槽能貼合冷凝槽的內壁設置;過濾槽為網狀,組成過濾槽的網線是中空的,用于通入冷卻水,冷卻冷凝裝置內承接的溶液,使得某一種鹽進一步結晶析出;冷凝槽的底部設有可控制開口,用于將冷凝槽內的溶液輸入下一個冷凝裝置;最下方的冷凝槽的可控制開口,將槽內的溶液輸入接水盤。
發明內容
針對上述問題,本發明提供一種實現石油化工廢水零排放的處理系統,可以處理典型的煤化工領域、天然氣化工領域產生的各種廢水、循環水排污水、超濾反滲透濃水、生活污水以及配合的污水處理站運行過程中產生的濾液、反沖洗、化學清洗、再生等自排水,這些廢水含有大量固體廢物、有機物、無機鹽類等污染物。
所述的實現石油化工廢水零排放的處理系統,包括依次連接的生化處理單元、中水回用處理單元和蒸發結晶單元,所述生化處理單元包括依次連接的第一調節池、水解池和生化處理組,石油化工廢水經調節后進行水解酸化,提高廢水的可生化性,再排入生化處理組進行缺氧、好氧反應;
所述中水回用處理單元包括依次連接的第二調節池、沉淀組、超濾組和反滲透組,生化處理單元的產水經調節、沉淀后,依次進行超濾和反滲透處理,反滲透組至少包括兩級反滲透處理裝置,反滲透處理后所得的產水能作為中水回用;
所述蒸發結晶單元包括依次連接的高級氧化裝置、中間水池、蒸發器和離心機,反滲透組處理后所得的濃水經高壓反滲透裝置處理后,輸入蒸發器進行蒸發出鹽,所得結晶鹽離心后可回收利用;
所述處理系統還包括污泥處理裝置,污泥處理裝置并聯生化處理組和沉淀組,用于承接并處理生化處理單元和中水回用處理單元產生的污泥。
可選的,所述水解池內具有水解酸化菌,水解池外設有碳源投加裝置。
可選的,所述生化處理組包括依次連接的缺氧池、微氧池、好氧池、脫氮池和二沉池,微氧池和好氧池均連接風機,為微氧池和好氧池提供氧氣;
微氧池和好氧池通過混合液回流管連接缺氧池,二沉池通過污泥回流管連接缺氧池,為缺氧池回流污泥;二沉池通過第一污泥管道連接污泥處理裝置,將多余的污泥排入污泥處理裝置。
可選的,所述生化處理單元還包括清水池,二沉池的出水口連接清水池的進水口,用于將二沉池的上清液排入清水池。
可選的,所述沉淀組包括依次連接的磁混凝沉淀池、V型濾池和濾后水池,濾后水池通過清洗管連接V型濾池,用于使用濾后水池內的水清洗V型濾池;
磁混凝沉淀池和V型濾池通過第二污泥管道連接污泥處理裝置,將分離所得的污泥排入污泥處理裝置。
可選的,所述超濾組包括超濾裝置和超濾產水池。
可選的,所述反滲透組包括依次連接的一級反滲透裝置、一級反滲透產水池、二級反滲透裝置和二級反滲透產水池;
還包括濃水處理組,濃水處理組包括依次連接的濃水池、管式膜軟化裝置、軟化產水池、高壓反滲透裝置和高壓反滲透濃水池,一級反滲透裝置的濃水口連接濃水池,將反滲透所產濃水排入濃水池;濃水池的出口連接管式膜軟化裝置,管式膜軟化裝置的產水口連接至軟化水池,管式膜軟化裝置的濃水口連接污泥處理裝置,軟化水池的出口連接高壓反滲透裝置;
二級反滲透裝置的濃水口連接一級反滲透裝置的進水口;高壓反滲透裝置的濃水口連接高壓反滲透濃水池,高壓反滲透裝置的產水口連接二級反滲透產水池,二級反滲透產水池中的水體能作為中水回用,返回石油化工生產系統;高壓反滲透濃水池的出水口連接蒸發結晶單元。
可選的,所述高壓反滲透濃水池的出水口連接高級氧化裝置,高級氧化裝置內加入臭氧,進一步降低濃水中有機物的濃度;中間水池的出水口連接蒸發器。
可選的,所述蒸發器包括蒸發罐和若干個鹽類回收部,若干個鹽類回收部分別連接在蒸發罐底部的外側,用于分階段回收不同的鹽;
所述蒸發罐由上至下包括蒸發結晶區、集水板和冷凝結晶區,蒸發結晶區與冷凝結晶區以集水板相互分隔,蒸發結晶區內設有輔熱裝置,冷凝結晶區由上至下包括若干個冷凝裝置和接水盤;
一個冷凝裝置對應連接一個鹽類回收部,接水盤上設有吸附材料。
可選的,所述輔熱裝置包括轉軸以及均勻布設在轉軸上的若干個旋轉加熱組,轉軸連接蒸發罐上方的轉動電機,旋轉加熱組包括兩個L型的加熱槽,加熱槽為凹陷的槽狀,且包括底板和兩側豎直的側板,底板內部設有加熱部件,加熱流經加熱槽內的水體;加熱槽整體為傾斜向下的,且始端高于末端,末端與始端呈90°角。
可選的,所述冷凝裝置包括過濾槽和冷凝槽,過濾槽與冷凝槽的形狀適配,使得過濾槽能貼合冷凝槽的內壁設置;
過濾槽為網狀,組成過濾槽的網線是中空的,用于通入冷卻水,冷卻冷凝裝置內承接的溶液,使得某一種鹽進一步結晶析出;
冷凝槽的底部設有可控制開口,用于將冷凝槽內的溶液輸入下一個冷凝裝置;最下方的冷凝槽的可控制開口,將槽內的溶液輸入接水盤。
(發明人:牛瑞勝;張傳兵;婁廣亮;郭永正;劉雄飛;趙亮;榮中原;荊暉;余義東;羅獻禮;肖威威;姚永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