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布日:2023.08.18
申請日:2023.06.14
分類號:C02F3/28(2023.01)I;C02F3/34(2023.01)I;C02F101/10(2006.01)N;C02F101/16(2006.01)N
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復合碳源及其應用,涉及污水處理技術領域,以重量份數計,所述復合碳源包括以下組分:單糖10~20份、巖藻多糖5~10份、多元醇20~30份、脂肪酸5~10份、鼠李糖脂1~5份和維生素0.5~1份。本發明提供的復合碳源主要由單糖、巖藻多糖、多元醇、脂肪酸、鼠李糖脂和維生素復配而成,可用于污水處理廠活性污泥碳源營養物質的補充。不僅可有效補充生化系統反硝化所需要的碳源,也可補充聚磷菌釋磷所需的碳源,從而顯著提高了總氮和總磷的去除率,保障出水的達標排放。
權利要求書
1.一種復合碳源,其特征在于,以重量份數計,所述復合碳源包括以下組分:單糖10~20份、巖藻多糖5~10份、多元醇20~30份、脂肪酸5~10份、鼠李糖脂1~5份和維生素0.5~1份。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復合碳源,其特征在于,以重量份數計,所述復合碳源包括以下組分:單糖18份、巖藻多糖7份、多元醇26份、脂肪酸7份、鼠李糖脂4份和維生素0.5份。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復合碳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單糖、所述巖藻多糖、所述多元醇和所述脂肪酸的重量比為(15~18):(6~8):(25~30):(6~8)。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復合碳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單糖是由重量比為(20~25):1的葡萄糖和果糖組成。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復合碳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元醇是由重量比為(10~15):1的山梨醇和丙三醇組成。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復合碳源,其特征在于,所述脂肪酸是由重量比為(5~7):(2~4)的正辛酸和月桂酸組成。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復合碳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維生素為維生素B。
8.根據權利要求1~7任一項所述的復合碳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復合碳源的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將15~20重量份的單糖、5~10重量份的巖藻多糖和20~30重量份的多元醇加入40~60重量份的水中進行第一攪拌溶解,得到第一溶液;將5~10重量份的脂肪酸、1~5重量份的鼠李糖脂和0.5~1重量份的維生素加入10~20重量份的水中進行第二攪拌溶解,得到第二溶液;將所述第一溶液和所述第二溶液進行混合,得到所述復合碳源。
9.權利要求1~8任一項所述的復合碳源在污水處理,和/或,提高聚磷菌除磷性能中的應用。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應用,其特征在于,以每升培養基計,所述復合碳源在提高聚磷菌除磷性能中的使用量為1~2g。
發明內容
本申請提供了一種復合碳源及其應用,該復合碳源主要由單糖、巖藻多糖、多元醇、脂肪酸、鼠李糖脂和維生素復配而成,可用于污水處理廠活性污泥碳源營養物質的補充。不僅可有效補充生化系統反硝化所需要的碳源,也可補充聚磷菌釋磷所需的碳源,從而顯著提高了總氮和總磷的去除率,保障出水的達標排放。
第一方面,本申請提供了一種復合碳源,以重量份數計,所述復合碳源包括以下組分:
單糖10~20份、巖藻多糖5~10份、多元醇20~30份、脂肪酸5~10份、鼠李糖脂1~5份和維生素0.5~1份。
進一步地,以重量份數計,所述復合碳源包括以下組分:
單糖18份、巖藻多糖7份、多元醇26份、脂肪酸7份、鼠李糖脂4份和維生素0.5份。
進一步地,所述單糖、所述巖藻多糖、所述多元醇和所述脂肪酸的重量比為(15~18):(6~8):(25~30):(6~8)。
進一步地,所述單糖是由重量比為(20~25):1的葡萄糖和果糖組成。
進一步地,所述多元醇是由重量比為(10~15):1的山梨醇和丙三醇組成。
進一步地,所述脂肪酸是由重量比為(5~7):(2~4)的正辛酸和月桂酸組成。
進一步地,所述維生素為維生素B。
進一步地,所述復合碳源的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將15~20重量份的單糖、5~10重量份的巖藻多糖和20~30重量份的多元醇加入40~60重量份的水中進行第一攪拌溶解,得到第一溶液;
將5~10重量份的脂肪酸、1~5重量份的鼠李糖脂和0.5~1重量份的維生素加入10~20重量份的水中進行第二攪拌溶解,得到第二溶液;
將所述第一溶液和所述第二溶液進行混合,得到所述復合碳源。
第二方面,本申請提供了一種第一方面任一項所述的復合碳源在污水處理,和/或,提高聚磷菌除磷性能中的應用。
進一步地,以每升培養基計,所述復合碳源在提高聚磷菌除磷性能中的使用量為1~2g。
本申請實施例提供的上述技術方案與現有技術相比至少具有如下優點:
本申請實施例提供了一種復合碳源,該復合碳源為一種新型高效復合碳源,其主要由單糖、巖藻多糖、多元醇、脂肪酸、鼠李糖脂和維生素復配而成,可用于污水處理廠活性污泥碳源營養物質的補充。不僅可有效補充生化系統反硝化所需要的碳源,也可補充聚磷菌釋磷所需的碳源,從而顯著提高了總氮和總磷的去除率,保障出水的達標排放。
(發明人:劉建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