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頓試劑是一種強氧化性的體系,其由化學家FentonHJ于1893年發現,當時他發現雙氧水與二價的鐵離子混合在一起時具有強氧化性,可以把多種有機化合物如梭酸、醇類、酯類物質氧化為無機態,效果非常好。
雖然在芬頓試劑發現后的將近半個世紀里沒有被利用,但在20世紀70年代開始,由于水污染問題日益嚴重,許多難降解有機污染物相繼大量出現,因此強氧化性的芬頓試劑就得到了廣泛關注,其在水處理方向得到了大量的研究與應用。
紫外一芬頓技術就是建立在芬頓試劑的基礎上,利用紫外光的催化協同作用,增加了芬頓體系的氧化性能,提高氧化效率,該技術近年來在環境處理處置方面有很廣泛的應用。
紫外一芬頓技術具有氧化性強、反應速率快、無二次污染、降解徹底等優點,但同時也具有處理費用高、維護較復雜等缺點。具體聯系污水寶或參見http://www.jianfeilema.cn更多相關技術文檔。
關于其氧化機理,應先從經基自由基說起。近代的一些研究表明,紫外一芬頓技術主要是靠紫外光與催化劑的協同催化作用,使雙氧水產生經基自由基("OH)其具有很高的氧化還原電位,可氧化絕大多數的難降解有機污染物,且其降解廢水時具有以下特點:(1)經基自由基屬于高級氧化過程中的中間產物,它可以作為引發劑誘導后面一系列的鏈式反應;
(2)它可以無選擇地與廢水中各種污染物質發生氧化還原反應,最終產物為小分子物質甚至可礦化為二氧化碳和水;
(3)它的氧化過程是一種物理化學過程,一般比較容易控制。紫外光的引入是該技術的最大亮點,一般紫外光隨其波長可分為真空紫外光(100-190nm)、遠紫外光(190-280nm),紫外光(280-315nm)和近紫外光(315-400nm),波長越短,光子能量越大,催化降解能力越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