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布日:2024.03.22
申請日:2023.12.22
分類號:C02F1/78(2023.01)I;C02F1/72(2023.01)I;B01F23/237(2022.01)I;B01F23/232(2022.01)I;B01F25/312(2022.01)I
摘要
本公開涉及廢水處理技術(shù)領(lǐng)域,其提供了一種臭氧流化污水處理設備。臭氧流化污水處理設備包括臭氧流化塔、臭氧脫氣塔和氣體處理系統(tǒng)。臭氧流化塔包括流化塔筒體和設置于流化塔筒體的下部的流化筒,流化塔筒體的底部連通增壓臭氧管道和污水管道,增壓臭氧和污水能夠從流化塔筒體的底部通過流化筒混合反應后流向頂部;臭氧脫氣塔包括脫氣塔筒體、連通臭氧流化塔的頂部,且用于暫時存放從臭氧流化塔流入的處理后的污水;氣體處理系統(tǒng)連通臭氧流化塔和臭氧脫氣塔,用于處理臭氧流化塔和臭氧脫氣塔中多余的氣體。該臭氧流化污水處理設備能夠擴大氣液接觸面積、降低液相中臭氧的自分解速率可以提高臭氧的傳質(zhì)效率。
權(quán)利要求書
1.一種臭氧流化污水處理設備,其特征在于,包括:臭氧流化塔,所述臭氧流化塔包括流化塔筒體和設置于所述流化塔筒體的下部的流化筒,所述流化塔筒體的底部連通增壓臭氧管道和污水管道,所述增壓臭氧和所述污水能夠從所述流化塔筒體的底部通過所述流化筒混合反應后流向頂部;臭氧脫氣塔,所述臭氧脫氣塔包括脫氣塔筒體、連通所述臭氧流化塔的頂部,且用于暫時存放從所述臭氧流化塔流入的處理后的污水;氣體處理系統(tǒng),所述氣體處理系統(tǒng)連通所述臭氧流化塔和所述臭氧脫氣塔,用于處理所述臭氧流化塔和所述臭氧脫氣塔中多余的氣體。
2.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臭氧流化污水處理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流化筒中設置有多組微通道組件,所述多組微通道組件為多孔結(jié)構(gòu)以增強臭氧在污水中的傳質(zhì)效果。
3.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臭氧流化污水處理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流化筒的筒底部直徑大于筒頂部直徑以形成文丘里效應;所述臭氧流化塔還包括液環(huán)壓縮機,所述液環(huán)壓縮機連通所述增壓臭氧管道以壓縮臭氧進行增壓,其中臭氧的壓力范圍為0.15-0.3Mpa。
4.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臭氧流化污水處理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臭氧流化塔還包括:第一出水槽,所述第一出水槽設置于所述流化筒上部,用于將臭氧處理后的污水引導到所述臭氧脫氣塔;導流引向器,所述導流引向器設置于所述第一出水槽和所述流化筒之間;曝氣盤,所述曝氣盤設置于所述流化筒的下部,用于將增壓臭氧曝氣噴射到所述流化筒內(nèi)并且在所述流化筒的底部形成負壓;其中,所述增壓臭氧和污水在所述導流引向器和所述流化筒底部負壓的共同作用下形成內(nèi)循環(huán)。
5.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臭氧流化污水處理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臭氧流化塔還包括:絲網(wǎng)除沫器,所述絲網(wǎng)除沫器設置于所述導流引向器和所述第一出水槽之間,用于將流向所述第一出水槽的污水去除泡沫。
6.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臭氧流化污水處理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臭氧流化塔還包括:第一呼吸閥,所述第一呼吸閥設置于所述流化塔筒體的頂壁上,以能夠在所述流化塔筒體的內(nèi)部形成微正壓;第一放空閥,所述第一放空閥設置于所述流化塔筒體的底部,以排出所述臭氧流化塔中多余的污水;第二呼吸閥,所述第二呼吸閥設置于所述脫氣塔筒體的頂壁上,以能夠排出所述脫氣塔筒體內(nèi)多余的氣體。
7.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6所述的臭氧流化污水處理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臭氧脫氣塔還包括:第二出水槽,所述第二出水槽設置于所述脫氣塔筒體的上部,連通出水管道,用于將所述脫氣塔筒體內(nèi)靜置后的污水排出所述臭氧脫氣塔;第二放空閥,所述第二放空閥設置于所述脫氣塔筒體的底部,以排出所述臭氧脫氣塔中多余的污水。
8.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臭氧流化污水處理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氣體處理系統(tǒng)包括:氣體處理裝置,所述氣體處理裝置通過氣體處理管道分別連通所述臭氧流化塔和所述臭氧脫氣塔;氣體濃度檢測裝置,所述氣體濃度檢測裝置設置于所述氣體處理管道上,用于檢測流向所述氣體處理裝置的氣體濃度。
9.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8所述的臭氧流化污水處理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氣體處理系統(tǒng)還包括:消泡筒,所述消泡筒設置于靠近所述臭氧流化塔的連接處的所述氣體處理管道上,用于減小從所述臭氧流化塔中排出的氣體的氣泡尺寸。
10.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9中任一項所述的臭氧流化污水處理設備,其特征在于,還包括:液體催化劑投加裝置,所述液體催化劑投加裝置設置于所述污水管道上,用于向所述污水管道中投放液體催化劑;提升泵,所述提升泵設置于所述污水管道上,用于提升污水的流速;流量計,所述流量計設置于所述提升泵和所述臭氧流化塔之間的所述污水管道上,用于計量流入所述臭氧流化塔的污水量;跨線水管,所述跨線水管連通所述出水管道和所述污水管道,其中,所述跨線水管與所述污水管道的連通處位于所述提升泵和所述流量計之間;調(diào)節(jié)閥,所述調(diào)節(jié)閥設置于所述跨線水管上。
發(fā)明內(nèi)容
為了解決背景技術(shù)中提到的一種或者多種技術(shù)問題,本公開的方案提供了一種臭氧流化污水處理設備。
根據(jù)本公開實施例的一個方面,提供了一種臭氧流化污水處理設備。所述臭氧流化污水處理設備包括臭氧流化塔、臭氧脫氣塔和氣體處理系統(tǒng)。所述臭氧流化塔包括流化塔筒體和設置于所述流化塔筒體的下部的流化筒,所述流化塔筒體的底部連通增壓臭氧管道和污水管道,所述增壓臭氧和所述污水能夠從所述流化塔筒體的底部通過所述流化筒混合反應后流向頂部;所述臭氧脫氣塔包括脫氣塔筒體、連通所述臭氧流化塔的頂部,且用于暫時存放從所述臭氧流化塔流入的處理后的污水;所述氣體處理系統(tǒng)連通所述臭氧流化塔和所述臭氧脫氣塔,用于處理所述臭氧流化塔和所述臭氧脫氣塔中多余的氣體。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流化筒中設置有多組微通道組件,所述多組微通道組件為多孔結(jié)構(gòu)以增強臭氧在污水中的傳質(zhì)效果。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流化筒的筒底部直徑大于筒頂部直徑以形成文丘里效應;所述臭氧流化塔還包括液環(huán)壓縮機,所述液環(huán)壓縮機連通所述增壓臭氧管道以壓縮臭氧進行增壓,其中臭氧的壓力范圍為0.15-0.3Mpa。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臭氧流化塔還包括:第一出水槽、導流引向器和曝氣盤。所述第一出水槽設置于所述流化筒上部,用于將臭氧處理后的污水引導到所述臭氧脫氣塔;所述導流引向器設置于所述第一出水槽和所述流化筒之間;所述曝氣盤設置于所述流化筒的下部,用于將增壓臭氧曝氣噴射到所述流化筒內(nèi)并且在所述流化筒的底部形成負壓;其中,所述增壓臭氧和污水在所述導流引向器和所述流化筒底部負壓的共同作用下形成內(nèi)循環(huán)。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臭氧流化塔還包括:絲網(wǎng)除沫器,所述絲網(wǎng)除沫器設置于所述導流引向器和所述第一出水槽之間,用于將流向所述第一出水槽的污水去除泡沫。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臭氧流化塔還包括:第一呼吸閥、第一放空閥和第二呼吸閥,所述第一呼吸閥設置于所述流化塔筒體的頂壁上,以能夠在所述流化塔筒體的內(nèi)部形成微正壓,所述第一放空閥設置于所述流化塔筒體的底部,以排出所述臭氧流化塔中多余的污水,所述第二呼吸閥設置于所述脫氣塔筒體的頂壁上,以能夠排出所述脫氣塔筒體內(nèi)多余的氣體。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臭氧脫氣塔還包括第二出水槽和第二放空閥。所述第二出水槽設置于所述脫氣塔筒體的上部,連通出水管道,用于將所述脫氣塔筒體內(nèi)靜置后的污水排出所述臭氧脫氣塔;所述第二放空閥設置于所述脫氣塔筒體的底部,以排出所述臭氧脫氣塔中多余的污水。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氣體處理系統(tǒng)包括:氣體處理裝置,所述氣體處理裝置通過氣體處理管道分別連通所述臭氧流化塔和所述臭氧脫氣塔。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氣體處理系統(tǒng)還包括:氣體濃度檢測裝置,所述氣體濃度檢測裝置設置于所述氣體處理管道上,用于檢測流向所述氣體處理裝置的氣體濃度。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氣體處理系統(tǒng)還包括:消泡筒,所述消泡筒設置于靠近所述臭氧流化塔的連接處的所述氣體處理管道上,用于減小從所述臭氧流化塔中排出的氣體的氣泡尺寸。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臭氧流化污水處理設備還包括:液體催化劑投加裝置、提升泵、流量計、跨線水管和調(diào)節(jié)閥;所述液體催化劑投加裝置設置于所述污水管道上,用于向所述污水管道中投放液體催化劑;所述提升泵設置于所述污水管道上,用于提升污水的流速;所述流量計設置于所述提升泵和所述臭氧流化塔之間的所述污水管道上,用于計量流入所述臭氧流化塔的污水量;所述跨線水管連通所述出水管道和所述污水管道,其中,所述跨線水管與所述污水管道的連通處位于所述提升泵和所述流量計之間;所述調(diào)節(jié)閥設置于所述跨線水管上。
本公開實施例提供的一種臭氧流化污水處理設備,可以實現(xiàn)以下技術(shù)效果:
本申請中臭氧流化塔中設置有流化筒,流化筒中設置有多組微通道組件,該多組微通道組件為多孔結(jié)構(gòu),流化筒的上部設置導流引向器,流化筒的下部設置曝氣盤,曝氣盤形成負壓,在此整體結(jié)構(gòu)的作用下使得污水能夠達到10-15倍的循環(huán)水量,讓污水與臭氧反復接觸增強氧化效果。
使用的臭氧先進行增壓提供足夠的氣壓,流化筒筒底部直徑大于筒頂部直徑以形成文丘里效應,使得增壓臭氧和污水在流化筒中增強了混合效果。
臭氧流化塔后端設置有臭氧脫氣塔,將污水中剩余的臭氧提供足夠的分解時間,由于臭氧的半衰期為30min左右,因此此脫氣塔的停留時間至少30min,以充分分解臭氧。
工藝中設置有跨線水管,依據(jù)水質(zhì)的要求可以對來水進行部分處理,然后與不處理的污水進行混合,只要混合之后污水能夠達到出水要求即可;處理工藝路線比較靈活。
氣體處理系統(tǒng)可以有效處理掉臭氧流化塔和臭氧脫氣塔中析出的臭氧。且通過消泡筒將臭氧的氣泡減小利用處理臭氧。通過氣體濃度檢測裝置實時檢測待處理氣體的濃度為后續(xù)的處理提供依據(jù)。
通過本裝置處理,能夠有效節(jié)省臭氧用30%-50%,大大節(jié)省處理成本。
(發(fā)明人:王曉陽;謝曉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