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布日:2023.08.29
申請日:2023.06.15
分類號:B01D21/00(2006.01)I;B01D21/02(2006.01)I;B01D21/24(2006.01)I;C02F1/28(2023.01)I;C02F1/52(2023.01)I;B01D21/01(2006.01)I
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多層平板高效沉淀池,包括:過渡進水區,其用于調節進水的水質、水量;沉淀區,其與所述過渡進水區相連通,所述沉淀區由水平布置的多個平板分隔成上下布置的多個沉淀分區,每個所述平板上設有間隔布置的多個出泥口,上下兩個所述平板上的出泥口交錯布置;布水區,其連通所述沉淀區與所述過渡進水區,用于完成所述沉淀區的均勻布水;儲泥區,其設置在所述沉淀區的下方,用于存儲所述出泥口排出的污泥;出水區,其連通至所述沉淀區,且連接有出水管。本發明提供的多層平板高效沉淀池,可提高沉淀效率。
權利要求書
1.一種多層平板高效沉淀池,其特征在于,包括:過渡進水區,其用于調節進水的水質、水量;沉淀區,其與所述過渡進水區相連通,所述沉淀區由水平布置的多個平板分隔成上下布置的多個沉淀分區,每個所述平板上設有間隔布置的多個出泥口,上下兩個所述平板上的出泥口交錯布置;布水區,其連通所述沉淀區與所述過渡進水區,用于完成所述沉淀區的均勻布水;儲泥區,其設置在所述沉淀區的下方,用于存儲所述出泥口排出的污泥;出水區,其連通至所述沉淀區,且連接有出水管。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多層平板高效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平板包括間隔布置的多個條狀板件,相鄰兩個條狀板件之間形成所述出泥口,所述條狀板件沿垂直于出水方向的方向延伸。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多層平板高效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條狀板件的寬度為2~3cm,所述出泥口的寬度為1cm。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多層平板高效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平板上開設有貫穿上下表面的多個通槽以形成所述多個出泥口,所述通槽沿垂直于出水方向的方向延伸。
5.根據權利要求1至4任意一項所述的多層平板高效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區設置3~5個平板,相鄰平板之間的間距為400mm~500mm,所述平板采用鋁板。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多層平板高效沉淀池,其特征在于:還包括絮凝區,所述過渡進水區連通至所述絮凝區。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多層平板高效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池包括池體、設置在所述池體內沿出水方向依次設置的第一分隔件、第二分隔件、第三分隔件和第四分隔件;所述第一分隔件由所述池體底部向上延伸且與頂部之間具有間距,所述過渡進水區與所述絮凝區經所述第一分隔件相分隔;所述第二分隔件由所述池體的底部延伸至頂部且設有多個配水孔;所述第三分隔件由所述池體的頂部延伸至中部,所述第四分隔件由所述池體的底部延伸至頂部,所述多個平板設置在所述第三分隔件與第四分隔件之間,所述第三分隔件上連通所述多個沉淀分區與所述布水區的多個進水孔,所述第四分隔件上設有連通所述多個沉淀分區與所述出水區的多個出水孔。
8.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多層平板高效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儲泥區設有多個儲泥斗。
9.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多層平板高效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絮凝區加入助沉介質和/或吸附劑。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多層平板高效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助沉介質為石英砂或礦粉,所述吸附劑為活性炭、硅藻土或納米吸附材料。
發明內容
本發明目的是提供一種多層平板高效沉淀池,提高沉淀效率。
基于上述問題,本發明提供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多層平板高效沉淀池,包括:
過渡進水區,其用于調節進水的水質、水量;
沉淀區,其與所述過渡進水區相連通,所述沉淀區由水平布置的多個平板分隔成上下布置的多個沉淀分區,每個所述平板上設有間隔布置的多個出泥口,上下兩個所述平板上的出泥口交錯布置;
布水區,其連通所述沉淀區與所述過渡進水區,用于完成所述沉淀區的均勻布水;
儲泥區,其設置在所述沉淀區的下方,用于存儲所述出泥口排出的污泥;
出水區,其連通至所述沉淀區,且連接有出水管。
在其中的一些實施方式中,所述平板包括間隔布置的多個條狀板件,相鄰兩個條狀板件之間形成所述出泥口,所述條狀板件沿垂直于出水方向的方向延伸。
在其中的一些實施方式中,所述條狀板件的寬度為2~3cm,所述出泥口的寬度為1cm。
在其中的一些實施方式中,所述平板上開設有貫穿上下表面的多個通槽以形成所述多個出泥口,所述通槽沿垂直于出水方向的方向延伸。
在其中的一些實施方式中,所述沉淀區設置3~5個平板,相鄰平板之間的間距為400mm~500mm,所述平板采用鋁板。
在其中的一些實施方式中,還包括絮凝區,所述過渡進水區連通至所述絮凝區。
在其中的一些實施方式中,所述沉淀池包括池體、設置在所述池體內沿出水方向依次設置的第一分隔件、第二分隔件、第三分隔件和第四分隔件;
所述第一分隔件由所述池體底部向上延伸且與頂部之間具有間距,所述過渡進水區與所述絮凝區經所述第一分隔件相分隔;
所述第二分隔件由所述池體的底部延伸至頂部且設有多個配水孔;
所述第三分隔件由所述池體的頂部延伸至中部,所述第四分隔件由所述池體的底部延伸至頂部,所述多個平板設置在所述第三分隔件與第四分隔件之間,所述第三分隔件上連通所述多個沉淀分區與所述布水區的多個進水孔,所述第四分隔件上設有連通所述多個沉淀分區與所述出水區的多個出水孔。
在其中的一些實施方式中,所述儲泥區設有多個儲泥斗。
在其中的一些實施方式中,所述絮凝區加入助沉介質和/或吸附劑。
在其中的一些實施方式中,所述助沉介質為石英砂或礦粉,所述吸附劑為活性炭、硅藻土或納米吸附材料。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優點是:
1、采用淺層沉淀理論設置n層平板的沉淀區,處理同水量,面積可以減少至普通沉淀池的1/n,相同面積,處理量可以提高至n倍,相同面積、相同處理量,懸浮物截留效率可以大大提高;
2、多層平板的沉淀池,表面負荷大大提高,占地面積是常規沉淀池的1/30~1/10,特別適用于用地緊張的改擴建或者地下式新建等處理場所;
3、截留的污泥在水流沖刷下,通過各層平板交錯布置的出泥口滑落至下一層,最終滑落至儲泥斗,排泥順暢,無需額外動力,操作管理簡單;
4、平板采用表面光滑的鋁板等,摩擦力小,堆積的污泥只需水流沖刷即可滑動,排泥徹底,懸浮物去除率高;
5、在絮凝區可以投加助沉介質和吸附劑,以加速沉淀、吸附去除水中的溶解性污染物。
(發明人:楊海亮;周新宇;胡洋;李宇萌;馬三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