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布日:2023.10.24
申請日:2022.04.12
分類號:C02F9/00(2023.01)I;C22B15/00(2006.01)I;C01G49/02(2006.01)I;C02F1/66(2023.01)N;C02F1/00(2023.01)N;C02F1/62(2023.01)N;C02F1/72(2023.01)N;C02F1
/64(2023.01)N;C02F101/20(2006.01)N
摘要
本發明是一種銅系催化劑生產廢水中銅的回收方法,向廢水池內加入H2SO4溶液,在攪拌的條件下,調節廢水的pH值為3~5。然后經過過濾裝置過濾后,加入稍過量的Fe粉,同時攪拌30~50min,過濾得到粗銅粉。以稀硫酸洗滌粗銅粉,再以去離子水洗滌,得到純銅粉。在濾液中加入H2O2,將Fe2+氧化為Fe3+后,加入Na2CO3或NaHCO3調節濾液的pH值為7~9,沉降20~40min后過濾,得到粗Fe(OH)3,先以氨水溶液洗滌,再以去離子水洗滌,得到產品純氫氧化鐵。通過本發明方法的處理,廢水中銅離子的回收率超過90%,排放廢水中銅離子的去除率超過99%,銅離子濃度降低至0.5mg/L以下,可以達標排放。
權利要求書
1.一種銅系催化劑生產廢水中銅的回收方法,其特征包括以下步驟:(1)調節廢水pH值:向廢水池內加入H2SO4溶液,在攪拌的情況下,調節廢水的pH值,過濾,除去不溶解的雜質;(2)置換回收濾液中的銅離子:向反應器中注入濾液,加入稍過量的細Fe粉,同時進行攪拌30~50min,過濾得到粗銅粉,以稀硫酸洗滌粗銅粉,再以去離子水洗滌,得到純銅粉;(3)將濾液中的Fe2+氧化為Fe3+:在回收過銅離子后的濾液中加入H2O2,攪拌10~20min;(4)回收氫氧化鐵:加入Na2CO3或NaHCO3調節濾液的pH值,沉降20~40min后過濾,得到Fe(OH)3,先以氨水溶液洗滌,再以去離子水洗滌,得到產品純氫氧化鐵。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銅系催化劑生產廢水中銅的回收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1)中H2SO4溶液的質量分數為20%~60%。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銅系催化劑生產廢水中銅的回收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1)中調節廢水的pH值為3~5。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銅系催化劑生產廢水中銅的回收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2)中以質量分數為5%~30%的稀H2SO4洗滌粗銅粉。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銅系催化劑生產廢水中銅的回收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3)中濾液中加入的H2O2溶液質量分數為5%~30%。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銅系催化劑生產廢水中銅的回收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4)中加入的Na2CO3或NaHCO3溶液的質量分數為10%~50%。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銅系催化劑生產廢水中銅的回收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4)中使用Na2CO3或NaHCO3溶液調節濾液的pH值為7~9。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銅系催化劑生產廢水中銅的回收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4)中氨水溶液的質量分數為5%~20%。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銅系催化劑生產廢水中銅的回收方法,通過加入H2SO4調節廢水的pH值,過濾除去不溶雜質后,加入稍過量的廢Fe粉,將廢水中的銅離子置換出來,過濾得到含有少量鐵粉的粗銅粉。再用稀硫酸洗滌粗銅粉除去Fe及其它雜質,得到產品純銅粉,使得廢水中的銅離子得到回收。
本發明是一種銅系催化劑生產廢水中銅的回收方法,其特征包括以下步驟:(1)調節廢水pH值:向廢水池內加入H2SO4溶液,在攪拌的情況下,調節廢水的pH值,過濾,除去不溶解的雜質;(2)置換回收濾液中的銅離子:向反應器中注入一定量的濾液,加入稍過量的細Fe粉,同時進行攪拌30~50min,過濾得到粗銅粉,以稀硫酸洗滌粗銅粉,再以去離子水洗滌,得到純銅粉;(3)將濾液中的Fe2+氧化為Fe3+:在回收過銅離子后的濾液中加入適量濃度的H2O2,攪拌10~20min;(4)回收氫氧化鐵:加入Na2CO3或NaHCO3調節濾液的pH值,沉降20~40min后過濾,得到Fe(OH)3,先以氨水溶液洗滌,再以去離子水洗滌,得到產品純氫氧化鐵。
候選地,步驟(1)中H2SO4溶液的質量分數為20%~60%。
步驟(1)中調節廢水的pH值為3~5。
步驟(2)中以質量分數為5%~30%的稀H2SO4洗滌粗銅粉。
步驟(3)中濾液中加入的H2O2溶液質量分數為5%~30%。
步驟(4)中加入的Na2CO3或NaHCO3溶液的質量分數為10%~50%。
步驟(4)中使用Na2CO3或NaHCO3溶液調節濾液的pH值為7~9。
步驟(4)中氨水溶液的質量分數為5%~20%。
通過本發明方法的處理,廢水中銅離子的回收率超過90%,排放廢水中銅離子的去除率超過99%,銅離子濃度降低至0.5mg/L以下,可以達標排放。
(發明人:李忠建;李興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