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布日:2023.10.10
申請日:2023.07.29
分類號:B65D90/12(2006.01)I;B65D90/00(2006.01)I;B08B9/087(2006.01)I;B08B13/00(2006.01)I;B60P7/16(2006.01)I
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河道治理用淤泥收集轉移裝置,屬于河道治理技術領域,包括車體,還包括底板,底板可拆卸連接在車體的頂部;收集單元,收集單元設置在底板的上方用于收集河道內的污泥;壓縮機構。本發明通過壓縮機構的設置,不僅可以對收污桶在轉移過程中受到的顛簸進行緩沖,防止污泥在搬運或運輸的過程中因為振動或碰撞而變得更加細小,導致在處理污泥時變得更加困難的現象發生,還可以使收污桶隨著污泥重量的遞增而下降,從而會帶動刮除機構自行運轉,此種設計,當收集單元內污泥排出時,收污桶隨著重量的減少而上升,可以帶動刮泥板在收污桶內自行下降,進而將粘附在收污桶內壁上的污泥刮除,使其可以自行清理。
權利要求書
1.河道治理用淤泥收集轉移裝置,包括車體(1),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底板(2),所述底板(2)可拆卸連接在車體(1)的頂部;收集單元(3),所述收集單元(3)設置在底板(2)的上方用于收集河道內的污泥;壓縮機構(4),所述壓縮機構(4)安裝在底板(2)與收集單元(3)之間,所述壓縮機構(4)用于隨著污泥的重力而起伏;刮除機構(5),所述刮除機構(5)位于收集單元(3)內,當所述壓縮機構(4)沒有受到污泥的重力時能同步將收集單元(3)內壁上的污泥刮除;震落機構(6),所述震落機構(6)設置在刮除機構(5)的一端,所述震落機構(6)隨著刮除機構(5)的運轉而啟動用于減少粘附在刮除機構(5)底部的污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河道治理用淤泥收集轉移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集單元(3)包括:收污桶(31),所述收污桶(31)設置在底板(2)的上方;進泥管(32),所述進泥管(32)連通在收污桶(31)底側的外表面;其中,在收集污泥時,所述進泥管(32)需通過軟管與外部水泵的出水端相連;底盤(33),所述底盤(33)固定在收污桶(31)的底部。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河道治理用淤泥收集轉移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壓縮機構(4)包括:安裝槽(41),所述安裝槽(41)開設在底板(2)的頂部;橫桿(42),所述橫桿(42)連接在安裝槽(41)內且所述橫桿(42)的外表面滑動有滑塊(43);復位彈簧(44),所述復位彈簧(44)設置在安裝槽(41)內且復位彈簧(44)的兩端分別與安裝槽(41)和滑塊(43)相連;斜條(45),所述斜條(45)的底端通過轉軸與滑塊(43)轉動連接,所述斜條(45)的頂端通過轉軸轉動在底盤(33)的底部。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河道治理用淤泥收集轉移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刮除機構(5)包括:支撐塊(51),所述支撐塊(51)固定在車體(1)的頂部;轉桿(52),所述轉桿(52)通過軸承轉動在兩個支撐塊(51)之間,所述轉桿(52)的外表面固定有輥筒(53);圓形齒輪(54),所述圓形齒輪(54)連接在轉桿(52)的前端;連接齒條(55),所述連接齒條(55)固定在底盤(33)的側面,所述連接齒條(55)與圓形齒輪(54)相互嚙合;刮泥板(56),所述刮泥板(56)滑動在收污桶(31)內;其中,所述刮泥板(56)與收污桶(31)的內壁相貼合;鐵塊(57),所述鐵塊(57)連接在刮泥板(56)的頂部;連接繩(58),所述連接繩(58)的底端與鐵塊(57)相連,所述連接繩(58)的頂端滑動貫穿收污桶(31)的頂壁且與輥筒(53)相連。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河道治理用淤泥收集轉移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震落機構(6)包括:扇形齒輪(61),所述扇形齒輪(61)連接在轉桿(52)遠離圓形齒輪(54)的一端;環形齒條(62),所述環形齒條(62)嚙合在扇形齒輪(61)的外表面,所述環形齒條(62)的右側面固定有連接桿(63);安裝條(64),所述安裝條(64)固定在車體(1)的頂部;活塞筒(65),所述活塞筒(65)連接在安裝條(64)的左側面;活塞盤(66),所述活塞盤(66)連接在連接桿(63)的右端且活塞運動在活塞筒(65)內;氣囊(67),所述氣囊(67)設置在刮泥板(56)的底部;進氣管(68),所述進氣管(68)的底端與活塞筒(65)連通,所述進氣管(68)的頂端貫穿收污桶(31)與氣囊(67)連通。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河道治理用淤泥收集轉移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裝條(64)的左側面固定有矩形條(7),所述環形齒條(62)的底部固定有矩形塊(8),所述矩形塊(8)滑動在矩形條(7)的外表面。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河道治理用淤泥收集轉移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2)的頂部開設有安裝孔(9),所述安裝孔(9)用于螺釘擰入。
8.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河道治理用淤泥收集轉移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2)的頂部連接有限位環(10),所述連接繩(58)從限位環(10)內穿過。
9.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河道治理用淤泥收集轉移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污桶(31)的底部連通有出泥管,出泥管和進泥管(32)的表面均安裝有閥門。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中,不能自動清理粘附在收污桶內壁上的污泥,從而影響污泥收集轉移效率的問題,而提出的河道治理用淤泥收集轉移裝置。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了如下技術方案:
河道治理用淤泥收集轉移裝置,包括車體,還包括:
底板,所述底板可拆卸連接在車體的頂部;
收集單元,所述收集單元設置在底板的上方用于收集河道內的污泥;
壓縮機構,所述壓縮機構安裝在底板與收集單元之間,所述壓縮機構用于隨著污泥的重力而起伏;
刮除機構,所述刮除機構位于收集單元內,當所述壓縮機構沒有受到污泥的重力時能同步將收集單元內壁上的污泥刮除;
震落機構,所述震落機構設置在刮除機構的一端,所述震落機構隨著刮除機構的運轉而啟動用于減少粘附在刮除機構底部的污泥。
優選地,所述收集單元包括:
收污桶,所述收污桶設置在底板的上方;
進泥管,所述進泥管連通在收污桶底側的外表面;
其中,在收集污泥時,所述進泥管需通過軟管與外部水泵的出水端相連;
底盤,所述底盤固定在收污桶的底部。
優選地,所述壓縮機構包括:
安裝槽,所述安裝槽開設在底板的頂部;
橫桿,所述橫桿連接在安裝槽內且所述橫桿的外表面滑動有滑塊;
復位彈簧,所述復位彈簧設置在安裝槽內且復位彈簧的兩端分別與安裝槽和滑塊相連;
斜條,所述斜條的底端通過轉軸與滑塊轉動連接,所述斜條的頂端通過轉軸轉動在底盤的底部。
優選地,所述刮除機構包括:
支撐塊,所述支撐塊固定在車體的頂部;
轉桿,所述轉桿通過軸承轉動在兩個支撐塊之間,所述轉桿的外表面固定有輥筒;
圓形齒輪,所述圓形齒輪連接在轉桿的前端;
連接齒條,所述連接齒條固定在底盤的側面,所述連接齒條與圓形齒輪相互嚙合;
刮泥板,所述刮泥板滑動在收污桶內;
其中,所述刮泥板與收污桶的內壁相貼合;
鐵塊,所述鐵塊連接在刮泥板的頂部;
連接繩,所述連接繩的底端與鐵塊相連,所述連接繩的頂端滑動貫穿收污桶的頂壁且與輥筒相連。
優選地,所述震落機構包括:
扇形齒輪,所述扇形齒輪連接在轉桿遠離圓形齒輪的一端;
環形齒條,所述環形齒條嚙合在扇形齒輪的外表面,所述環形齒條的右側面固定有連接桿;
安裝條,所述安裝條固定在車體的頂部;
活塞筒,所述活塞筒連接在安裝條的左側面;
活塞盤,所述活塞盤連接在連接桿的右端且活塞運動在活塞筒內;
氣囊,所述氣囊設置在刮泥板的底部;
進氣管,所述進氣管的底端與活塞筒連通,所述進氣管的頂端貫穿收污桶與氣囊連通。
優選地,所述安裝條的左側面固定有矩形條,所述環形齒條的底部固定有矩形塊,所述矩形塊滑動在矩形條的外表面。
優選地,所述底板的頂部開設有安裝孔,所述安裝孔用于螺釘擰入。
優選地,所述底板的頂部連接有限位環,所述連接繩從限位環內穿過。
優選地,所述收污桶的底部連通有出泥管,出泥管和進泥管的表面均安裝有閥門。
相比現有技術,本發明的有益效果為:
1、通過壓縮機構的設置,不僅可以對收污桶在轉移過程中受到的顛簸進行緩沖,防止污泥在搬運或運輸的過程中因為振動或碰撞而變得更加細小,導致在處理污泥時變得更加困難的現象發生,還可以使收污桶隨著污泥重量的遞增而下降,從而會帶動刮除機構自行運轉,此種設計,當收集單元內污泥排出時,收污桶隨著重量的減少而上升,可以帶動刮泥板在收污桶內自行下降,進而將粘附在收污桶內壁上的污泥刮除,使其可以自行清理,一是避免污泥會隨著收污桶返回,在下次轉移污泥時,會造成收污桶容量減少的現象發生,二是減少清理污泥的時間,提升污泥轉移的速率。
2、通過震落機構的設置,利用刮除機構運轉的動力而自行運轉,可使氣囊內間歇性充氣,通過氣囊反復鼓起,可將粘附在氣囊表面的污泥震落,再一次減少了收污桶內的污泥,進一步提升了污泥轉移的效率。
(發明人:劉樹立;羅仕寬;羅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