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聯合正滲透(FO)和活性污泥工藝的正滲透膜生物反應器(OMBR)在廢水處理和再生領域掀起了一番熱潮。OMBR采用高截留率、致密的FO膜代替傳統MBR中用于固液分離的微濾(MF)或超濾(UF)膜,可提供高質量的產品水,且具有低結垢特性。然而,OMBR中原液的濃縮和反向鹽滲透會導致生物反應器中鹽分積累,對FO膜性能和微生物活性產生不利影響。
關于OMBR系統中鹽分積累問題,其解決辦法大致有兩個方向:一是優化操作條件,如選擇合適的汲取液、采用高選擇性FO膜、縮短污泥停留時間(SRT)等;二是將OMBR與其他系統進行集成。基于汲取液的選擇優化,有研究將無機汲取液與表面活性劑進行了混合,但此過程需要確定最佳表面活性劑濃度,因為較高的表面活性劑濃度可能會增加溶液黏度。也有研究利用有機溶質作為汲取液,認為有機溶質很容易被生物降解,不會誘導生物反應器中長期鹽分的積累,但是Siddique等和Luo等研究發現,CH3COONa作為汲取液時為微生物提供了額外的碳源,會加劇FO膜污染,同時EDTA-2Na的反向擴散抑制了生物量的生長和活性。此外,通過定期排泥來縮短SRT可以緩解鹽分積累,但是Wang等的研究指出,即使在SRT為10d下運行,其鹽度仍然很高,而且頻繁的排泥會增加污泥處理成本。基于混合系統的開發,將MF膜與OMBR集成MF-OMBR系統,將出水分至兩端(MF側和FO側),可有效去除反應器中積累的鹽分。但系統的水力停留時間(HRT)會影響污泥混合液特性,導致膜污染加劇,因此有必要進一步研究MF-OMBR中HRT的影響。
基于MF-OMBR系統,筆者優化了多孔MF膜與FO膜之間的通量比,確定了最佳水力停留時間,降低了生物反應器中鹽分積累量,確保了MF-OMBR系統兩端滲透出水的質量,并盡可能地減少了FO膜污染,以期為實際應用中實現鹽分管理提供技術支持。
1、材料與方法
1.1 實驗材料
接種污泥:接種污泥取自西安市某污水處理廠(A2O工藝)的終沉池,用模擬的生活污水在MFMBR系統(此時未安裝FO膜組件,用于前期馴化污泥)中馴化1個月,當污泥濃度穩定達到3.5g/L、污泥沉降比為20%~30%后投入使用。
原水:進水為模擬的生活污水,采用無水乙酸鈉作為碳源、氯化銨作為氮源、磷酸二氫鉀作為磷源。添加碳酸鈣、碳酸鎂和七水合硫酸亞鐵作為微生物的營養元素。原水TOC、氨氮、TN和TP濃度分別為(109.9±2.65)、(26.39±0.59)、(27.79±0.75)和(3.98±0.28)mg/L,電導率為600~750μS/cm。
汲取液:選擇1.0mol/L的NaCl溶液作為汲取液,每天更換,以保證足夠的滲透壓。將裝有汲取液的容器放置在電子天平上,并通過與天平連接的計算機實時監測汲取液質量的變化,從而計算出正滲透膜的通量。
實驗裝置:分置式MF-OMBR裝置如圖1所示。生物反應器的有效容積約為1.5L,汲取液池的有效容積約為0.7L。將進水連續地泵入MF-OMBR系統,在反應器中設置液位繼電器以保持水位恒定,在使用曝氣泵為活性污泥微生物提供氧氣的同時對系統中MF膜組件進行表面沖刷。實驗在室溫(28±2)℃條件下運行,期間水溫恒定在(24±2)℃,污泥混合液和汲取液的錯流速度均為0.25L/min,SRT為30d。
膜材料:微濾膜采用PVDF外壓式中空纖維膜組件,膜絲外徑為1.6mm,膜孔徑為0.08μm,有效膜面積約為120cm2。正滲透膜為三醋酸纖維(CTA)材質,有效膜面積為52.25cm2,使用前在去離子水中浸泡24h。
1.2 分析項目及方法
1.2.1 鹽分積累模型
HRT的控制:在MF-OMBR系統中從微濾膜和正滲透膜兩端出水,在保證FO膜面積不變的前提下,FO端出水流量變化不大,可通過調節MF膜出水泵流量改變生物池HRT。由于FO膜非常致密,所以可溶性化合物不會透過FO膜,因此被生物反應器截留,用污染物停留時間(CRT)表示系統中可溶性化合物的停留時間,原理如圖2所示。
HRT、CRT計算過程分別見式(1)和式(2)
式中:HRT為水力停留時間;CRT為污染物停留時間;V為生物反應器有效容積;Q為反應器排出的液體流量;QC為反應器排出的污染物流量;QMF為MF膜的出水流量;QFO為FO膜出水流量;QW為排泥量。
鹽分積累因子(CF):生物反應器中鹽分積累主要是因為原液濃縮和反向鹽滲透,CF的計算過程見式(3)。
由此可知,CF的大小主要由QFO/QMF值決定。
1.2.2 常規水質分析方法
氨氮、TN、TP參照《水和廢水監測分析方法》(第4版)測定,TOC使用TOC分析儀測定。
1.2.3 胞外聚合物的提取及分析
活性污泥中溶解性胞外聚合物(SMP)和附著性胞外聚合物(BEPS)的提取采用加熱離心提取法。采用多糖和蛋白質加和的方式表征SMP和BEPS含量,蛋白質的測定采用考馬斯亮藍G250染色法,多糖的測定采用蒽酮試劑法。
1.2.4 膜污染的表征
將正滲透膜裁剪成尺寸為5.0mm×5.0mm的正方形后,用于掃描電鏡能譜儀(SEM-EDS)和傅里葉變換衰減全反射紅外光譜法(FTIR-ATR)分析。采用SEM-EDS分析FO原膜和污染膜的表面形貌以及元素組成,FTIR-ATR用來檢測有機官能團,辨別FO膜表面的有機物種類。另外,裁剪大小為15.0mm×15.0mm的污染膜片用于對其表面的主要污染物進行量化分析,將膜片置于20mL的去離子水中,先后攪拌和超聲各5min后過0.45μm濾膜,測定濾液中有機物濃度。
2、結果與討論
2.1 鹽分積累情況
不同HRT條件下反應器中電導率的變化如圖3所示。可知,生物反應器整體處于低鹽水平,電導率先快速上升后逐漸趨于穩定。當HRT為5、8和12h時,生物反應器穩定電導率分別為1.2、1.25和2.2mS/cm。這主要歸因于MF-OMBR裝置中引入了MF膜,大部分鹽分通過MF膜排出,從而緩解了反應器中鹽分的積累。
根據鹽分積累模型可知,MF-OMBR系統電導率主要由鹽分積累因子CF決定,QFO/QMF減小引起CF值減小,生物反應器中的鹽分積累減輕,具體參數見表1。
2.2 MF和FO膜通量的變化規律
不同HRT條件下MF和FO膜通量的變化見圖4。由圖4可知,不同HRT條件下,FO膜的初始通量約為8.9L/(m2·h),運行過程中FO膜通量不斷下降,HRT為5、8和12h的14d膜通量下降率分別為54.8%、49.8%和67.3%。FO膜通量的下降主要歸因于FO膜內部的濃差極化(ICP)、鹽分累積和膜污染等原因,但因為在MF-OMBR系統中反應器整體處于低鹽水平,所以造成通量下降差異的原因是不同HRT產生的ICP現象及膜污染程度的不同。MF膜通量基本穩定且稍有提升,這是由于隨著反應的進行,FO膜通量下降,為了匹配HRT的設定值,需要提升MF膜出水泵轉速來加大MF膜通量,屬于人為調控。
2.3 污染物去除效果
2.3.1 對TOC的去除
不同HRT條件下TOC濃度的變化如圖5所示。可知,不同HRT條件下,活性污泥上清液、MF出水、FO出水中的TOC表現幾乎一致。MF出水的TOC濃度為(8.0±1.9)mg/L(折算為COD約19.8mg/L);FO出水的TOC濃度為(5.7±0.8)mg/L(折算為COD約14.8mg/L)。系統對TOC的去除率均可達到93.0%以上,原因是系統對TOC的去除主要依靠微生物降解和兩種滲透膜的截留作用,通過改變HRT并不能增強反應器對TOC的降解效果。
2.3.2 對氨氮的去除
不同HRT條件下氨氮濃度的變化如圖6所示。可知,不同HRT運行條件下反應器內氨氮濃度均較低,MF和FO出水中的氨氮濃度與混合液相差不大,約為1.5mg/L,系統對氨氮的去除率均可達到95.6%以上。這是由于反應器是單獨的好氧環境,氨氮通過硝化作用轉化為硝酸鹽,對氨氮的去除主要依靠微生物降解作用,兩種滲透膜對氨氮的截留效果不明顯。
2.3.3 對TN和TP的去除
不同HRT條件下TN和TP濃度的變化見圖7。由圖7可知,隨著HRT的增加,生物反應器中TN和TP積累越來越嚴重,這是由于反應器內缺少反硝化和厭氧釋磷過程,無法通過微生物去除TN和TP,再加上FO膜對硝酸鹽和磷酸鹽的截留作用,導致TN和TP在反應器內積累。由表1可知,HRT越長,QFO/QMF值越大,進而TN和TP在反應器中積累越多。另外,受到混合液中TN和TP積累的影響,MF出水中TN和TP的濃度也將隨之升高,但此時MF出水水質仍可滿足《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雜用水水質》(GB/T18920—2020)要求,可用于沖廁、車輛沖洗、道路清掃、消防和建筑施工等。而FO膜對TN和TP的去除率分別可達77.0%和98.7%以上,這主要歸因于FO膜的致密性和高截留性能,磷酸鹽幾乎全部被截留在反應器內,由于NO3-離子半徑小于PO43-,使得FO膜對其截留率略低。楊應明等人采用NaCl和EDTA-2Na作為汲取液來運行OMBR,系統對TN和TP的去除率分別可達到71.7%和99.2%以上;Holloway等人的研究表明,OMBR和UF-OMBR對氮和磷的平均去除率分別超過82%和99%,與本研究獲得的結果類似。
2.4 污泥性質的變化
不同HRT條件下SS、VSS和VSS/SS的變化情況見圖8。
由圖8可知,在HRT為5和8h條件下,VSS/SS稍有增長,最后分別穩定在71.0%和71.7%,微生物活性提高。分析原因,隨著運行時間的延長,反應器中鹽分較低且逐步穩定,污泥濃度和微生物活性也不斷趨于穩定。而當HRT為12h時,VSS/SS呈現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變化趨勢,最后穩定在60.7%,這是由于較長的HRT使得營養物質缺乏,微生物進行內源呼吸導致活性降低。整體看來,在MF-OMBR系統中,VSS/SS的變化波動較小,微生物活性較高。
不同HRT條件下,MF-OMBR系統中SMP和BEPS含量均有差異。相比于5和12h,HRT為8h時的SMP濃度較低。分析原因,在較短的HRT條件下,微生物代謝營養物的同時會釋放SMP,而當HRT較長時,微生物由于內源呼吸作用產生了SMP的積累,只有當HRT為8h時,基質被完全降解且SMP也被充分降解,此時SMP量相對較少。而HRT為12h的BEPS含量明顯低于5和8h的。這是由于當HRT為5和8h時,微生物在基質分解過程中產生了BEPS和基質利用相關產物(UAP),導致BEPS含量略高。而當HRT為12h時,較長的HRT導致進水基質不能滿足微生物營養所需,此時微生物將產生內源呼吸作用,BEPS中多糖作為碳源而被降解。
2.5 膜污染分析
2.5.1 膜表面污染物FTIR分析
FO原膜和FO污染膜的FTIR光譜圖見圖9。從圖9(a)可知,FO原膜在1741、1371、1224和1041cm-1等處有特征吸收峰,經過14d運行后原膜的峰消失或減弱。由圖9(b)可知,在1017~1020cm-1處發現多糖的C—O峰,在1634~1638cm-1和1532~1535cm-1處發現蛋白質的酰胺Ⅰ峰和酰胺Ⅱ峰。可見,不同HRT運行條件下在FO膜表面均發生了以多糖和蛋白質為代表物的有機污染。
2.5.2 有機物量化分析
為了進一步確認污染膜表面的有機物濃度,對不同HRT條件下污染膜表面污染層中的蛋白質和多糖進行量化分析。結果顯示,HRT為5和12h的污染膜表面蛋白質含量約為HRT為8h的3倍,多糖含量約為2倍,可見當HRT為8h時FO膜表面多糖和蛋白質的含量最少。
當HRT為5、8、12h時,SMP分別為5.20、4.25、6.70mg/L,BEPS分別為16.20、15.80、13.50mg/L。相比于HRT為5和12h,當HRT為8h時SMP濃度較低,這歸因于在較短的HRT條件下微生物代謝營養物的同時能夠釋放SMP,而當HRT較長時,微生物發生內源呼吸而使SMP發生累積,只有當HRT為8h時,基質才被完全降解并且SMP也得到了充分降解,此時系統的SMP量相對較少。與HRT為5和8h相比,HRT為12h時表現出相對較低的BEPS濃度,這歸因于較長的HRT導致進水基質不能滿足微生物營養所需,BEPS中多糖被微生物作為碳源而降解。通過觀察BEPS可以發現,12h時的BEPS含量最低,但有機膜污染并不是最輕的。觀察SMP的情況發現,當HRT為5和12h時,二者SMP含量均為高值,對應有機膜污染也較為嚴重。因此,FO膜表面有機污染的程度主要取決于反應器內的SMP含量。
2.5.3 膜表面污染物SEM-EDS分析
FO原膜和污染膜的表面形貌如圖10所示。可知,原膜活性層表面平整且光滑,14d后污染膜活性層覆蓋了一層污染物,且當HRT為8h時膜沉積的污染物最少。
原膜和污染膜的EDS圖譜結果表明,原膜主要有C、O兩種元素,而污染膜中出現了Na、Mg、Al、Si、P、K、Ca、Fe等新元素,存在于FO膜表面和內孔中。其中,Al、Si、K來自于接種活性污泥,其余元素來自于進水基質,具體元素含量見表2。
從表2可以看出,除C、O元素外,當HRT為12h時,其他元素的相對含量百分比明顯高于HRT為8h的污染膜(除Na外),而HRT為5h的Na、Mg、P、S、K、Ca、Fe等元素相對含量百分比高于HRT為8h的污染膜,說明HRT為8h的FO膜無機污染相對較輕,與形貌分析結果一致,這歸因于FO膜活性層的高排斥性和支撐層中的高內部濃差極化水平。
3、結論
①在MF-OMBR系統中,反應器HRT越大,鹽分積累越明顯,但整體處于低鹽水平。HRT為5、8和12h的14d通量下降率分別為54.8%、49.8%和67.3%,造成通量下降差異的原因是不同HRT產生ICP現象及膜污染程度不同。
②當HRT為5、8和12h時,MF-OMBR系統對生活污水的處理效果良好,MF和FO對TOC和氨氮的去除率分別達到93.0%和95.6%以上,FO對TN和TP的去除率分別達到77.0%和98.7%以上。當HRT為5h時,MF低品質出水占比過大,HRT為12h時需要的構筑物占地面積較大。從技術經濟性角度考慮,HRT為8h較合適。此時MF-OMBR系統可以獲得符合《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雜用水水質》(GB/T18920—2020)的MF出水和高品質的汲取液(FO出水)。
③在MF-OMBR系統中,相比于HRT為5和12h,當HRT為8h時SMP平均濃度較低,BEPS平均濃度在HRT為12h的條件下明顯下降。FTIR和量化分析結果表明,HRT不會影響FO膜表面有機物的種類,但不同HRT條件下有機物濃度相差甚遠。膜表面主要有機物為蛋白質和多糖,HRT為8h的污染物濃度遠低于5和12h的,其污染程度主要取決于FO膜表面的SMP含量。(來源: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環境與市政工程學院,陜西省膜分離重點實驗室,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網絡與信息化管理處,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