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需氧量(ChemicalOxygenDemand,英文縮寫COD)是以化學方法測量水樣中需要被氧化的還原性物質的量。水樣在一定條件下,以氧化1L水樣中還原性物質所消耗的氧化劑的量為指標,折算成每升水樣全部被氧化后,需要的氧的毫克數,以mg/L表示。它反映了水中受還原性物質污染的程度。該指標也作為有機物相對含量的綜合指標之一。COD越高,表明水體中還原性物質(如有機物)含量越高,而還原性物質可降低水體中溶解氧的含量,導致水生生物缺氧以至死亡,水質腐敗變臭。另外,苯、苯酚等有機物還具有較強的毒性,會對水生生物和人體造成直接傷害。因此,我國將COD作為重點控制的水污染物指標。
含濃油及乳化液廢水處理系統
各機組排出的含濃油及乳化液廢水,用泵送至兩個平行布置的調節池。調節后的廢水用泵送紙帶過濾機過濾,去除粗渣后進入到超濾系統(共10組,每組有2套超濾裝置,單套超濾裝置處理能力1m3/h)進行油水分離。超濾出水送含稀油廢水處理系統后續生物處理單元進一步處理,以保證出水中的油及CODcr能達到排放要求。
超濾系統還設有清洗裝置,定期對超濾裝置清洗,以恢復超濾裝置出水通量。調節池及超濾系統排出廢油進入油回收系統,調節池排出的油泥定期送至含稀油廢水處理系統離心脫水機進行脫水處理。含稀油廢水處理系統來自主生產工藝機組的稀油廢水,分別輸送至廢水處理站稀油廢水調節池,再用泵提升至pH調整槽,并將pH值調整到7~8。經過pH調整槽處理后的廢水自流到混凝槽,在此加入混凝劑(PFS)和助凝劑(PAM)進行混凝、絮凝反應,反應后的廢水進入溶氣氣浮單元,經過處理后的廢水進入接觸生物氧化池進行生物處理,進一步降解COD,再經斜板沉淀池進行沉淀,達標后的廢水排放至酸堿廢水最終排放池一并達標排放;未達標的廢水則可以切換回流至稀油廢水處理調節池。沉淀池和生物接觸氧化池產生的污泥用泵輸送至污泥貯存槽(T-5380)進行濃縮,然后用泵送至離心脫水機進行污泥脫水,脫水后污泥含水率小于75%,經泥斗儲存,定期用汽車外運統一處理。具體聯系污水寶或參見http://www.jianfeilema.cn更多相關技術文檔。
固定化微生物技術對冷軋含油廢水COD的處理效果分析
固定化微生物技術
固定化微生物技術是采用物理或化學手段將游離細胞(微生物)固定在載體上使其高度密集并保持其生物活性功能,在適宜的條件下還可以增殖以滿足應用之需的生物技術。固定化微生物技術表現為細胞密度高、菌種濃度高、易于固液分離、具有抗沖擊負荷及抑制性物質的能力。其生長與分布不會因有機物的存在而發生改變,活細胞密度增大,增加了應用的安全性,采用的材料和方法又有較強的針對性。如果將固定化微生物技術代替傳統的生物技術應用在含油廢水的二級處理中,首先可以屏蔽含油廢水中有毒物質對微生物的不良影響;其次,可以避免使用活性污泥法時對進水要求高,易發生污泥膨脹的不足之處。而且,微生物固定化后在載體與細胞。
各個制氧站的情況不一,但循環水系統的功效是一致的,即能更好地服務于空分系統。因地制宜,結合實際開展一些小改小革,使循環水系統的效率更高、更安全可靠、更加經濟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