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附法又叫載體結合法,是靠多孔載體本身的吸附作用或靜電引力將微生物細胞吸附固定,主要用于各種無機載體和纖維素載體,優點是反應溫和、對細胞活性影響小、操作簡單、載體可重復利用;缺點是抗沖擊負荷相對較低,所固定的細胞數量受載體種類及表面積的限制。
利用絲瓜瓤致密的網狀結構,穩定的物理性質,結合微生物牢固等特點,把絲瓜瓤經過預處理后,先進行無花果曲霉(Aspergillusficuum)細胞培養,離心獲得的濕菌體再與絲瓜瓤載體混合進行吸附固定,用來吸附活性艷藍KN-R.試驗結果表明,在33℃、pH=6.0的條件下,固定化菌體的吸附能力最強;經6次重復利用后,對活性艷藍KN-R的脫色率仍然保持在80.79%。
包埋法是最常用、研究最廣泛的固定化方法[3].包埋法是將微生物細胞截留在水不溶性的多聚體化合物孔隙的網絡空間中,通過聚合作用等使細胞截留,多聚體化合物的網絡可以阻止細胞的滲漏,同時能讓底物滲入,產物擴散出來.包埋法操作簡單,能保持微生物細胞的多酶體系,對細胞活性影響小,制作的固定化細胞球強度高.采用包埋法,采用惰性羧甲基纖維素(CMC)固定煙曲霉菌(Aspergillusfumigatus),再對活性艷紅K-2BP進行吸附脫色,其吸附能力在pH=2.0時最強。
采用包埋法,將蠟狀芽孢桿菌用瓊脂包埋進行酸性紅B脫色研究,進水質量濃度為42.1mg/L時,平均脫色率達87%.利用海藻酸鈉作包埋劑對白腐真菌F29進行固定,將其放置于3種不同的生物反應器中,測試其對偶氮染料OrangeⅡ的脫色效果,在長時間的運行中,3種生物反應器都表現出了高效穩定的脫色能力,其脫色率達到95%以上。利用聚乙烯醇固定混合細菌細胞,再進行印染廢水脫色的研究.結果表明:固定化細胞對印染廢水的脫色,最適宜的溫度為30~40℃,pH=7.0.在25~40℃,pH=6.0~8.0時,具有較高的脫色活性,并且熱穩定性增加.在連續運行一個月的試驗中,水力停留時間(HRT)小于3.0h,脫色率在70%~80%,達到了處理要求,具有較高的實用價值。
交聯法是靠化學結合的方法將細胞固定,使微生物細胞與帶2個以上多功能基團的非水溶性交聯劑進行交聯,但交聯劑都比較昂貴,所以很少應用.具體聯系污水寶或參見http://www.jianfeilema.cn更多相關技術文檔術文檔。
自固定化法又稱為無載體固定化法:在自絮凝顆粒形成過程中,同時形成了微生物的適宜生態環境,使之有利于微生物代謝的協調即有利于微生物之間生物信息的傳遞,具有傳質擴散阻力小,細胞顆粒整體活性高,固定化方法簡單等優勢,在污水處理領域有廣泛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