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海水養殖廢水危害及特點:
隨著中國海水養殖業的迅猛發展,沿海育苗場及養殖場廢水排放量與日俱增,近海水域環境嚴重惡化,從而導致了近岸海域生態系統失衡、赤潮頻發、病害滋生。海水養殖廢水中可能包括來源于糞便和飼料的顆粒態固體廢物、溶解態代謝廢物、溶解態營養鹽、抗微生物制劑和藥物殘留等,因而當其大量被排放后,可導致養殖水及鄰近水域富營養化或水質惡化。
海水養殖廢水與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相比,海水養殖廢水具有兩個明顯的特點,即潛在污染物的含量低和水量大,由于海水的鹽度效應和海水養殖廢水污染結構的特殊性,增加了養殖廢水的處理難度。海水養殖廢水中的有機物主要為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等,可生化性好
1、營養物污染
營養物污染包括兩方面,一是養殖動物飼料中所含的N、P以及懸浮物和有機物中營養物質成為水體富營養化的污染源,對近海海域造成污染;二是養殖動物新陳代謝的產物形成自身污染。
2、代謝產物污染
魚、蝦、貝和蟹等水產動物在育苗及養殖過程中,由于自身的新陳代謝,如呼吸和排泄作用,使水體中的氨氮等大量積累,導致病害泛濫、海水養殖廢水中生物耗氧量(BOD)及氨氮指標高。
3、藥物污染
工廠化育苗和養殖過程中,為了預防和治療疾病,常使用多種化學藥物,或用于水體消毒或用于病害防治,這些藥物使用后多有殘留。另外,大量頻繁的使用化學藥物,可殺滅水體中的有益菌,致使養殖池內微生態失衡,從而造成短期或長期的水環境惡化。化學藥物大量使用的結果,導致海水養殖廢水中BOD指標高。
4、病原菌污染
在高密度集約化養殖條件下,由于盲目追求高密度、高產出、高效益,導致動物體體質下降,水質高度富營養化,水體中病原菌大量滋生;另一方面,由于不能科學合理地用藥,致使水體中的病原菌產生抗藥性,從而使海水養殖廢水中存在大量的致病菌,其數量往往比正常海水高出1~2個數量級。
5、殘餌污染
在育苗及養殖動物(魚、蝦、貝和蟹)飼料中含有N、P等營養元素,由于飽食投喂的緣故,投放的干濕飼料約20%被食用,過剩的飼料在水中溶散,N、P在養殖水體中不斷積累,最終導致養殖廢水中N、P含量升高。
6、底泥污染
工廠化育苗及養殖中,育苗池或養殖池的池底常沉積一層底泥。沉積的底泥富含營養元素,在一定的條件下可再次釋放出營養元素到養殖水體中,造成水體的富營養化;沉積的底泥,由于生物膜的作用,極度缺氧,極易被厭氧細菌分解,產生大量的有害氣體。因此,底泥成為海水養殖廢水的主要污染源之一。
二、海水養殖廢水處理方法
1、物理處理法
海水養殖廢水處理特別是沉淀、過濾和泡沫分離等技術,這些物理處理設施具有造價和運行費用低等優點,缺點是只能去除水體中的懸浮物,不能去除溶解性污染物,特別是不能除去對魚類等養殖對象有強毒性的氨氮。
2、化學處理法
化學處理技術中,氧化技術較多應用于海水集約化養殖廢水處理,由于臭氧具有氧化能力強,處理后的水體中溶解氧含量高,能快速分解水體中有機質和還原性無機質,殺滅水體中的病毒、細菌和微藻,無二次污染等優點,特別適合海水養殖廢水中污染物特點和處理后的水質要求。臭氧氧化技術的不足之處是處理成本較高,殘留的臭氧對養殖對象產生一定的毒性作用。具體參見http://www.jianfeilema.cn更多相關技術文檔。
3、生物處理法
生化處理技術利用微生物的吸收、代謝作用去除水體中有機物和氨氮,與物化技術相比具有投資低、不易產生二次污染等優點,是處理溶解態污染物最經濟有效的方式。海水養殖廢水中的有機物主要為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等,可生化性好,特別適合采用生化處理技術。目前海水養殖廢水生化處理中應用較多的是生物接觸氧化、生物轉盤、生物流化床等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