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處理法是利用細菌、原生動物等微生物產生的胞內酶和胞外酶的作用,將廢切削液中的油類等物質氧化降解,從而達到凈化廢液的目的。切削廢液中有機物的含量較大,無論是單純用物理法或化學法,一般都很難達到理想的處理效果,基本都要結合生物法來共同處理。根據處理中微生物對于氧氣的需求不同,將生物法分為需氧生物處理法和厭氧生物處理法。
(1)需氧生物處理法:采用此法處理廢水時,足夠的氧以及各類必需的營養物質是微生物生長繁殖的必要條件。營養物質包括碳源,氮源,磷、鉀、鈣、鎂、鈉、硫元素等。同時應控制微生物生存的環境條件,如溫度、pH等,以適應微生物的生長。需氧生物處理工藝主要有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此外還有氧化溝、氧化塘、生物濾池、生物轉盤等不同形式。該法的優點是處理的效果比較好,缺點是能耗大、需進一步處理剩余污泥且污泥處理較困難。
張耀斌等采用絮凝法使廢乳化液破乳,出水依次經過生物接觸氧化處理和煤渣灰吸附處理,COD去除率達99.4%,取得了很好的處理效果,同時減弱了混凝絮渣帶來的二次污染。具體聯系污水寶或參見http://www.jianfeilema.cn更多相關技術文檔術文檔。
(2)厭氧生物處理法:厭氧微生物可將廢液中的有機污染物分解成簡單無機物,同時產生甲烷和二氧化碳等氣體。厭氧生物法按厭氧微生物是否附著生長分為厭氧附著生長處理技術和厭氧懸浮生長處理技術。厭氧生物處理反應器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代厭氧處理工藝是傳統厭氧接觸消化池,其優點是泥水接觸充分,工藝狀態穩定,因其處理效果較好在生產中被普遍采用;該工藝缺點是污泥由于氣泡的黏附作用沉降性能降低。第二代處理工藝包括升流式厭氧污泥床反應器(UASB)、厭氧濾池(AF)、厭氧膨脹床工藝(AAFEB)等。第二代工藝的特點是污泥停留時間與平均的水力停留時間相分離,保證廢水可以和活性污泥充分接觸。第三代處理工藝包括內循環反應器(IC)和厭氧折流板反應器(ABR)等。厭氧生物處理工藝的特點是可以承受更高的水力負荷,對有機污染物的凈化效果也更好。
由于厭氧生物處理法法在運行的過程中不需要曝氣,且產生剩余污泥的量較少,操作運行簡便,其作為一種低能耗的污水處理技術具有非常廣闊的應用前景。該工藝的缺點是厭氧菌生長繁殖較慢,且對毒害性物質敏感,對生存環境的條件有很高的要求,最終產物通常還須進一步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