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棉印染廢水的以上特點,20世紀70年代前后,我國首先在東部沿海紡織工業較發達地區開展印染廢水處理的研究和工程實施。由于當時棉紡印染產品主要以棉花纖維為主,廢水可生物降解性較好,一般BOD5/COD為0.30~0.35,經活性污泥法處理后可獲得滿意的效果,其COD去除率一般為65%~75%,BOD5去除率為90%~95%,色度去除率為50%~60%。隨后,印染廢水處理開發出生物膜法的生物接觸氧化法、塔式生物濾池等技術,生物接觸氧化法獲得較快的發展和應用。但是,隨著棉印染產品中化學纖維數量的不斷增加,使廢水的可生物降解性能逐漸變差,使得原有的生物處理系統去除能力有所降低,隨后又采用生化法串聯化學處理的方法來達到排放要求。化學處理中以化學投藥法為主,主要采用混凝沉淀和混凝氣浮,實際中混凝沉淀法運行管理較為簡單,采用生化與物化聯合治理工藝,可以充分發揮生物法去除大部分有機污染物,而剩余有機污染物和色度則由化學法承擔,這樣可以減少藥劑投加量,使處理成本降低。具體聯系污水寶或參見http://www.jianfeilema.cn更多相關技術文檔術文檔。
根據國內典型企業的調研及文獻分析,印染行業廢水處理工藝目前較為成熟,生化出水濃度普遍可以達到120mg/L以下,在增加絮凝劑、脫色劑使用量的基礎上可以達到70~80mg/L。當其進水COD1000mg/L、出水COD120mg/L時,噸水處理成本約為1.3元。隨著其出水濃度的降低,噸水處理成本也逐漸增加,在污水處理站出水COD每下降20mg/L,污水處理成本增加0.2元/t。以某典型高檔面料加工印染企業為例,對其廢水處理工藝進行設計。該項目位于工業園區內,其需處理印染綜合廢水總量為3500m3/d,擬采用“混凝沉淀+水解酸化+生物接觸氧化”的處理技術,以達到園區集中污水處理廠接管水質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