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帶工業生產主要包括制碘和制膠生產過程。碘在軍工產品和人們日常生活中應用較廣 ,自從海帶浸取液用于制碘后 ,海帶殘余物制取的海藻酸鈉 (簡稱膠 )在紡織印花、醫藥等行業已成為一種很好的添加劑。但在生產過程中排出大量廢水 ,該廢水具有雜質多、有機物濃度高、酸性強、生化性能一般等特點。目前 ,大多數生產廠家只對該廢水進行簡單的沉淀、漂浮或離心分離等初級處理后即排放。本文介紹一種處理工藝 ,使廢水經處理后能達到《污水綜合排放標準》(GB8978-1 996)的二級標準。
一、海帶生產廢水的性質
(一)廢水來源
福建利達海洋化工廠是利用海帶生產碘和海藻酸鈉的企業 ,月產碘2 0 0kg,日產膠 50 0kg。
( 1 )制膠生產廢水制膠生產工藝 :浸泡后海帶→水洗→消化→過濾→鈣析→脫鈣→脫水→堿中和→干燥包裝。廢水主要來源于水洗、過濾、鈣析、脫鈣、脫水等生產工序。
水洗廢水中主要含有泥沙、微量水不溶性粘質物等 ,因其水量大 ,水質較好 ,可直接排放。
過濾廢水中主要含有海帶皮、殘渣、不溶性雜質及少量膠 ,pH值 8.5— 9.5,水量較少 ,約 2 0— 30t/d。
鈣化廢水中主要含有CaCl2 和少量膠 ,懸浮物較少 ,pH值 6— 8,水量很大 ,約32 0— 370t/d。脫鈣和壓榨的廢酸水 ,主要含有HCl、CaCl2 和少量膠 ,懸浮物較少 ,pH值 2— 3,水量約 4 0— 50t/d。水池、溝道、設備等沖刷水 ,水量約1 0t/d。
(二)制碘生產廢水
制碘生產工藝 :海帶→浸泡→凈化→氧化→交換吸附→解吸→碘析。廢水主要來源于離子交換吸附生產工序 ,含有硫酸、少量有機物 ,pH值 1 .5— 2 ,水量約 80— 1 0 0t/d。2 2 水質、水量廢水由明溝輸送到廢水處理站匯合。混合廢水水質、水量見下圖。

混合廢水的BOD/COD一般在 0 .2 8—0 .35之間 ,總水量約 560t/d ,實際設計水量取 60 0t/d。
二、海帶生產廢水處理工藝
(一)工藝分析
混合廢水的雜質含量高 ,經靜沉試驗 ,大部分顆粒物 (海帶皮、殘渣 )在 30min內可沉淀下來 ,上清液中仍含有少量細小粒徑的懸浮物和膠態物質。由于廢水呈酸性 ,加氫氧化鈉中和后廢水產生大量浮渣 ,SS可達2× 1 0 4— 3× 1 0 4mg/L。這是由于廢水中原在較強的酸性條件下以褐藻酸膠形態存在的膠體物 ,在 pH值大于 6時發生鈣析 ,形成了不溶物海藻酸鈣并上浮。因此 ,必須考慮對混合廢水進行預處理 ,從而為后續處理創造有利條件。經隔浮沉淀預處理后的廢水的懸浮物含量仍較高 ,可達 50 0—1 0 0 0mg/L ,且因褐藻酸膠凝析不完全 ,還含有少量膠態物質 ,經加入聚鋁、聚鐵試驗 ,膠體物和懸浮物凝聚成較大的礬花 ,但礬花沉降速度慢 ,固液分離后廢水色澤由渾黃變得澄清。因此在廢水經調節池均化均量后 ,再經混凝氣浮處理進一步去除懸浮物和膠體物質 ,出水主要含海藻酸鈉等溶解態有機物 ,CODCr 約 80 0— 1 2 0 0mg/L ,BOD/COD在 0 .3— 0 .35之間 ,生化性能一般 ,選擇酸化水解 +延時生物接觸氧化后續處理工藝。不溶有機物在水解菌作用下 ,由難降解的大分子有機物分解為易降解的小分子物質 ,廢水生化性能提高 ;進而在好氧菌的凈化作用下 ,出水經泥水分離達標排放。
(二)工藝流程
廢水處理工藝流程見下圖

(三)主要構筑物及工藝參數
主要構筑物及工藝參數見下圖。

(四)運行結果
廢水處理設施于 2 0 0 0年 5月完工投入試運行 ,生化處理的菌種來自于城市污水處理廠未經厭氧消化的脫水污泥 ,經過 2個月的工程調試進入穩定運行狀態 ,于 2 0 0 0年6月底通過莆田市環境監測站的竣工驗收監測 ,運行結果見下圖。

從圖可知 ,處理出水均達到《污水綜合排放標準》二級標準中CODCr <1 50mg/L、BOD5 <60mg/L的要求 ,CODCr、BOD5 的平均去除率分別為 92 .8%和92 .7%。具體聯系污水寶或參見http://www.jianfeilema.cn更多相關技術文檔術文檔。
(五)主要經濟技術指標
工程總投資 95.6萬元 ,其中土建工程費用 4 3萬元 ,安裝工程費用 38.6萬元 ,其它費用 1 4萬元。日常運行費用 :電耗 1.1kW·h/t,藥劑費1.9元 /t,人工費 0.1元 /t。
占地面積 1m2 /t。
采用氣浮 -酸化水解 -生物接觸氧化主體工藝處理海帶工業生產廢水是可行的。工程實踐運行表明 ,該工藝具有處理效果好、運行穩定、投資省等特點 ,是一種適合于該行業廢水處理中推廣的有效途徑。(何豫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