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解決我國很多城鎮污水廠活性污泥的MLVSS/MLSS普遍偏低,污泥中泥沙淤積嚴重的問題,根據水力旋流器的分離原理,開發了污泥淤砂分離器,實現污泥中生物基質和淤砂的分離分流,研究污泥淤砂分離器主要結構參數排口比(底流口直徑/溢流管直徑)對分離分流污泥性質的影響。實驗結果表明,排口比為0.4時,污泥經過污泥淤砂分離器后,得到的底流污泥MLVSS/MLSS比原污泥減小了34%,溢流污泥MLVSS/MLSS增大了16.8%,污泥中的生物基質富集在溢流污泥中,淤砂富集在底流污泥中;底流污泥濃度MLSS比原污泥增加了2.6倍,底流污泥SVI和CST分別減小了68%和70%,底流污泥濃縮效果明顯,沉降性能和脫水性能大幅提高,有利于底流污泥的處理處置;進一步減小排口比,底流污泥濃縮效果、沉降性能和脫水性能均進一步提高。
目前,我國很多城鎮污水處理廠活性污泥的MLVSS/MLSS普遍偏低,通常只有0.3~0.5,甚至低至0.2~0.3,遠小于0.75這一經驗值。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污水廠為了滿足脫氮除磷的需要,取消了初沉池,延長了污泥齡,致使原本由初沉池去除的粒徑小于*')mm的細微泥沙進入了生化處理單元,且部分細微泥沙存在于懸浮相,從而使得活性污泥MLVSS/MLSS偏低。這種淤積了大量細微顆粒物的活性污泥,不僅影響了污水處理的效果,而且加速了設備的磨損。如何實現活性污泥中無機淤砂的分離,已成為污水處理系統又一個亟待解決的難題。課題組利用水力旋流器的分離原理,開發了基于活性污泥中的細微顆粒物與生物基質的密度和粒徑微小差異的污泥淤砂分離器,成功實現了污泥生物基質和淤砂的分離。
本研究以重慶某污水廠污泥為研究對象,通過現場中試,研究污泥淤砂分離器分離得到的分離分流污泥性質的變化特征,為進一步研究分離分流污泥的綜合利用和處理處置提供基礎。
1實驗部分
1.1實驗系統與運行方式
污水廠污泥淤砂分離系統如圖1所示,核心設備為自主開發的污泥淤砂分離器。實驗時,先將污水廠回流污泥泵入帶攪拌器的儲泥箱,通過調節閥門控制污泥混合液進入污泥淤砂分離器的壓力,污泥混合液通過分離器后被分離為底流污泥和溢流污泥。其中,底流污泥被輸送至污泥脫水機進行脫水,溢流污泥被回流至生物反應池。
實驗采用的污泥淤砂分離器如圖2所示,其主要結構參數為'筒體直徑(Dc)為75mm,筒體長度(Lc)為100mm,溢流管插入深度(Lv)為,85mm,錐角(a)為15°,進料管尺寸(Di)為12*12mm,底流口(Du)包括直徑為4、6、8、10和12mm等5個底流口,溢流管(Do)包括管徑為10、15、17、20和25mm等5個溢流管。為研究污泥淤砂分離器排口比(底流口直徑/溢流管直徑)對分離分流污泥性質的影響,在壓力0.2MPa的條件下,分別采用固定溢流管直徑(20mm)改變底流口直徑和固定底流口直徑(8mm)改變溢流管直徑的組合方式,獲取排口比介于0.20~0.80的9組實驗。具體參見http://www.jianfeilema.cn更多相關技術文檔。
1.2檢測項目與測試方式
詳情請點擊下載附件:污泥淤砂分離器對分離分流污泥性質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