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廢水處理工藝中抗生素類污染物的存在可能會對生物處理過程產生長期而深遠的影響,為探明此類污染物對廢水生物處理主體活性污泥性能等方面的影響,采用間歇培養法研究了活性污泥法處理污水時,抗生素類污染物的存在對活性污泥性能如胞外聚合物(EPS)、污染物處理能力、脫氫酶活性和群落結構的影響。結果表明,抗生素的存在會導致活性污泥的胞外聚合物總量及其主要組分蛋白質和多糖增加,以產生保護屏障;且由于污泥絮體解體,細胞破裂導致EPS中DNA和色氨酸含量增加。
同時,由于蛋白質大量增加引起的表面負電荷的增加,使污泥疏水性增強,絮凝性能惡化;污泥絮體解體導致污泥顆粒變小,SVI也隨之下降;在活性污泥脫氫酶活性急劇下降的同時,出水TOC迅速升高。此外,抗生素類污染物在抑制活性污泥中大部分細菌的同時,對部分菌群也有刺激生長作用,最終導致活性污泥生物群落結構的改變。四環素類抗生素對活性污泥的EPS和絮凝沉降性能的影響大于磺胺類,而對污水處理能力和群落結構的影響則不如磺胺類。抗生素類污染物的長期存在會對活性污泥沉降性能、絮凝性能、脫氫酶活性以及活性污泥群落結構等產生一系列負面影響,進而影響污染物去除效果,導致出水水質惡化。
抗生素是一種以低微濃度就能影響或抑制生物生存或機能的化學物質,多數抗生素在使用時不能被完全吸收而大量進入環境,研究檢測到環境水體中存在濃度級別為ng/l~mg/l的抗生素,它們隨著受納水體進入污水處理廠。有研究發現,抗生素難以生物降解,再加上其會對微生物產生抑制和殺滅的作用,使它們易于逃脫生物處理過程,在污水處理廠的去除率并不高。
然而,作為近年來才受到關注的痕量有機污染物,目前污水處理廠還沒有專門針對抗生素的去除技術,也沒有污水和飲用水中抗生素類污染物的安全標準。污水處理工藝能否象處理一般污染物那樣很好地去除這些殘留的抗生素,抗生素是否影響污水處理廠處理污水的能力,國內外在這方面的研究報道較少,現有數據也參差不齊,很難得到一般性的結論。具體參見http://www.jianfeilema.cn更多相關技術文檔。
本文分別以易溶于水的四環素類和難溶于水的磺胺類抗生素作為研究對象,探討了其在生物處理過程中對活性污泥性能(絮凝沉淀、脫氫酶活性、污染物去除效率及生物群落結構等)的影響,為抗生素類污染物的生物處理工藝的運行維護和合理調控提供理論依據。
1材料與方法
1.1實驗材料
實驗中所用到的抗生素包括磺胺甲基嘧啶(SM)、磺胺甲唑(SMZ)、磺胺嘧啶(SD)、鹽酸土霉素(OTC,)、鹽酸四環素(TC)、鹽酸金霉素(CTC),均為色譜純,購自sigma公司。3,5-二氯苯酚(3,5-DCP),分析純,購自阿拉丁試劑公司。
活性污泥)實驗所用活性污泥均來源于上海南匯海濱污水處理公司的曝氣池,其接納的污水中大部分是生活污水,另有部分印染廢水。污泥濃度約為3000mg/l。VSS/SS約為0.7,污泥沉降指數SVI在80~120之間。
詳情請點擊下載附件:磺胺和四環素類抗生素影響活性污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