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采用水平潛流人工濕地處理農村生活污水,結果顯示:人工濕地對生活污水中NH4+-N、TN、COD和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別為62.9%、59.1%、65.1%和76.0%,出水基本可達到《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GB18918-2002)一級B標準。污染物的去除率受季節和溫度的影響,其中,NH4+-N、TN和COD的去除率受季節變化影響顯著,而TP的去除率受季節變化影響不明顯。以石膏作為人工濕地的添加劑可有效彌補因基質凈化能力降低而導致TP去除率下降的缺陷,強化了人工濕地對TP的去除效果。
關鍵詞:人工濕地,生活污水,去除效果
富營養化是太湖水體污染的重要特征,未經處理就直接排放的農村生活污水是造成太湖水體富營養化的主要原因之一。農村生活污水具有量少、分散、遠離排污管網等特點,因此選擇一種適宜的技術對太湖周邊地區的農村生活污水進行處理是緩解太湖水體富營養化的有效方式。人工濕地作為一種高效、低耗、簡易的污水處理技術,適合廣大農村的污水處理,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對于不同地區、不同環境氣候條件以及不同的污水性質,需要結合實際情況深入開展研究工作,以取得實用數據。同時,作為一種生態污水處理技術,人工濕地處理效果的穩定性是備受關注的問題。人工濕地一年四季的處理效果是否穩定,是目前備受關心和爭議的問題。本研究在中試規模下,以煤渣基質水平潛流人工濕地為例,研究了其對太湖流域農村地區生活污水的凈化效果,以探討用水平潛流人工濕地處理該地區農村生活污水的可行性,從而為防治太湖富營養化提供參考。
1試驗材料與方法
1.1試驗裝置
試驗中試系統位于宜興市大浦鎮林莊村, 在進行本試驗研究前已穩定運行1 年。該系統由厭氧池和水平潛流人工濕地2部分組成, 厭氧池有效容積為20 m3, H RT 為2~ 4 d。人工濕地由2 條廊道組成, 每條廊道都分為進水區、處理區和出水區3部分, 處理區的尺寸為7 m( 長) 0. 70 m ( 寬) 0. 75 m ( 高) ,其中一條廊道填充0. 75 m 厚的煤渣, 另一條廊道底層為40 cm厚的碎磚( 粒徑為3~ 5 cm) , 中層為30 cm 厚的礫石( 粒徑為1~ 2 cm) , 表層為5 cm 厚的細沙。2 條廊道的有效水深均為0. 70 m。濕地底面坡度為0. 5%, 底面和四周以水泥墻封閉, 并進行防滲處理。濕地植物均采用當地天然濕地優勢物蘆葦。在進水區和出水區填充廢石膏以增強除磷效果。在處理區1. 5m、3 . 5 m 和5. 5 m 處分別設有采樣管, 采樣管高度距離濕地底部55 cm, 圖1 為人工濕地的平面圖。
居民生活污水經收集管網自流到厭氧池, 然后由1 臺自吸式水泵將污水從厭氧池提升至高位水箱, 水箱中的水經配水管道進入人工濕地, 在配水管道上安裝了控制閥和液體流量計以控制進水流量, 進入人工濕地的污水經濕地處理后排入附近池塘。
1. 2 試驗條件
人工濕地進水采用連續流方式, 水力負荷控制在0. 5 m3 /( m2 d) 。2008 年3 月下旬在人工濕地進水區和出水區添加石膏并開始對濕地進出水各項指標進行監測, 至2008 年12 月底結束, 歷時9 個多月, 經歷了蘆葦發芽期、穩定生長期和枯黃期, 試驗期間采樣頻率為2~ 4 d/ 次。本文在研究人工濕地對農村生活污水的凈化效果時, 以煤渣基質人工濕地為例, 采用4- 12 月每個月5 次的各水質指標的進出水濃度及去除率數據進行分析。試驗期間人工濕地進水水質見表1。具體參見http://www.jianfeilema.cn更多相關技術文檔。
1. 3 測定項目及分析方法(解放軍理工大學工程兵工程學院)
詳情請點擊下載附件:人工濕地對農村生活污水的處理效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