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絮凝劑是繼無機絮凝劑和有機絮凝劑之后出現的一種新型的、自然降解的水處理劑, 它具有高效、無毒、無二次污染的特點,與當今世界環境污染問題治理的要求一致。20世紀80年代后期,R. Kurane從十壤中篩選到紅平紅球菌S-1菌株,并制成了NOC-1微生物絮凝劑,這標志著第三代絮凝劑—生物絮凝劑的真正誕生。1990年和1992年研究人員分別從活性污泥中篩選出微生物絮凝劑NocardiaamaraeYK1 和KluyveromycescryocrescensKA-103。1994年發現廣泛產堿菌產絮凝劑B-16,在隨后的研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1997年H. Suh等發現的DF-l52絮凝劑,這是首次發現桿狀細菌也能產生絮凝劑。迄今為止,所發現的具有絮凝性的微生物己超過17種,包括霉菌、細菌、放線菌和酵母菌等。
目前普遍接受的微生物絮凝劑機理是“橋聯學說”,認為絮凝劑大分子借助離子鍵、氫鍵和范德華力,同時吸附多個膠體顆粒,在顆粒間產生“架橋”現象,從而形成一種三維網狀結構而沉淀下來。但絮凝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從微生物絮凝劑的廣譜活性上證明其吸附機理并不是單一的,目前所提出的一些假說還不能夠解釋所有的絮凝現象,因此為了揭開微生物絮凝劑的絮凝機理應該對特定絮凝劑和膠體顆粒的組成、結構、電荷絮凝能力的影響因素,絮凝劑產生菌的 DNA 結構進行更深入和更細致的研究。
微生物絮凝劑在廢水處理中應用范圍很廣,它可以應用于城市生活污水、建材和焦化廢水、畜產廢水、食品工業廢水、塑料工業廢水、電鍍廢水等處理中。并且微生物絮凝劑在染料廢水的脫色處理中效果非常好,用 P.alcaligenes8724菌株產生的絮凝劑對造紙黑液和氯霉素生產廢水等顏色較深的廢水進行脫色處理,其脫色率可分別達到95%和98%。對于去除水中的重金屬離子、乳狀液的油水分離亦有優良的表現。微生物絮凝劑用于凈化飲用水的優點在于它不但用量少,而且去除水體濁度效率高, 沉淀物過濾性好。更重要的是MBF是類天然高分子有機物,經它處理后的水體對人體無毒副作用。
微生物絮凝劑的研制和應用方興未艾,其特性和優勢為水處理技術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廣闊的舞臺。微生物絮凝劑將有可能在未來取代或部分取代傳統的無機高分子和合成有機高分子絮凝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