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 2024-1-26 11:59:32 | 信息編號: 5040042 | 所屬類別: 行業新聞 |
城鎮內河(湖)水污染治理,事關人民群眾公共福祉。記者日前從海南省生態環境廳獲悉,海南城鎮內河(湖)水污染治理成效突出,截至2023年12月底,全省城鎮內河湖水質達標率95.2%,整體水質狀況達到治理以來的最好水平。
“一批長期困擾群眾的黑臭水體得以消除,一批城市污水處理基礎設施得到完善,一批恢復水清岸綠的美麗河湖成為展示城市良好形象的新名片。”省生態環境廳水環境管理處有關負責人表示,成績的取得實屬不易,海南找準城鎮內河(湖)污染成因特點,實施了一條以“截污+擴容+民生”為基本舉措的治水路徑,是取得治理成效的關鍵。
據悉,在控源截污方面,自2018年以來,全省累計投入154億元用于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總處理規模達到175萬立方米/日,新建污水管網3800公里,總長度達到6800公里。消除了一批污水管網空白區、雨污混流區,部分污染水體治理取得了“立竿見影”的效果。
生態擴容注重在“補”字上下功夫,海南堅持一手抓污水處理提質增效,一手抓水系聯通,使封閉的內河(湖)水體“活”起來,保障城鎮內河(湖)生態性水量,改善水體生態狀況。
海口市賦予污水處理的尾水“二次生命”,將江東水質凈化中心等3座污水處理廠尾水排放標準由國家“一級A”提升至地表水準Ⅳ類以上,3廠投運后,每年為周邊內河(湖)水體補充準Ⅳ類水1800萬m3以上;三亞市將海綿城市建設理念用于三亞河綜合整治,打通東岸濕地和三亞河的連接,三亞河水質明顯好轉,實現了將三亞河打造成為“水清、岸綠、景美”生態之河的目標。
與此同時,部門協同、綜合治理的實踐模式,是海南城鎮內河湖治理的一大亮點。據介紹,省生態環境、水務等主要職能部門既分工明確,又密切協作,在建立城鎮內河(湖)監測網絡,加強各市縣及各職能部門間的數據共享的同時,依托省河長辦平臺,建立聯席會商、聯合督辦、預警約談等工作機制,取得了“1+1>2”的工作效果。
此外,科學的督導考核機制也有效促進治理取得成效。海南以清單方式,逐市縣、逐斷面列出城鎮內河(湖)水質目標和達標年限,將水質達標率作為全省污染防治攻堅戰工作考核及河長制湖長制工作考核的重要內容;省生態環境廳專門成立“水問”小組,對污染水體突出問題進行定期梳理,建立河流檔案。并牽頭定期開展城鎮內河(湖)水質監測,對水質不達標市縣發函預警,要求限期整改,并定時調度工作進展。
2024年如何發力新目標?省生態環境廳有關負責人說,將堅持問題導向,通過業務幫扶、技術幫扶、監測幫扶“三位一體”靶向發力,推動相關職能部門全面開展城鎮污水管網排查,力爭城市內河湖治理不斷取得新進展。(海南特區報 中國污水處理工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