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 2024-1-25 11:54:15 | 信息編號: 5033665 | 所屬類別: 行業新聞 |
如果要給福建省廈門市翔安區大宅村選個代表色的話,那一定是玫紅色——火龍果的顏色。
這里,是有著上千畝火龍果種植基地的特色“果園村”,而作為玫紅色注解的“透徹無垢的明亮紅色”,用在大宅村身上極為貼切。大宅村本屬于“風頭水尾”的干旱缺水地區,而火龍果種植產業對農作物的灌溉需求極高,在這一情況下,大宅村將污水治理工作與高標準農田建設、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有機結合,致力于構建污水固廢全利用零排放體系,恰暗合“無垢”之意。
從廈門島出發,半個小時左右即可到達大宅村。還未進村,就能看到一望無際的火龍果種植田地。只是,來的時間不湊巧,1月并不是火龍果的采摘季,只能憑想象來充實眼前的景象——陣陣果香撲鼻而來,鮮艷的火龍果沉甸甸地綴滿枝頭……
村里合作社生產的火龍果食品減少了這種遺憾。擺在路邊的火龍果茶、火龍果烘干片、火龍果魚皮花生、火龍果蛋花酥、火龍果蛋卷、火龍果面、火龍果面線、火龍果饅頭、火龍果棒棒糖……各色產品琳瑯滿目,味道也相當不錯。村民告訴《法治日報》記者,合作社搞起來后,村民們共同致富,日子越過越紅火。
以火龍果種植為主導產業,致力于做農業上的高產區、旅游上的美景區、生活上的生態區,大宅村正高質量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很難想象,這里曾飽受污水困擾。
廈門市翔安區市政園林局局長李虎平告訴記者:“過去的農村污水屬于末端截污,是一種簡單的治理模式,會造成污水漫流,并和雨水系統混流,容易造成水體黑臭,夏天更是導致蚊蟲滋生。”
如今,這種讓村民備受困擾的情況一去不復返。大宅村開展了農村污水提升治理,采用分類收集思路,按源頭截污“三根管”(衛生間污水、廚房污水、洗滌池污水)接入。從系統上完善雨污水系統,做好建筑混接立管的雨污分流改造,對混接立管改造過程中需新建雨水立管的樓棟,在立管末端采用斷接方式,重構雨水排放路徑,形成雨水污水兩套收集系統。建立區級排水智能化管理平臺,實現管網“一張圖”,并將管網位置、建設資料、管養狀況、維修記錄等信息導入系統平臺,方便隨時調取。竣工時以用戶需求為導向,強化末端信息化建設,實行“一戶一圖一碼”制度。居民發現排水問題時,可通過手機等移動端掃碼上報信息,大數據平臺對數據、信息進行研判后自動派發處理。
據了解,經過處理后的農村生活污水,水質100%達標,可以直接用于火龍果等果樹及農作物種植灌溉。火龍果在種植過程中,枝條需要定期修剪,大宅村對火龍果枝條實行全面收集清運,并計劃開發粉碎還田技術路線,積極推動綠肥還田,實現農業零排放,推廣農家肥、有機肥。
以往村民需自行接電到池塘抽水灌溉,操作不便且存在安全隱患。目前,大宅村已建設高標準農田967畝,完成補水管道1936米,并配備智能節水灌溉系統。農戶可通過刷卡或App遠程控制自動取水,直通果園進行滴灌,便民、節水、防污染一舉多得。
“這意味著,末端處理減少了,即用藥量和用電量都節省了。可以說,大宅村對于污水固廢的治理,為火龍果產業提供了生態環保的‘肥料’。”廈門市市政園林局水務處處長李志欽告訴記者。
大宅村,正大步走在建成環境宜居、鄉村宜業、風景宜游的鄉村振興示范村的道路上。(云南網 中國污水處理工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