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 2023-11-7 12:10:00 | 信息編號: 4595006 | 所屬類別: 行業新聞 |
為推進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嶗山區堅持“三水統籌”,聚焦生態優先,突出綠色發展,毫不動搖狠抓水環境治理與污染防治攻堅,深入打好碧水保衛戰,轄區地表水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2023年以來,全區6處市控及以上地表水考核斷面實現全面躍升,水環境改善指標在全市高質量發展綜合考核中并列全市第一。自實行生態補償制度以來,累計獲補水生態補償資金1655萬元。
保護水資源:加強飲用水水源地監管,筑牢環境安全防線
加強規范化建設。在嶗山水庫城市級飲用水水源地二級保護區共設置了界標11處、道路警示牌9處、宣傳牌10處以及隔離防護網。在6個“千噸萬人”級農村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共設置一級保護區標志牌20個、二級保護區標志牌16個、水源地宣傳牌9個、交通警示牌22個以及隔離防護網。針對以上設施定期開展巡查,發現破損及時更換。強化環境監管。將飲用水水源地執法列入年度生態環境執法計劃,實現水源地執法檢查全覆蓋,累計檢查水源地36次。持續開展多輪次水源地環境隱患排查整治,先后排查發現建筑垃圾堆放、堤壩破損、堆存漂浮物等20個問題,現已全部完成整治,均未發生反彈。將水源地保護納入全區高質量發展綜合績效考核,科學評估水源地監管工作成效。提升應急能力。先后組織開展市、區兩級飲用水水源地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演練,環保、消防、衛生、公安、農業農村等部門密切配合、迅速反應,圓滿完成演練任務,有效檢驗了各部門聯動能力。演練過程中使用無人機、無人船等高科技設備,通過無人船監測、無人機巡查及采樣等多種智能化手段,為現場排查和應急監測提供了技術支撐,進一步提升了應急處置水平。近年來,嶗山水庫以及6個“千噸萬人”水源地水質優良率常年保持在100%,未發生過環境污染事件,人民群眾飲用水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修復水生態:依托流域綜合治理工程項目,實施生態修復
張村河流域綜合治理。實施張村河(嶗山段一期)綜合治理工程,總投資25億元,工程治理總面積70余萬平方米,主要包括河道清淤、護岸建設、綜合管線等,力求打造以張村河為生態景觀軸帶,鏈接兩橫五縱生態景觀綠廊,串聯多元主題城市公園及空間單元的口袋公園等,從而實現“一河串城、群山相擁、綠廊交織、公園點綴”的區域藍綠空間格局。截至目前,已完成河道清淤62萬方,鋪設給排水管線約2.5公里,回填種植土約2000立方米,完成污水管線施工約1500米,預計整個工程將于2024年底竣工。大河東河流域綜合治理。實施大河東河流域環境生態治理工程,投資1.57億元,對大河東河、登瀛河、西登瀛河及部分支流共9.75公里河道進行綜合整治,建設內容主要包括河道疏浚、護坡防護、景觀綠化等。旨在提高防洪標準,增加綠化面積,修復水毀堤壩,截斷污染來源,進一步改善大河東河流域及下游入海口海域的生態環境,具有良好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F已疏浚河道7.23公里,新建攔河壩1座、跌水4處、排水溝約1500米,改建橋涵6座,整體工程已基本完成,正在進行收尾工作。
改善水環境:加大環境監管與治理力度,不斷提升環境品質
重點流域常態化巡查。組織實施斷面及周邊環境常態化巡查管護,開展汛前汛期水質超標隱患專項排查整治。2023年以來,累計出動巡查人員590余人次,保潔人員2200余人次,清理垃圾350余方,排查整改水環境問題230余個。環境監管高標準開展。堅持“雙隨機、一公開”制度,今年以來先后出動執法人員210余人次,檢查涉水工業企業、城鎮污水處理廠、醫療機構等93家次,嚴查偷排、超排等涉水違法排污行為。完善非現場執法手段,全區共有14家廢水重點排污單位、4家城鎮污水處理廠安裝了在線監控設施。構建地表水監測預警體系,每周開展張村河全流域人工加密監測,依托水質自動監測站,實現對重點斷面水質的實時化、智慧化監管。污染源頭精細化管控。近年來共協調推進張村河流域131處點源治理和6家企業進行雨污分流改造,通過源頭改造、暗渠清淤、管線維修等措施取消36處臨時截污設施,累計取締230余家“散亂污”企業。完成張村河嶗山段首輪95個入河排污(水)口的整治銷號備案,目前正在開展新一輪排查整治,已排查、溯源188個排口,下步重點推進整治工作。張村河水質因此得到顯著改善,308國道橋省控斷面自2021年以來先后2次提標,主要污染指標年均值顯著減少,其中氨氮減少20%,總磷減少17.43%。四是農村污水全域化治理。實施“規劃引領、科學實施、長效管護”三步走工作方法,狠抓農村生活污水和農村黑臭水體治理。累計投資11.75億元,建成農村生活污水管網1354公里,污水處理模塊42座,污水提升泵站62座,完成99個農村社區的生活污水和4處黑臭水體的治理工作,農村生活污水和農村黑臭水體治理完成率連續三年位居全市第一,率先實現省廳提出的農村生活污水和農村黑臭水體“整縣制全域治理”目標。(大眾網 中國污水處理工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