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 2023-8-18 12:00:50 | 信息編號: 4147679 | 所屬類別: 行業新聞 |
8月15日是首個全國生態日,當天,中新天津生態城發布信息顯示,作為國家首個綠色發展示范區,中新天津生態城始終堅持生態優先,面對建設之初地表水和近海海域環境質量差、近岸濕地生態狀況堪憂、親海生態資源嚴重不足等問題,全力做好“水文章”,走出了一條資源約束條件下的發展新路,用15年時間演繹了“水清灘凈、魚鷗翔集、人海和諧”的綠色蝶變。
夏末秋初,生態城靜湖公園湖水清澈、風光秀麗,很多居民在這里觀景親水,體驗戶外野趣。然而,曾經的靜湖是一座面積達2.56平方公里積存了40多年的污水庫,存在外排污染物入海的風險。
早在2008年開發建設之初,生態城就將污水庫治理作為生態環境修復的“一號工程”,采用大量創新技術根治污染底泥,在此基礎上又建設了18.24公頃的景觀綠化帶。重度污染的底泥經無害化處理后燒成陶粒,用于綠化基料;中度污染的底泥凈化后被裝進巨型口袋,用于人工島造島;輕度污染的底泥經過無害化處理,用于路基墊土。經過3年多的生態修復,215萬立方米的存量廢水經處理后達標排放,385萬立方米的污染底泥實現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蹚出了一條國際領先的污染場地治理新路。相關技術及應用獲天津市科技進步一等獎,生態修復經驗先后在河北、山東、浙江等地推廣運用,靜湖獲評“天津市最美河湖”。
在重拳治理歷史積存污染的同時,生態城積極落實天津市“控源、治污、擴容、嚴管”四項舉措,對入海河流實施“一河一策”,強化河長制責任,構建建管結合、水岸同治、陸海協同的長效治污機制,減少污染物入海風險。
生態城充分發揮智慧城市建設優勢,綜合運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依托全域視覺終端協助開展“藍天碧海”專項執法,利用無人機巡檢實現岸灘、近岸海域垃圾管控常態化,合作探索利用AI智能鳥類監測系統助力生物多樣性調查保護,以更智慧、更高效、更精細的智慧手段確保水清灘凈。截至2022年底,生態城近岸海域優良水質比例從2016年的33%提升到100%。
在解決污水庫治理和污染物入海難題的同時,生態城從提升水生態容量和水體自凈能力入手,全面開展水系連通工程,推動“溪、河、湖、堤、灣、海”水系的大連通大循環,繪就貫通全城的“水地圖”。
水系聯通,規劃先行。結合區域總體規劃,生態城編制了水系專項規劃,實施薊運河公園、靜湖公園、白鷺洲公園、惠風溪公園、南堤濱海步道公園、印象海堤公園、瀾清溪公園、南灣公園、東堤公園等系列工程,通過鋪設管涵、疏浚河道、開挖島間水系、設置換水閘、建設河道護岸等措施,構建起“兩湖、三環、五灣”的水系格局。其中,“兩湖”指的是靜湖和元寶湖,水域面積約130公頃;“三環”指合作區、旅游區北區、旅游區南區水系連通體系,總長度約43公里;“五灣”是指中心漁港、力高附近海域、航母公園附近海域、海濱大道沿線海域和南灣五片內海,總海域面積約1190公頃。經過改造,生態城水系正在從“局部循環”到“活水連通”轉變,區內水體水質和河床生態得到持續改善,濱水公園也成為居民休閑娛樂的活動空間。
未來,生態城將結合城市排水系統優化,逐步完善水系格局。全域43公里長的水系全部連通后,將如同一條藍色“水項鏈”,串聯起藍綠交織、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城市空間,徐徐展開一幅幅水清、岸綠、魚游、景美的生態畫卷。(北方網 中國污水處理工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