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力及機械分離法
此方法多用作初級處理,原理是在重力場中利用油水密度差或在機械設備中利用相對密度差進行分離。其分離速度取決于油珠顆粒的大小、油與水的密度差、流動狀態及流體的粘度。它們之間的關系可用Stokes和Newton等定律來描述。常用的設備有隔油池,其種類很多,國內外普遍采用的是平流式(APZ)、平行板式(PlPI)、波紋板式(CPI)等型式。目前較新的設備有多層傾斜雙波紋板峰谷對置(MUS)型油水分離裝置、日本NCP系三菱
油污水凈化裝置及中國的平行板式小波雙波波紋油水分離裝置、平放式小列管與大列管油水分離裝置等。氣浮法
氣浮法利用高度分散的微氣泡作為載體,粘附廢水中的懸浮物,使其密度小于水而上浮到水面,以實現固液分離過程。它可用于水中固體與固體、固體與液體、液體與液體,乃至溶質中離子的分離。氣浮法作為一種高效、快速的固液分離技術,始于選礦,而目前已經是國內外含油廢水處理中廣泛使用的一種水處理技術。氣浮法按氣泡產生的方式不同,可分為鼓氣氣浮、加壓氣浮和電解氣浮等。對其方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兩個方向:一是氣浮裝置的革新和改進,陸斌采用兩級混凝氣浮-生物接觸氧化工藝處理含油乳化液廢水,提高了CODcr和油的去除率,另一個方向是針對其溶氣系統的改進,王振歐采用噴射溶氣回流浮選工藝處理含油廢水,替代原來的全加壓溶氣浮選工藝,提高了浮選過程的處理效果,增強了系統的抗負荷沖擊能力,浮選出水的油含量由原來的40mg/L降至20mg/L,COD由原來的150mg/L降至110mg/L。
絮凝法
絮凝過程是乳化含油廢水處理的重要單元,常用的絮凝劑一般分為無機絮凝劑、有機絮凝劑以及復合絮凝劑。其作用機理是對細微分散和乳化油具有破穩、凝聚和吸附架橋作用,使分散的微粒由凝聚而實現油水的分離。目前,此方法的研究主要是在開發新型絮凝劑。楊永哲等通過改進型復合堿式氯化鋁在處理含油廢水中的應用研究發現,此絮凝劑投藥量節省20%,還具有運行費用低、產生雜質少等優點。目前有機高分子絮凝劑的研究發展很快,但用于處理分散油及乳化油還有困難,現以用作其他方法的輔助劑。具體聯系污水寶或參見http://www.jianfeilema.cn更多相關技術文檔。
吸附法
隨著吸附技術的發展,吸附法在含油廢水中的研究應用取得了較大發展。吸附是利用吸附劑的多孔性和大的比表面積,將廢水中的溶解油和其他溶解性有機物吸附在表面,從而達到油水分離。吸附劑一般分為炭質吸附劑、無機吸附劑和有機吸附劑。常用的有活性炭、活化礬土、泥灰、聚乙烯等。其中活性炭使用范圍最廣,吸附能力強,但成本高,再生困難,加之吸附量有限,限制了其應用。
吸附法在處理含油廢水的實際應用中,關鍵在于尋求合適的吸附劑。目前在高效、經濟的吸油劑的開發與應用方面,主要集中于兩點:(1)具有吸油性的無機填充劑與交聯聚合物相結合,提高吸附容量;(2)提高吸油材料的親水性,改善其對油的吸附性能。吳敦虎等運用多種方法對硼砂生產過程中的廢料———硼泥的吸附除油性能進行了研究。諶世英等用鋁酸脂偶聯劑和復合改性劑(主要成分為硬脂酸)對粉煤灰進行表面改性,改性后的粉煤灰憎水親油性明顯增強,提高了對含油廢水的處理效果。吸附樹脂是近年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有機吸附材料,吸附性能好,再生容易,有逐步取代活性炭的趨勢,近來有越來越多的業內人士研究高效吸油樹脂的合成與應用。
生化法
生化法是利用微生物去除有機物,可分為好氧處理和厭氧處理,有活性污泥、生物膜和氧化塘等形式。由于其工藝成熟,運行成本低,因此國內外廣泛采用,但存在對水質變化和沖擊負荷較低、易產生污泥膨脹等缺點,且廢水中含油物質的種類和含量變化本身對生化處理的效果也有極大影響。
科、萬紅友在對雙匯集團漯河污水處理站處理大豆蛋白和屠宰廢水研究中發現:隨油脂濃度的增加,油脂富集,污泥上浮嚴重,流失率增加。針對含油廢水,進行分離篩選優勢菌種;對傳統的活性污泥法進行革新。生化法研究的主要方向,為半推流式活性污泥系統、厭氧序批間歇式反應器(ASBR),均顯示了其良好的應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