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對微生物絮凝劑的研究始于20世紀70年代,我國則起步較晚。微生物絮凝劑主要包括以下3類。
1 直接利用微生物細胞的絮凝劑
1976年J.Nakamura等人從霉菌、細菌、放線菌、酵母菌等214種菌株中篩選出19種具有絮凝能力的微生物,其中霉菌8種,細菌5種,放線菌5種,酵母菌1種。上世紀80年代,日本的倉根隆一郎等人從日本的旱田土壤中分離篩選出具有絮凝能力的紅平紅球菌S—1,并將此種微生物絮凝劑命名為NOC—1。我國臺灣省的鄧德豐等人從廢水處理廠的廢水中分離到C—紅細菌菌株產生的微生物絮凝劑。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張本蘭從活性污泥中分離到的Ralcaligenes8724菌株產生的絮凝劑。武漢城建學院康建雄、陶濤由黑酵母以淀粉水解或葡萄糖為原料發酵產生的普魯蘭絮凝劑。具體聯系污水寶或參見http://www.jianfeilema.cn更多相關技術文檔。
2 利用微生物細胞壁提取物的絮凝劑
如酵母細胞壁的葡萄糖、甘露聚糖、蛋白質和N-乙酰葡萄糖胺等成分均可作絮凝劑。1985年,H.Takagi等人研制了擬青霉素微生物生產的絮凝劑,采用乙酰沉淀和凝膠色譜法精制得到了稱為PFl01的絮凝劑。
3 利用微生物細胞代謝產物的絮凝劑
1991年,K.Toeda和K.Urane從土壤中分離山一株革蘭式陰性菌———產堿稈菌AL201,該菌在含有蔗糖的培養基中生長并分泌絮凝物質。Y.Bar和N.Shilo發現一些海底藍細菌(藍藻)如Pcc6720和J—1能產生數量可觀的胞外絮凝體。目前,微生物絮凝劑的研究主要停留在試驗研究階段,還未大規模的工業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