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印染廢水向自然界的排放,逐漸誕生了多種染料處理技術。總體分來,包括物理法、化學法和生物法(Shuetal.,2015)。
物理法。目前尤以吸附,膜分離技術為主要處理手段。Chen等(2011)利用有機改性蠶殼作為吸附劑,對水溶液中的甲基橙進行了吸附實驗,并進一步說明吸附動力學符合朗格繆日等溫模型,且比未改性蠶殼有5到6倍吸附能力的提升。Shu等(2015)制備了多面氧化亞銅納米顆粒用來對剛果紅的吸附實驗,一系列的表征之后進行了實驗,在20℃下,最大吸附容量是3904mg/g,并提及這個結果是目前為止吸附去除剛果紅實驗中最高的值。吸附法應用較多,發揮主要作用的是吸附劑,這些物質具有多孔結構或者由顆粒物質組成,較大的表面積使得廢水中的染料及助劑能有效吸附于其上,雖然處理效果好,但隨之而來的是再生困難的問題。
Aouni等(2012)利用超濾納濾組合工藝對三種不同活性染料的水溶液(EverzolBlack,EverzolBlue和EverzolRed)進行了處理,其結果也顯示出了良好的處理效果(COD去除80%~100%,顏色去除90%以上)。同樣還有對物理法處理染料廢水結果之間的比較研究(Abidetal.,2012),研究者選擇了納濾和反滲透工藝,目標染料包括有酸性紅,活性黑和活性藍三種(初始濃度均為65mg/L),結果顯示出了膜方法對染料去除的潛在優勢(去除率均高于93%)。與吸附法相比,膜分離技術起步較晚,它是通過孔徑篩分作用而對污水行凈化處理,具有操作簡單,低能耗等優點,但隨著處理進程的進行,設備易發生堵塞,這樣必要的預處理及定期的化學清洗就顯得非常必要。具體聯系污水寶或參見http://www.jianfeilema.cn更多相關技術文檔術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