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染行業是用水大戶,也是排污大戶。印染企業一般都建有完善的污水處理系統,污水處理后出水達一級或二級排放標準,但由于水資源的日漸短缺和嚴重污染,無論從企業成本角度還是社會環保的發展要求,印染廢水進行深度處理后回用已十分必要。
一、生產用水處理工藝改進
選擇江蘇省某印染廠作試點,對生產和生活污水的處理工藝進行重新組合,使有色、無色廢水分流處理,無色廢水經深度處理后回用于生產,高濃度有色廢水經處理后達標進入城市管網。該印染廠主要加工純棉、滌棉和錦棉機織物,主要設備有溢流染色機、卷染機、平洗機和絲光機等。每天排放污水量為1 200~1 500 t左右,經處理后排入城市管網進一步處理。工廠用水主要是自來水和深井水,用水流程見圖1。

常規的污水處理采用生化-物化處理法。該印染廠由于生產品種多樣,生產工藝調整頻繁,水質波動較大,COD值和色度均較高,廢水的組分比較復雜,處理后很難完全達標圖。該2廠原原廢污水處水理處流理程流圖程見圖2。

試驗擬對污水進行有色、無色分流處理。無色水主要有冷堆與軋堿、平洗與絲光、軋水烘干及生活廢水;有色水主要有試化驗水、卷染、溢流染色和染后處理水。無色水約占總水量的1/3~1/2,擬通過常規處理和深度處理后回用于生產,以達到節水減排的目的;有色廢水(包括生活污水在內)則按原方案處理。改進后的生產用圖水3流分程流見處圖理后3。

經分流改造,部分生產用水和消防、綠化、沖洗等均可采用本方案處理后的回用水,大大減少了自來水的耗用量,估計每天可節約350~450T。
二、污水處理流程改進
為達到有色、無色廢水分流處理的目的,對現有污水處理流程作相應調整。
(一)無色廢水處理流程
無色廢水→格柵→進調節池(曝氣混合)→泵前加藥進斜管沉淀池→初級回用池(部分水用于消防、綠化及沖洗)→砂濾→炭濾→回用清水池→進生產線
(二)有色廢水處理流程
(按原路線)有色廢水→格柵→調節池→厭氧池→生物接觸氧化池→加藥進二沉池→(脫色)→進城市管網
(三)構筑物及主要管線調整
(1) 將車間排放溝內的無色廢水與有色廢水隔斷分流。
(2) 把原調節池分隔為二,分別存放無色和有色廢水。
(3) 無色廢水混凝處理后,排入原消防池作為預處理水,一部分可用于消防、綠化和其它清洗用水;另一部分經深度處理后回用于生產。
(4) 利用閑置的原水處理中的交換柱,作炭濾和砂濾的設備。
(5) 在調整各構筑物管線時注意互通,以處理應急情況。
(6) 為提高有色廢水的生化處理效果,保證回用水的質量,將生活污水并入有色廢水處理。
(7) 含堿量較高的絲光廢水,可用于冷堆前處理和適當外援。具體聯系污水寶或參見http://www.jianfeilema.cn更多相關技術文檔術文檔。
調整后的圖構4筑物調整分后布的見廢圖水處4。

三、結論
(1) 中水回用降低水域的排污量,是節能減排的有效途徑。
(2) 靜態試驗表明,前處理中水經深度處理能夠達到印染廠用水水質的要求。
(3) 印染廠積極采用清潔生產工藝,可以減輕中水深度處理的負擔。(何豫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