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采用鹽熱和稀土摻雜制備復合改性海泡石,研究了復合改性海泡石對廢水中N、P的吸附特征和去除效果。
結果表明,與海泡石原礦粉比較,復合改性海泡石的脫氮除磷能力分別提高49.71%和90.14%;復合改性海泡石對N、P的吸附可以用Langmuir吸附模型描述,獲得的最大吸附量分別為1.165和1.121 mg/g;修正的Elovich模型能較好地描述復合改性海泡石吸附N、P的動力學過程;用NaOH溶液可以再生吸附材料,獲得較好的脫氮除磷效果,再生次數以2次為宜;用復合改性海泡石處理污水處理站的二級生化出水,最終出水的pH、N和P含量均達到《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的要求。
長期以來,我國城鎮生活污水大多采用傳統的二級生化處理工藝,該工藝在去除氨氮、磷等無機營養物質時具有缺陷,使得95%以上的出水不能達到《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GB18918-2002)的要求(氨氮<5mg/L,總磷<0.5 mg/L)。
目前,污水脫氮除磷的方法主要有生物法、混凝沉淀法、離子交換法、電滲析法和氣浮法等。但是,這些方法的運行費用高、操作繁瑣或容易造成二次污染,難以去除廢水中的微量N、P和進行深度處理。因此,發展廉價高效和環境友好的廢水處理技術,對于保護水環境質量顯得尤其重要。
海泡石儲量豐富、價廉易得、無毒無味、比表面積大,具有良好的吸附性、流變性和催化性能,這些優勢引起了環境科學工作者的關注。但是,天然海泡石的吸附性和離子交換性相對較弱,其實際比表面積和交換容量遠未達到理論值,必須通過改性處理來提高海泡石的吸附容量。海泡石的改性方法主要有水熱處理、酸處理、離子交換、焙燒、有機改性和礦物改性法,應用于處理有機廢水、有色廢水和水體中的重金屬離子,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目前,改性海泡石已用于氨氮和磷的去除研究,但未見用于污水同步脫氮除磷研究的報道。
為此,本文采用鹽熱和摻雜稀土元素制備復合改性海泡石,探討其在污水處理廠二級生化出水中同步脫氮除磷的可行性,以期為污水的深度脫氮除磷處理、水環境保護和海泡石的資源化利用提供科學依據。具體參見http://www.jianfeilema.cn更多相關技術文檔。
1材料與方法
1.1實驗水樣
詳情請點擊下載附件:復合改性海泡石同步處理廢水中氮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