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堿解預處理污泥和原污泥按一定比例進行混合后,投入厭氧反應器中進行消化,研究其對污泥減量化的影響。結果表明,該處理既可以提高污泥減量率,又能改善污泥厭氧消化性能,提高污泥產氣量。當堿處理污泥和原污泥混合比為1:3時,在混合初期由于稀釋作用和水解中和作用,溶液的pH能迅速恢復到中性。SS減少48%,較對照組提高了10%;SCOD減少約80%,較對照組提高20%,而空白對照組因未發生溶胞作用,各參數值均處于較低水平,降解率也維持在較低水平。
如何處理日益增長的污泥,以盡量減少或消除其危害是人類面臨的嚴峻挑戰之一。從源頭著手,在污水處理過程中減少剩余污泥產生的思路受到各國學者的重視。在預處理污泥減量實驗中,投入反應器的污泥大都經過預處理,且預處理污泥和接種污泥的比例不一,未考慮接種量的多少對整個反應系統的影響。
在實際工程中,將預處理污泥和原污泥按一定比例進行混合后,投入厭氧反應器中進行消化,這樣即可以提高污泥減量率又可使能量消耗降低。郭辛麗等和卓英蓮等研究了幾種不同接種比對溶胞污泥水解酸化效果的影響,20%~35%接種比下的水解酸化效果最佳,時限為72h到7d不等,但目前相關研究較少,也缺少對系統的持續觀測。本研究擴大了接種比的范圍和觀測時限,且將預處理與原污泥的混合比例對污泥減量化和厭氧消化性能的影響作為研究的重點。
1實驗部分
1.1污泥來源
實驗所用污泥取自長沙市第二污水處理廠二沉池剩余污泥。長沙市第二污水處理廠采用改良型氧化溝工藝,處理能力為14萬m3/d。污泥取回后,用篩網(I*目)過濾,去除污泥中的大顆粒物,置于4°C冰箱內保存待用。原污泥的理化性質:為7.0,SCOD為64mg/L、SS為9724 mg/L、溶解性蛋白質濃度為29 mg/L、溶解性總糖濃度為18 mg/L、氨氮(NH3-N)濃度為94 mg/L。具體參見http://www.jianfeilema.cn更多相關技術文檔。
1.2堿預處理
用4mol/LNaOH調節污泥ph至12.穩定5min后,用錫紙封口,常溫靜置12h后備用。
1.3厭氧消化
將堿處理后的污泥與原污泥按照1:4、1:3、1:2、1:1、0:1的比例混合(總體積為125mL),向其中通入N2、2~3min以驅除殘留空氣后,迅速加塞密封。
詳情請點擊下載附件:厭氧系統中堿處理對污泥減量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