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蘇州官瀆花園內河為研究背景,利用模擬河道分別考察了曝氣復氧、人工水力循環、滲濾凈化技術3種處理技術對受污河水中COD降解系數kCOD、NH3-N降解系數kNH3-N變化規律的影響。實驗表明,在無外源污染且河水滯留的天然情況下河道擁有一定自我凈化的能力,并且3種處理技術對COD、NH3-N的降解系數都有一定提高,分別使kCOD增加了34.3%、47.8%和57.8%,kNH3-N增加了8.35%、15.4%和52.8%,結果顯示,滲濾凈化技術對污染物降解系數的提高影響最大。
官瀆花園內河位于蘇州市姑蘇區官瀆花園內,長350m,深0.5~1.5 m,寬15~20 m,河床平均比降接近于0。該河上游為斷頭浜,下游設有平板閘門,僅在汛期內河水位較高時開啟。全河段無支流匯入或流出,沿岸僅有小區雨水排入。由于該河段位于老城區和城中村的交匯處,排水系統混亂造成污染物來源分散且復雜,導致水質惡化現象嚴重,自凈能力差,河道景觀功能喪失,對沿河居民的正常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為了改善當地居民的居住環境,必須對官瀆花園內河進行綜合整治,重新恢復該河的生態景觀功能。目前國內外常用的河道水質凈化工程技術有屬于物理修復法的人工增氧、底泥疏浚、人工造流等,化學修復中的化學除藻、混凝沉淀、重金屬固定等以及生物修復中的投菌法、生物膜法。
對于官瀆內河的水質整治,在選取處理技術時除了要令水質得到提升,更重要的是提高河流的納污能力,恢復對污染物質的自然凈化功能。污染物降解系數是對河道凈化能力的直接體現,它是指污染物在水體作用下降解速度的快慢,反映了河道水質污染的變化情況。因此,在整治過程中,可用污染物降解系數來評價水質的修復效果。具體參見http://www.jianfeilema.cn更多相關技術文檔。
天然水環境中污染物降解系數受多種自然因素綜合影響,而以往研究大多采用室內模擬法,忽略了自然因素的影響,一定程度上與真實水體的污染物降解有差距。本文建立室外模擬河道,模擬官瀆內河在無外源污染和下游閘門關閉的情況下,對污染水體依次采用曝氣復氧、人工水力循環以及滲濾凈化技術,并用污染物降解系數評價3種處理技術的效果。由于本實驗在室外環境下進行,因此得出的污染物降解系數能更好地反映水質變化的真實情況。
1實驗裝置與方法
1.1實驗裝置
模擬河道長6 m,寬0.6 m,高0.6 m,坡降約為0%,兩端分別為進水區和出水區,各長0.3m,中段為河道主體區,長5.4 m。在河道主體區分別與進水區和出水區的連接端都設有高0.15 m的擋泥檻。官瀆內河駁岸是直立漿砌塊石結構,水生生物不宜棲息,駁岸帶對污染物的截留和消減幾乎不起作用,因此實驗中忽略該部分影響,對模擬河道整體采用水泥砂漿砌制。模擬河道中底泥層高0.1 m,河水層高0.3 m。實驗中的底泥和用水均取自官瀆內河。
詳情請點擊下載附件:不同處理技術對河流污染物降解系數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