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廠鍋爐補給水通常要求較高的水質,傳統制備工藝主要是通過一定的預處理去除水中的懸浮物、膠體、有機物等,通過離子交換的方法去除水中的鹽離子:
![]() |
上述傳統的流程應用相當廣泛,但存在幾個主要不足:
1)現場安裝工作量大,施工周期長;
2)設備占地面積大,廠房投資較高;
3)運行中離子交換消耗大量酸堿,排放酸堿廢水,設備腐蝕,污染環境。
近些年膜分離技術的發展給純水制備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膜分離技術是一大類技術的總稱。和水處理有關的主要包括微濾、超濾、鈉濾、反滲透以及EDI等。這些膜分離產品均是利用特殊制造的多孔材料,選擇性地分離水和水中的雜質。鍋爐補給水制備工藝中,采用超濾替代傳統的多介質和活性炭,采用反滲透替代陽陰床一級除鹽,采用EDI替代混床離子交換,構建如下流程:
![]() |
上述流程中,超濾是利用物理截留的方式去除水中一定顆粒大小的雜質,超濾的產水水質要好于傳統的多介質過濾,即使原水是水質很差的廢水,超濾產水的SDI也可以穩定在2以下,這樣就大大延長了下游反滲透膜的壽命;反滲透是在壓力驅動下,選擇性地去除98%以上的無機離子,但產水還不能滿足中、壓鍋爐的用水要求;EDI(Electrodeionization)技術則是依靠電場作用,去除水中的無機離子,是近年來出現的一項革新的高/超純水制備技術。它把傳統的電滲析技術和離子交換技術有機地結合起來,既克服了電滲析不能深度脫鹽的缺點,又彌補了離子交換不能連續工作、需消耗酸堿再生的不足。其產水水質滿足鍋爐用水對電阻率、硬度和硅等要求。
下表和下圖顯示了這幾種方法和它們去除的對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