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毒原因分析
1pH值沖擊
當活性污泥所處環境的
pH值<6或pH值>9時
微生物的活性受到抑制
或失去活性
甚至死亡
此時就會發生污泥松散和上浮現象
主要表現為:
1、活性污泥絮體被破壞、顏色變淡
2、鏡檢發現存在一部分奄奄一息的原生動物和后生動物
3、曝氣池表面有稀薄的浮渣(死亡菌膠團)
4、二沉池出水跑泥嚴重
2鹽含量增高
當廢水中的氯離子濃度>2000mg/L時
微生物的活性將受到抑制
COD去除率會明顯下降
當廢水中的氯離子濃度>8000mg/L時
會造成污泥體積膨脹
水面泛出大量泡沫
微生物相繼死亡
由于氯離子含量不是進水監測的常規指標
在運行中不易察覺
當通過生物系統的某些指標做出判斷時
往往伴隨的就是生物系統的癱瘓
主要表現為:
1、活性污泥絮體被破壞、顏色變淡
2、鏡檢會發現微生物大量減少,且全部死亡
3、活性污泥混合液液面出現大量小氣泡,且泛出大量泡沫
4、二沉池內懸浮物呈云浪狀上浮,并陸續蔓延至全池
3油脂增多
當進水中含有大量油脂時
會影響污泥細胞質膜的穩定性和通透性
使細胞的某些必要成分流失
而導致微生物生長停滯和死亡
另外,當進水含油脂量過高時
經過曝氣與混合
油脂會附聚在菌膠團表面
使細菌缺氧后上浮
主要表現為:
1、活性污泥絮體被破壞、顏色變淡
2、鏡檢仍有一定量的微生物,但活性不足
3、曝氣池內出現大量液面浮渣,浮渣顏色發黑且具有粘性
4、二沉池水體整體顏色發黑,出水中含有大量懸浮物
▼
污泥中毒應對措施
1
應對pH值沖擊
pH變化不至于對微生物造成毀滅性打擊
只是抑制了活性
因此,恢復受抑制微生物的活性
并加快殘存微生物的繁殖
是恢復生物系統的關鍵
主要采取的措施:
1、在生物池的進口處投加廢堿液,盡量恢復曝氣池內混合液的pH值。
2、加大外回流量,維持生化單元相對較高的污泥濃度,提高系統的抗沖擊負荷能力。
3、在生物池內連續投加營養鹽(工業葡萄糖),以補充進水中的營養物質,加快微生物活性的恢復和繁殖。
2應對鹽含量增高
當發現生物系統受到高鹽廢水的沖擊后
往往伴隨的就是活性污泥微生物的全部死亡
此時系統恢復起來也較為困難
由于企業排水中的氯離子含量
并不在環保部門的監測范圍之內
因此阻斷高鹽廢水的進一步流入
是恢復系統前的首要任務
主要采取的措施為:
1、加大外回流量,對來水進行稀釋。
2、將本廠的脫水污泥重新投加到生物池內,作為接種污泥,對微生物進行重新培養。
3、為縮短培養時間,加快微生物的繁殖,向生物池內投加部分營養鹽(工業葡萄糖)。
3應對油脂增多
當進水油脂含量過高時
經過曝氣與混合
油脂會附聚在菌膠團表面
導致密度降低而上浮
且細菌處于缺氧狀態
使得整個曝氣池顏色發黑
液面出現大量浮渣
由于進水油脂多為乳化油
進入曝氣池后越曝氣
油脂對污泥顆粒的包裹越嚴
污泥越松散
因此如何將曝氣池內的油脂盡快除掉
是系統恢復的關鍵
主要采取的措施為:
1、停止進水,停止曝氣,對曝氣池進行靜沉,然后開啟進水將曝氣池內的上清液頂出,盡量降低曝氣池內的油脂含量。
2、恢復曝氣后,將溶解氧控制在相對較高水平(4mg/L)即可。
3、適當投加部分營養鹽,加快污泥的增殖。
4、加大排泥量,促進新、舊污泥的更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