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請日2014.10.16
公開(公告)日2015.01.21
IPC分類號C02F3/30
摘要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多點進水改良序批式活性污泥系統。多點進水改良序批式活性污泥系統由副反應池、回流污泥預缺氧池、厭氧池、主反應池、主曝氣裝置、隔板、副曝氣裝置、凈化水管道、污水管道、攪拌裝置、潷水裝置、內回流裝置組成。本實用新型的活性污泥系統采用了多點進水、多級缺氧好氧交替運行及改進的序批式活性污泥系統,在本系統平面功能段和時區空間段上大大增強了系統脫氮除磷及降解有機物的功能,提高了系統出水的品質,在實際工程運用中,本實用新型設計合理,處理效率高,單組日處理水量可設計為幾百噸至幾萬噸。
權利要求書
1.多點進水改良序批式活性污泥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統由隔墻分割為副反應池(1)、回流污泥預缺氧池(2)、厭氧池(3)、主反應池(4)而成,其中,副反應池(1)通過隔墻的連通孔連接至回流污泥預缺氧池(2)的污泥進口,副反應池(1)通過凈化水管道(8)連接至外部凈化水收集處;回流污泥預缺氧池(2)中設置污泥泵,污泥泵的出口連接厭氧池(3)的污泥進口;厭氧池(3)通過隔墻的連通孔連接至主反應池(4)的混合液進口,主反應池(4)由隔板(6)分隔為多級S型廊道,S型廊道內間隔設置兩處以上的主曝氣裝置(5);污水管道(9)經過厭氧池(3)的污泥進口延伸至主反應池(4)并盤置于其中,污水管道(9)的進口連接自外部待處理污水系統,污水管道(9)在厭氧池(3)的污泥進口處設置一個出水口,污水管道(9)在未設置主曝氣裝置(5)的廊道內設置兩個以上的出水口;主反應池(4)的出口通過管道分別連接至副反應池(1)的進口。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多點進水改良序批式活性污泥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副反應池(1)由隔墻分隔為兩個,且均由隔板分隔為反應區和潷水區,其中反應區設置副曝氣裝置(7)和攪拌裝置(10),潷水區設置潷水裝置(11)、內回流裝置(12),內回流裝置(12)的進口設置在潷水區上方,出口設置在反應區。
說明書
多點進水改良序批式活性污泥系統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多點進水改良序批式活性污泥系統,該系統具有較好的生物脫氮除磷降解有機物的功能,屬于水處理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現在應用較廣泛的活性污泥法主要有厭氧-缺氧-好氧法、序批式活性污泥法等。
厭氧-缺氧-好氧法屬于連續性的活性污泥法,具有總水力停留時間短的優點,其在厭氧、缺氧、好氧交替運行條件下,絲狀菌不能大量增殖,污泥膨脹可能性小。其在運行中不需要投藥,厭氧、缺氧兩反應池對動力機械要求低,運行費用省。但該工藝也存在一些不足,如污泥濃度增長有一定的限度,除磷效果不易再行提高,當進水碳源相對缺乏時更易如此。脫氮效果也不易再提高,混合液回流量較大,能耗高。該工藝后一般需設置沉淀池,進入沉淀池處理的出水需要保持一定的溶解氧濃度,以防止產生厭氧狀態和污泥釋磷現象出現,但溶解氧濃度過高則會通過回流的混合液干擾缺氧池的反應。
序批式活性污泥法屬于間歇性的活性污泥法,其進水、曝氣、沉淀、出水均在同一反應池內發生,其一般前段不需設置調節池,SVI值較低,污泥易于沉淀,不會產生污泥膨脹現象。通過對運行方式的調節,在單一的生物反應池內能同時具有脫氮除磷的效果,如果運行管理得當,處理出水水質優于連續式活性污泥法。但該工藝也存在一些不足,其待機和進水工序均需消耗一定的時間,且各設備之間的銜接操作較復雜。
發明內容
針對上述存在的問題,本實用新型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高效處理污水的多點進水改良序批式活性污泥反應的技術。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實用新型的技術解決方案為:
多點進水改良序批式活性污泥系統,所述系統由隔墻分割為副反應池、回流污泥預缺氧池、厭氧池、主反應池而成,其中,副反應池通過隔墻的連通孔連接至回流污泥預缺氧池的污泥進口,副反應池通過凈化水管道連接至外部凈化水收集處;回流污泥預缺氧池中設置污泥泵,污泥泵的出口連接厭氧池的污泥進口;厭氧池通過隔墻的連通孔連接至主反應池的混合液進口,主反應池由隔板分隔為多級S型廊道,S型廊道內間隔設置兩處以上的主曝氣裝置;污水管道經過厭氧池的污泥進口延伸至主反應池并盤置于其中,污水管道的進口連接自外部待處理污水系統,污水管道在厭氧池的污泥進口處設置一個出水口,污水管道在未設置主曝氣裝置的廊道內設置兩個以上的出水口;主反應池的出口通過管道分別連接至副反應池的進口。
所述副反應池由隔墻分隔為兩個,且均由隔板分隔為反應區和潷水區,其中反應區設置副曝氣裝置和攪拌裝置,潷水區設置潷水裝置、內回流裝置,內回流裝置的進口設置在潷水區上方,出口設置在反應區。
由于采用了以上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的活性污泥系統的具有以下優點:
i. 在平面空間上,進水采用多點進水,出水采用變水頭靜態出水,同時,預缺氧、厭氧、多級缺氧好氧和序批式活性污泥系統的有機結合,不論在平面功能段上還是在時區空間段上都滿足系統脫氮除磷降解有機物功能的需要,提高了系統出水的品質。
ii. 多級缺氧好氧池的級數和各池體積比視具體水質而定,在每級缺氧好氧池的缺氧段設置進水點,同時序批式活性污泥系統反應池可視水質構成在運行時各功能單元間的時段做相應調整,使本系統對來水水質的變化有很好的適應能力。
iii. 系統污泥濃縮后回流,不僅減少污泥回流量,同時提高了預缺氧池污泥濃度,為后續多級缺氧好氧池中混合液的高濃度創造了條件。
iv. 自厭氧池的進口到多級缺氧好氧池的出口,系統中各單元內的活性污泥濃度隨水流方向呈梯度降低,有利于多種類的生物菌群的生存,使系統具備了池容小但生物脫氮效率高的特點,提高系統生物降解能力,同時具有污泥沉降性能好,剩余污泥量少的特點。
v. 與傳統的圓形池相比,本系統裝置采用矩形池型,各池相互連接共用池壁,結構布置緊湊,大大的減少了占地和混凝土用量,因此本系統具有占地少,建設成本低的特點。
vi. 本系統由于由預缺氧池、厭氧池、多級缺氧好氧池和序批式活性污泥系統反應池組成,處理功能單元全面且調節適應能力強,從而使本系統具備處理能力強,對來水水質變化適用范圍廣的特點。
vii. 在運行上,序批式活性污泥系統反應池采用靜止沉淀、靜止潷水,同時序批式活性污泥系統反應池污泥濃縮設施上方設置污泥層,具有截留過濾作用,且能大大減小SBR池反應區對排放區出水的影響,使本系統具有出水良好的特點,其次,在潷水區設置的內回流裝置可以在SBR池內形成局部內回流,能進一步保證出水的水質。
viii. 本系統不單設沉淀池,同時對照傳統脫氮除磷活性污泥工藝,本系統生化池內消化混合液不回流,使本系統具有運行成本低的特點。
ix. 本系統集成緊湊,同時無刮泥設備,整個生物池易于完全覆蓋或建造在地下,實現無廢氣和噪音排放,達到零污染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