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 2024-8-20 11:57:08 | 信息編號: 6370709 | 所屬類別: 行業新聞 |
水利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性支撐和重要帶動力量。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戰略高度,提出“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治水思路,確立了國家“江河戰略”,謀劃了國家水網宏偉藍圖。
6月18日,在國新辦舉行的“推動高質量發展”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水利部副部長陳敏表示,為推動水資源配置格局實現全局性優化,我國以聯網、補網、強鏈為重點,推進以南水北調為代表的國家水網骨干工程建設,統籌區域水網和省、市、縣級水網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實施的水資源保障能力明顯增強。
“十年來,全國新增水利工程供水能力約2000億立方米,是上一個十年的3倍,新增耕地灌溉面積約8700萬畝,全國耕地有效灌溉面積達到10.55億畝,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0%。”陳敏說。
《中國經營報》記者在會上還獲悉,我國在提升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方面成效顯著,十年來,我國在國內生產總值增長近一倍的情況下,用水總量實現零增長,總體穩定在6100億立方米以內;萬元國內生產總值用水量、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分別下降41.7%、55.1%;特別是作為最大用水戶的農業用水效率持續提升,全國耕地灌溉畝均用水量下降至350立方米以下,比十年前降低了近13%,在農業用水保持穩定的情況下,實現灌溉面積和糧食產量穩步增加。
加快推進國家水網建設
國家水網建設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戰略部署,是解決我國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問題的根本舉措。
2023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國家水網建設規劃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這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國家水網建設的重要指導性文件,規劃期為2021年至2035年。
《規劃綱要》明確了國家水網總體布局和重點任務,一是加快構建國家水網主骨架,二是暢通國家水網大動脈,三是建設骨干輸排水通道,四是統籌發展和安全,從完善水資源配置和供水保障體系、流域防洪減災體系、河湖生態系統保護治理體系三方面作出國家水網建設重點工程布局。
水利部總規劃師吳文慶表示,黨中央作出加快構建國家水網重大戰略部署以來,水利部錨定“系統完備、安全可靠,集約高效、綠色智能,循環通暢、調控有序”的建設目標,加快推進國家水網建設,在更大范圍、更高水平上保障國家水安全,為推動高質量發展、增進民生福祉提供有力支撐。
在加快完善國家水網主骨架和大動脈方面,目前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已累計調水突破729億立方米,成為沿線44座大中城市的重要水源,直接受益人口達到1.76億人。比如,北京市城區超過75%的人口喝的都是南水北調中線的引江水,天津城區幾乎百分之百的人口飲水也來自南水北調工程。
同時,我國加快國家水網骨干工程建設。吳文慶介紹,2022年以來,引江濟淮、引漢濟渭、珠江三角洲水資源配置等一批跨流域、跨區域重大引調水工程建成通水,開工建設了環北部灣水資源配置、吉林水網骨干工程等一批重大項目。同時,開工了黑龍江林海、重慶向陽、云南桃源、廣西長塘、貴州花灘子等26項大型水網調蓄結點工程。
“這些工程的建設,將為西部大開發、中部地區崛起、東北全面振興、長三角一體化、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重大戰略實施提供堅實的水安全保障,促進人口經濟布局和國土空間利用格局優化調整。”吳文慶說。
此外,我國統籌推進省、市、縣級水網規劃建設。目前,全部省級水網建設規劃都已批復實施,72%市級、40%縣級水網建設規劃編制完成。
吳文慶表示,水利部啟動了省、市、縣水網先導區建設,積極總結地方典型經驗,以水網先導區帶動各層級水網建設。同時,推動各層級水網協同融合,加強水網與相關產業協同發展,構建數字孿生水網,加快形成城鄉一體、互聯互通的國家水網體系。
水利投融資格局初步形成
近兩年,我國水利投資持續發力。2023年水利建設完成投資11996億元,在2022年首次邁上萬億元大臺階基礎上,再創歷史最高紀錄。
“今年以來,全國水利系統以災后恢復重建為重點,全力推進水利基礎設施建設。1—5月,水利建設投資和實施項目均超去年同期水平。”吳文慶介紹稱。
從落實投資看,全國落實水利建設投資9246億元,同比增加2743億元,增幅42%。26個省份落實投資超過100億元,其中河北、浙江、廣東、四川、湖北、北京、安徽、河南等8省(直轄市)超過400億元,有力保障了大規模水利建設資金需求。
從完成投資看,全國完成水利建設投資4213億元,同比增加170億元,增幅4.2%。其中,廣東、河北完成投資超過300億元,浙江、山東、福建、四川、安徽等16個省份完成投資超過了100億元。目前,我國增發國債水利項目資金已完成1476億元。水利項目施工吸納就業129.5萬人,同比增長7.2%;其中,吸納農村勞動力103.8萬人,同比增長16%,有效發揮了穩增長、穩就業的重要作用。
從實施項目看,全國實施水利項目3.4萬個,比去年同期增長了22.5%,特別是總投資1億元以上的水利項目新開工1340個,比去年同期增長了52%。
吳文慶表示,今年水利建設任務繁重,投資需求大,下一步,水利部將指導地方水利部門和項目法人,堅持“兩手發力”,在用好增發國債資金的同時,繼續爭取地方政府專項債券、銀行貸款、社會資本投入,在確保質量和安全的前提下,加快推進項目建設,形成更多實物工作量。
今年4月,水利部召開水利重點項目融資對接推進會時指出,水利部持續深化與各金融機構戰略合作,加強政策頂層設計,健全精準對接機制,及時推進重點項目融資落地見效。一批新開工建設的重點水利項目獲得超長期限、超優惠利率的金融信貸支持,為實現工程全面開工、加快建設進度提供了有力的資金保障,財政資金、金融信貸、社會資本共同發力的水利投融資格局初步形成。
據了解,近年來,水利部深入推進水利投融資改革,協同推進水價、用水權市場化交易、水利工程管理體制等方面改革,并取得了諸多成效。去年11月,四川和寧夏實現首單跨省域用水權交易;去年12月,福建長汀實現全國首單水土保持碳匯交易;今年3月,浙江安吉水土保持生態產品價值轉化成功簽約。
數字孿生技術為水利建設提供智慧“大腦”
數字孿生水利建設,正作為水利領域發展的新質生產力被高度重視。
什么是數字孿生水利?水利部信息中心主任蔡陽曾對此進行過通俗解釋,即運用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新一代信息技術,采集全量數據,實現江河水庫、水網建設、工程調度等的可視化展示,并進行智能化模擬和前瞻性預演。
2023年4月底,我國首個數字孿生流域建設重大項目——長江流域全覆蓋水監控系統建設項目開工建設。據《人民日報》報道,該項目建成后,監測站網將覆蓋3791個斷面和上萬個規模以上取水口,視頻監視體系能夠覆蓋160座控制性水利工程、96個重要防汛節點、28個重要采砂江段,助力持續推動長江大保護。
“通過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最新信息技術和水利業務深度融合,將江河湖泊、水利工程實時映射到數字世界,精準預報,超前預警,快速預演,制定預案,為防洪、水資源管理等水利工作提供智慧‘大腦’。”陳敏介紹稱。
據了解,近三年來,水利部從數字孿生流域、數字孿生水網和數字孿生工程三個層面,積極推進數字孿生水利建設。
在數字孿生流域方面,加快構建水利部和長江、黃河、淮河等七大江河數字孿生平臺,支撐流域防洪調度管理。比如,去年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期間,我國綜合利用氣象、水文、水動力等模型,對流域產匯流、洪水演進過程進行超前推演,精準預報永定河洪水過程,提前三天做好東淀蓄滯洪區啟用準備。
在數字孿生水網方面,我國已建成南水北調中線和7個省級水網監控調度平臺,提升了水資源調配能力。以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為例,通過電子圍欄、遠程控制系統,可以實時掌握全線1300多公里渠道情況,精準調控沿線60多個水閘,確保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質安全。再如,數字孿生浙東引水實現未來15天區域水資源態勢動態研判,有效保障杭州亞運會清潔水環境、優美水生態。
而在數字孿生工程方面,我國建成了一批重點水利工程的數字孿生系統,提升了工程運行管理水平。比如,數字孿生三峽工程,推進實體工程與數字孿生工程同步交互映像,有效提升三峽工程綜合管理能力,更好發揮綜合效益。
而數字孿生灌區,也是數字孿生工程領域應用的一個實際成效。
大中型灌區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主戰場。據了解,我國正在推進灌區現代化管理。
水利部農村水利水電司司長陳明忠表示,水利部選擇49個灌區推進數字孿生灌區先行先試,通過數字孿生灌區建設,灌溉更加精準、高效,智慧化水平明顯提升,今年春灌供水周期明顯縮短,灌溉效率總體提升10%以上。(中國經營報 中國污水處理工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