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 2023-12-4 11:57:22 | 信息編號: 4750604 | 所屬類別: 行業新聞 |
走進位于長沙瀏陽市永安鎮西北部的蘆塘村灣里屋場,映入眼簾的是“老種子博覽園”內稻田隨風起浪,陽光下的撈刀河河面波光粼粼,屋場內街道房屋整潔如新……一幅新時代鄉村生態振興的畫卷唯美呈現。
2018年,永安鎮率全省之先在蘆塘村建設環境綜合治理整體解決工程,采用仿生態方式治理、回收、利用生活污水。人居環境得到改善后,永安鎮充分發揮生態優勢,讓汗水孕育出的“美麗風景”在與文旅的深度融合中變成“美麗經濟”,2022年蘆塘村集體經濟收入達50余萬元。
污染源頭歸零,天然水體復生
“我們引進的這套系統采用純生態方式治理污水和有機垃圾的專利技術,把廁所里面排出來的水(即‘黑水’)通過微生物處理轉化為天然氣和有機肥;把洗菜、洗澡的生活污水(即‘灰水’)通過微生物處理后,用作綠化澆灌用水;將雨水通過房前屋后的明溝收集后,直接引流到集中的水塘,讓水塘里的水活了起來。”蘆塘村黨總支書記劉玲介紹說。
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必須堅持長期長效可持續,不能“造盆景”,也不能“一陣風”。蘆塘村這一套顛覆了傳統的三格式化糞池、一體化處理設備達標排放的模式,將“黑水”和“灰水”分類收集,通過高效的微生物菌種將污染物轉化為有機液態肥和生物天然氣等可利用資源,實現了完全轉化與“零排放”,是確保治理效果持久的關鍵。項目的建成使蘆塘村基本上無污染產生,并減少了水土流失,提高了土地的覆蓋率,從根本上杜絕了河道污染和地下水污染,改善了能源結構,水肥一體澆灌、回歸有機農業,保護了生態環境。
據了解,這套系統敷設干管約2400米,戶管約7400米,總投資約250萬元,占地面積3平米每噸,將灣里屋場內151戶居民的污水收集起來,解決了污水橫流、蚊蠅滋生等臟亂臭問題,實現了以治污“小成效”推動農村“大變樣”。
廢物化身寶物,節能減排返利
“以前主要是用地下水澆灌,現在我們都用‘黑水’澆地,節省了肥料,博覽園的蔬菜水果還能提前上市。”蘆塘村灣塘盤古生態種養專業合作社負責人于建起望著博覽園內的“累累碩果”,心中早已樂開了花。
“村民在生產生活過程中所產生的畜禽糞便、有機質垃圾,經過這套仿生系統就能轉化為生物天然氣,替代液化石油氣用來供日常使用,有效減少了村民生活成本。”永安鎮環保站站長李忠輯介紹,“而生活污水通過仿生系統轉化為液態有機肥后,也能夠替代化肥和農家肥的使用。”有了液態有機肥后,灣里屋場的村民們逐漸開始放棄使用農藥、化肥和除草劑,使得屋場的生態系統實現了明顯好轉,同時還大大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生產效率。目前安裝該系統的村民,每年共計可產生有機肥3752噸、生物天然氣20000立方米以上,節約用水18250噸、節省垃圾運輸費3萬元以上,合計每年創造直接經濟價值達42萬元。
旅游產業崛起,增收渠道拓寬
好生態帶來好光景!蘆塘村適時成立了農業合作社,并于今年3月引進成立了蘆塘旅游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打造“老種子農耕文化實踐基地”,大力發展農旅融合新產業。其中,灣塘盤古生態種養專業合作社,從全國各地收集了1000多種老種子,建成了“中華老種子博物館”并獲批了“長沙市研學基地”。合作社以老種子種植為主打特色,共流轉土地1256畝,打造“中華老種子博覽園”,將收集過來的老種子采用無農藥、無公害種植方式在博覽園內進行種植、培育,同時對外銷售蔬菜、提供原始采摘體驗。
“‘一園一館’已成功打造成為了灣里屋場一大特色景點,實踐基地也已開設運營實體。實踐基地瞄準研學市場,可同時容納1000多名學生從事農事實操、農耕趣味體驗項目,2023年預計接待中小學生研學可達近5萬人,實現旅游綜合收入600萬元。”永安鎮相關負責人介紹說。
“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一幅美好的畫卷已經在永安展現。下一步,永安鎮將在農村人居水環境治理的道路上進一步發力,堅持探索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的“兩山”路徑,推動農村生活污水由“治”向“用”轉變,走出一條永安特色生態振興之路。(華聲在線 中國污水處理工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