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 2023-10-26 12:06:37 | 信息編號: 4531942 | 所屬類別: 行業新聞 |
近年來,慈溪市認真貫徹落實生態文明思想,特別是結合關于生態環境問題由重點整治向系統治理轉變的重要指示精神,聚焦全省“打造生態文明建設重大成果、在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上擔當示范”的奮斗目標,堅持“生態美城”戰略路徑不動搖,秉持“標本兼治、治標先行、治本提速、流域治理”的治水理念,推進“三大行動”、織就水環境綜合“三張網”,全市水環境質量得到明顯提升,不斷擦亮共富共美現代化新慈溪水生態底色,奮力打造縣域水生態環境系統治理新高地。截至今年9月底,12個縣控及以上考核斷面水質優良率達到92.3%,其中9個市控及以上斷面優良率達100%,較2021年提高了57個百分點。
一、實施水生態管理提效行動,全領域謀劃興水治水網
一是規劃引領抓統籌。2021年5月,正式成立科(局)級事業單位水環境治理中心,全面貫徹落實市人代會作出關于全面推進興水治水的決議,制定出臺《慈溪市興水治水五年規劃(2022—2026)》,統籌住建、水利、農業、生態環境等職能部門及鎮街治水項目,已累計完成興水治水投資35.69億元。今年3月份,又提級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任雙組長的生態環保委員會,下設11個專業委員會,將水環境治理中心調整設立為生態文明促進中心,實體化運作指揮、規劃、考核、督辦、協調落實全市水生態建設保護的各項任務。
二是專班治水控精準。圍繞重點斷面所在流域,成立由市政府分管領導任組長,相關職能部門組成的水質提優攻堅戰專班,充分用好浙東引水,結合境內水庫、污水處理廠中水回用,全力保持河網補充水源,破解慈溪水源不足難題。根據氣象、水文變化,科學靈活調度泵閘等水利設施,分時段、分河段,人工增加水頭差,有控制地增強水體方向性流動,破解慈溪水動力不足難題。
三是包干治水壓責任。全市各地逐步建立相應工作機制,并逐年制定實施重點流域整治細化方案,實現一地一方案、一河一方案,由鎮街道主要領導包干污染最嚴重、整治難度最大的河道,其他一級支流均確定一名班子領導包干,并落實包整治項目、包工作進度、包整治標準、包問題解決、包任務完成的“五包責任制”。
二、實施水污染防治提速行動,全方位鋪開流域治理網
一是污水收集破難題。因地制宜建設截污設施,防止污水直排。對一些無法在短時間實現管網覆蓋或管網運維修復困難的區域,通過安裝數字化收集處理系統,快速高效解決雨污分流及污水收集、傳輸困難。同時,利用實時監測數據,實現線上高效運維管理,有效攻破污水收集難題。截至目前,已累計安裝相關設備500余套,每日收集污水達4萬噸。加強樣板區培育,成功創建“污水零直排”標桿鎮1個,新建工業園區(工業集聚區)“污水零直排區”16個。
二是治污重點狠攻堅。制定實施河道水質提優攻堅戰方案,定時間、定目標,開展重點河道水質提優達標攻堅戰,確保干、支流水質提升同步實施,去年以來,已累計實施綜合治理項目95個,完成投資超過3億元,今年還將繼續推進水質提升項目10個,總投資約3760萬元。同時,通過旁路污水處理站,補充小區域清潔水源,全市已建成運行3個,累計規模2萬方/日。
三是行業控污高標準。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建設。去年以來,已實施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項目48個,投資3.34億元,完成日處理能力20噸以上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標準化運維40個,切實提高農村生活污水收集效率。加強水處理基礎設施建設運維。高標準推進教場山污水廠提標擴建工程和北部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工程,完成新增污水處理能力2萬噸/日。新建污水管網28公里,完成污水管網檢測、疏通、維修266.2公里。強化農業面源污染治理。通過源頭減藥、終端攔截、統防統治等方式,多渠道防治農業面源污染。推廣配方肥1.06萬噸,實施統防統治面積10.1萬畝,新增處理病死動物4500噸/年處理能力,完成水產尾水治理1000畝。
三、實施水環境質量提升行動,全周期重塑生態修復網
一是嚴格支流達標準入。不斷加密織好水質監測網格,實時監測重要斷面及支流匯入水質,基本實現“自動與人工結合、點狀與走航結合、定期與不定期結合”的水質多維立體監測體系,一旦出現水質異常,第一時間開展污染溯源工作,避免突發性污染源擴散。同時,探索試點交接斷面管理辦法,通過補償機制壓實屬地責任,涉及縣控斷面4個,鎮街道5個,涉及資金100萬元。目前,已建成水質監測微站88個(今年還將增加30個),人工日常監測點位312個,去年以來累計完成水質走航近250公里。
二是完善問題整改機制。通過各級河長巡河、網民監督等途徑,借助無人機、走航船等智能化設備,常態化開展流域污染點排摸行動,分層次啟動涉水問題溯源整改程序,進一步建立完善“涉水問題有效解決閉環管理機制”,建立動態問題數據庫,去年以來發現并整改問題完成1128個。
三是優化水陸生態修復。加強河湖生態緩沖帶建設,發揮水陸交換帶的濕地“綠肺”作用,達到氮磷等富營養物質攔截功效。通過種植挺水植物打造“水下森林,納米曝氧增強水體氧含量,構建人工浮島轉移營養物等方式,增強水體污染物消解能力。通過科學選種、增殖放流等方式,優化水生植物與浮游植物結構、微生物菌群結構、原生動物及底棲動物結構,增強水體生物多樣性修復,強化水體生態鏈。(中國日報網 中國污水處理工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