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 2023-8-30 12:04:37 | 信息編號: 4220196 | 所屬類別: 行業新聞 |
截至2023年7月底,四川省巴中市累計實施250個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千村示范工程”建設,新(改)建農村戶廁55萬余戶、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88.5%,全市68.3%的行政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
近年來,巴中以建設“三市兩地一樞紐”發展定位和秦巴山區中心城市、現代森林公園城市的城市發展目標,整合資源力量、統籌財力物力,將農村生活污水治理作為鄉村振興、“兩山”轉化的重要舉措,以“千村示范工程”建設為抓手,建立“3445”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推進機制,走出了一條后發地區、邊遠山區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新路子。
污水處理設施旁
就是成片高標準農田
盛夏的恩陽區柳林鎮海山村,田里水波漾漾,一陣風吹過來,秧苗輕盈舞動,猶如一層層綠色的波浪,觸目所及,是一望無際的“綠”。這,也是巴中市恩陽區省三星級糧油現代農業園區核心區。
在海山村過街樓聚居點,道路旁有一小塊空地被柵欄圍著,里面種著農作物。如果不是一塊豎立的簡介牌,簡直想不到這是一個生活污水處理點。
污水處理設施旁就是成片的高標準農田。“看,這就是污水池凈化處理過的水,可以直接用來灌溉,不僅省時省力,而且干凈衛生。”村民饒家全在田間打開水龍頭,經過處理凈化后的生活污水通過管網利用地勢落差直接流進田里開始灌溉水稻。
“海山村處理生活污水采用的是‘三格化糞池+資源化利用’治理模式。”海山村過街樓聚居點有46戶143人,常年在家的有35戶48人,每天產生的生活污水有限,該模式最大的特點就是建設成本和運行成本相對較低,后期運維除了清掏格柵池外,基本不產生費用。目前該聚居點污水收集管網達1400余米,灌溉管網720余米,實現了生活污水有效治理全覆蓋。
因地施策,示范帶動治理。海山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只是巴中市農村生活污水有效治理的一個縮影。
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是美麗鄉村建設的內在要求。“為推動農村生活污水有效治理,巴中市委、市政府明確將其列入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重要內容,每年政府工作報告都提出具體治理目標。”巴中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成平說,農村生活污水治理也并納入“三農”工作重點。同時,對縣區、部門明確年度綜合目標,并進行生態環境保護黨政同責“雙目標”考核等。
統籌謀劃是治理關鍵。近年來,巴中市先后出臺農村生活污水治理三年推進方案、“十四五”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方案、“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等文件,推動5個縣(區)制定專項規劃,分年度明確治理總體目標和具體任務。
整合多方資源
建立“3445”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推進機制
值得一提的是,巴中市還將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千村示范工程”列為巴中市“10大民生實事”之一。確定建設23個“廁污共治”示范村,高店子社區就是其中一個。
走進巴中市恩陽區明陽鎮高店子社區,干凈整潔的水泥路通往家家戶戶,整個社區干凈整潔,看不到一點污水和垃圾,農家小院的小苗圃內種植著各種花草,花草樹木在藍天白云的映襯下生機勃勃,一幅美麗和諧的鄉村畫卷躍入眼簾。
“社區涅槃成生態美麗新村,污水治理、廁所革命和垃圾處置至關重要。”高店子社區黨總支書記楊麗君告訴記者。
為了整合多方資源,巴中市創新探索建立“3445”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推進機制。
堅持“三個統一”,在規劃建設上,堅持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由生態環境部門統一規劃設計、統一建設標準、統一技術培訓。同步推進鄉村振興與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有機融合。
因地制宜,盡最大努力降低建設成本,做到污染治理與資源利用、工程措施與生態措施、集中建設與分散治理、廁所革命與污水共治“四個結合”,堅決避免“一刀切”。
如,在建設選址上,堅持因地勢設置處置單元,杜絕新建設施出現二次動力提升。
在模式選擇上,對城鎮周邊盡量實行“納管處理”;對聚居度較高且環境敏感涉農社區建設小型污水處理站或微動力設施;一般聚居區推行“農戶小三格化糞池+集中大三格化糞池”等處理后資源化利用;對農村零星散戶結合農村“廁所革命”,充分利用農戶房前屋后“小花園”“小菜園”“小果園”就地就近資源化利用。
圍繞“四個重點”,緊抓實施全國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試點示范縣區契機,突出飲用水源等環境敏感區、巴河流域、城鎮周邊、交通干線這“四個重點”區域,科學規劃布局,加強試點,示范帶動。
“四個一點”運維費用眾籌機制
破解運維難題
作為經濟不富裕的農村,如何加強生活污水處理設施運維管護是一個難題。
楊麗君說,高店子社區以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千村示范工程”建設為載體,在巴中市“四個一點”運維費用眾籌機制(財政預算安排一點、涉農資金整合一點、集體經濟補助一點、受益群眾自籌一點)上積極探索。
其中,在探索“受益群眾自籌一點”上,高店子社區根據本地實際,通過村民一事一議,建立起了每戶每月收取污水垃圾治理費用5元的管理制度。“雖然只是5元,但這樣能提高村民的環保意識,還能起到監督作用。”
無獨有偶。巴州區曾口鎮書臺村創新探索采取每人每月1元眾籌、南江縣赤溪鎮西廂村按受益土地面積分攤每畝每月20元、恩陽區明陽鎮高店子村收取每戶每月5元垃圾污水治理費用等方式,為突破運維費用保障瓶頸積極探索。
成平說,近年來,巴中市不斷健全常態運維保障機制,創新建立“四個一點”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運維管理機制,采取充分發揮財政資金杠桿作用,統籌整合涉生態、鄉村振興等資金,不斷強化專項資金爭取、銀企合作、社會資本引入、群眾自籌等多元投入,破解運維難題。
夯實基礎,離不開制度保障。除了健全常態運維保障機制,巴中市近年來還先后建立多元投入機制、建立有效管護機制、建立技能提升培訓機制、建立“雙目標”考核機制,不斷夯實基礎強保障。
建立多元投入機制,充分發揮財政資金杠桿作用,統籌整合涉農、涉生態、涉鄉村振興資金,不斷強化專項資金爭取、銀企合作、社會資本引入等多元投入。
建立有效管護機制,頒布實施《巴中市城鄉污水處理條例》,將城鄉污水處理設施“建、管、運”納入法制保障。在全省率先出臺《鄉鎮生活污水處理設施維護運營管理工作指導意見》,加快設施運行數據共享,整合農村地質災害監測、綜治網格、環境監管工作力量,全面保障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運維管護。
建立技能提升培訓機制,采取“走出去、請進來”方式,與省環科院、西南交大、西南大學等院校、科研機構充分合作,先后數次舉辦鄉鎮和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專題培訓班,持續提升運維人員、管理人員技術水平和管理能力。
建立“雙目標”考核機制,將城鄉污水處理設施建設、運維納入年度生態環境黨政同責和目標績效“雙目標”考核,考核結果與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資金分配相掛鉤,確保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得起、管得好、能運行”。(中國環境 中國污水處理工程網)